秘色瓷 是晚唐五代越窑最高等级的产品,其出现标志着制瓷史上划时代的技术飞跃,胎釉工艺的突破,带动了全国制瓷业的腾飞,是之后汝窑、龙泉窑、南宋官窑、高丽青瓷等高等级瓷的工艺基础。秘色瓷斐然清润,自出现起便美誉连连, 轻旋薄冰盛绿云 的风貌更是契合着时代艺术追求。 本书以考古学者的足迹为线索,再现了秘色瓷的发现过程:从兴盛的中晚唐荷花芯窑址,到由盛转衰的北宋寺龙口窑址,再到南宋越窑的低岭头窑址,最终在后司岙窑址找到秘色瓷的集中产地。这一过程再现了越窑青瓷发展历程中几次大的转向,并通过青瓷的光影映射出其时政治、文化的变迁。
本书立足于外销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这一文化特色产物,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以精良的编排、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让读者轻松读懂瓷器文化历史,同时了解瓷器作为中国的 国器 ,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所传达的中国文化、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传播的中国价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世界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造型雄浑大气,釉色奇幻绚丽。作为唐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唐三彩从人物俑、动物俑、生活器具到建筑模型、宗教祭器,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反映了唐代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也使今人对唐代的文化、社会充满了想象。 《大唐的颜色:唐三彩面面观》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能、出土地、品类、数量、质地、使用痕迹等方面讨论唐三彩的属性,同时,结合古代文献,对唐朝时期的唐三彩诸问题进行探析,如唐人如何称呼唐三彩,唐朝时唐三彩的生产流通,唐三彩是否统一配给,等等。此外,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唐三彩的鉴赏心得,其中不乏实用性的观点。 《大唐的颜色:唐三彩面面观》图片百幅,图文并茂,方便大众读者从多个方面认识
198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做了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对一些重要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成功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资料。这些考古实物资料中的大部分是中国外销瓷,这些外销瓷都能够与国内古窑址考古出土、海外发现的同类器物相对应,从而为研究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称之为“陶瓷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中国陶瓷史、世界贸易陶瓷史,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实物依据和参考。
本书主要研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其他统治时期的瓷器,包括清初器物和康熙青花瓷、釉下五彩瓷和釉上五彩瓷、康熙单色釉瓷和颜色釉瓷、雍正瓷器和乾隆瓷器、19世纪瓷器、清代陶器,以及中国陶瓷的造型、纹饰和款识等。本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瓷器世界,了解清代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欧洲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书中收录了百余件清代瓷器的精美图片,有助于丰富读者对中国陶瓷器物的了解。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一项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国家工程。本书主要选择萧山市博物馆等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有陶瓷精品推荐给社会公众。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 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 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 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 ;扒龙舟盛景——佛山市博物馆藏广彩瓷盘释读;乾 隆时期广彩纹章瓷器边饰的流行年代及断代意义;浅 议广彩瓷的“红”与釉上彩瓷的“红”之异同;广彩 彩绘显微分析研究等。
本书分三个部分:陶器篇、瓷器篇、调查篇。作者根据衢州地区古陶瓷出土情况,将陶器篇分为夹砂陶、泥质陶、着黑陶、印纹陶、硬陶、高温釉陶6个部分,瓷器篇分为原始青瓷、婺州窑青瓷、婺州窑褐釉瓷、乳浊釉瓷、青瓷(唐以后)、黑釉瓷、青白瓷、绘彩瓷、青花瓷9个部分。陶、瓷两篇的陶瓷种类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从形成原因、制作工艺、烧制方法、器物类型等诸方面分别进行介绍。调查篇分别介绍自1976年至2014年底衢州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出土古陶瓷情况,并统计汇总,介绍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共257处。
对古代陶瓷枕进行专门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先生(1892~1969年)编撰的《陶枕》一书,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开启了有关陶瓷枕专著出版之先河。此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又陆续出版了几部专著。今日欣慰地看到这么多全新的陶瓷枕材料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本书收录的这批陶瓷枕的品种有三彩、贴面绞胎、珍珠地划花、白釉划花、绿釉划花、白地黑花、白地剔花、白地剔花填黑彩、绿釉剔花填黑彩等,涵盖了唐、宋、金代陶瓷枕中的主要品种,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如金代白地剔填黑彩雏菊纹八方枕、金代三彩刻花子母狮形枕、金代白地剔花填黑“化生童子”八方枕等等。这批陶瓷枕一经面世,立刻引起各方面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本书在全面收集和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对中华文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本书首先按照出土遗迹单位梳理出土漆器,继而对这些出土漆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组合分期,以及生产工艺(包括制胎、髹漆与装饰等)、流播与器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探究特定时期内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水平、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在生产方面的核心区域归纳与地域特点,以及在使用方面的等级制度、性别差异及相关礼仪制度, 终落脚于探讨早期漆器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山东省三大县级博物馆之一,莒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多样,包括陶瓷器、玉石器、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石刻、货币、钱范、玺印、书画等,其中以陶瓷器数量最为庞大,种类全面且系统,特色鲜明。馆藏陶瓷器中,又以大汶口文化时期刻图像文字之大口尊,为展示中华文明进程的标志性证物,最负盛名。 《莒州博物馆馆藏精粹:陶瓷器卷》为莒州博物馆重磅推出的馆藏精粹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撷取莒州博物馆馆藏陶瓷器精品124件(套),代表性地反映了莒地各个阶段陶瓷器的文化内涵、工艺水平、美学价值和演变方向,系统展现了莒地悠久灿烂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和莒地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