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 玉之辨 玉之用 玉之埋 和 玉之史 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作者亲身参与了多处重要先秦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对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得出了确实而透彻的认识。
.
近五十年,神州大地广泛开展考古发掘,埋藏地下的古代玉雕接二连三地被发现。其中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的玉雕,商代妇好墓玉雕,西周时期的山西晋侯墓和河南三门峡虢国墓玉雕,东周时期的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玉雕以及西汉时期的徐州楚王墓和广州南越王墓玉雕,都是数量极多,器类繁杂,而且雕工也多属上乘。大量前所未知的新资料的出土,引起人们对古玉的极大兴趣,从而出现追求古玉知识的热潮,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深化古玉研究。中国玉文化遂由以往屈指可数的几位学人钻研的偏僻冷门学科,成为今日世人瞩目的显学。 为了弘扬先民在玉文化方面的光辉成就,笔者曾先后在香港和台北讲授中国历代玉雕。课余之暇,不时与受业诸君就古玉问题互相切磋:并利用暑期结伴前往大陆各文物大省
本学术专刊登出海峡两岸历史、考古、文物、地质、玉艺等业界方家的鸿文,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阐发中华玉文化。学术研究离不开有关资料。众所周知,新资料的发现有时会给研究工作带来意料不到的突破,甚至可能因此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不过,有关玉文化的报导往往极为琐碎和分散,难以辑录和全面掌握。有鉴于此,本专辑刊出《2000~2007年重要出土玉器综论》一文,在这方面或多或少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和启示。收集一段时期新发现的重要出土玉器加以介绍,以便读者参考和利用,将是日后本学术专辑内容的一部份。
.
这本《佩玉将将(精)》由李惠新和丁峰所著,共收录了上自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商代)、下至公元一至三世纪(汉代)时期的古代玉器100余件,是作者精心遴选的具有一定鉴赏学习价值的“信利古艺术馆”中部分藏品。从时间跨度看,所录的玉器基本涵盖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及发展过程中的用玉规范,其时代风格明确,艺术特征鲜明,并附有言简意赅的有关古代玉器收藏鉴赏和切磋探讨的经验与心得,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玉器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参考读物。 这本《佩玉将将(精)》适合古玉器研究者阅读。
五千年前,钱塘东北岸、太湖之滨,良渚先民跨过一道时代的分水岭.他们走出了蛮荒,迈进了文明,创造出彪炳千秋的良渚文化,令世界瞩目! 良渚文化玉器为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精髓,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峰。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为中国同时期各大区系类型考古学文化所*,特别是其蔚为大观的用玉制度成为见证中国古代礼制形成过程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 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通过123件(组)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向观众全面展示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与神圣,深度诠释良渚文明博大内涵,使宁波市民能真切感受良渚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相信此次展览必将进一步推动宁波与余杭两地的文化交流。
本书收集著者发表过的和即将发表的论文33篇,其中关于玉器的论文26篇,关于金银器的论文7篇。这33篇论文主要是依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采用考古学的方法对秦汉玉器、唐代金银器进行论述和研究,以阐明我国古代玉器和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光辉成就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本书附有插图和图版,可供古代玉器和金银器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北美土墩遗存是古代美洲文化遗存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墩考古是北美考古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东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古代的土墩遗存,它们在中国江南地区称之为土墩墓,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一般叫做坟丘墓。东亚地区与北美地区的土墩遗存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内在联系、如何看待这样的相似性现象,是学界关注、值得探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从考古学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评论北美土墩遗存考古及其研究理念的论著问世。书稿约20万字,图片(包括照片、线图等)约140幅,分为6章,作者在以往北美土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并总结北美土墩遗存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点,介绍土墩考古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促进中国古代土墩遗存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土墩遗存与北美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代土墩遗存之间
《中国古玉图鉴》从器形和纹饰入手研究玉器的传统,在整理研究几乎所有已经发表出土玉器资料的基础上,拟选取各时代出土玉器的标准器,细致考察其器形、纹饰,总结时代本质特征,分人纹、龙纹、蟠螭纹、动物纹、组玉佩等类别,以图释典型器的形式,进行精确再现与详细讲解,并辅以变形、变体与特例补充说明,力求以图释构成图谱,形成中国古玉器形纹饰的发展图谱。本书为组玉佩分册。
玉蟾岩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尚未面世,《湖南旧石器时代文化与玉蟾岩遗址》的撰写客观上具有无法绕过的难度。丰富的原始考古资料不可能在书中进行详细描述,从而为关注者提供更细致的借以个性判断的证据资料。学术界围绕玉蟾岩遗址的水稻和陶器的重要发现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讨论,《湖南旧石器时代文化与玉蟾岩遗址》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评论,只是粗线条地提示,供人们思考。笔者立足于将玉蟾岩遗址的发掘发现认识的历程尽可能客观地交给世人,留给社会审核的空间。考古发掘是一项团队精神很强的工作。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往往凝结了团队的心血。在发现过程中,无论个人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都应该尊重团队的作用。因此书中尽量让人们熟悉玉蟾岩遗址重要考古发现的每一个细节,记住那些脚踏实地默默贡献的伙伴。
本书作为“能论”兼“史论”的形式和内容,论述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近8000年玉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具本质性的特征是阴阳二元文化及其“中和”思想。而“阴柔”又是它的主要文化内涵。玉的本质是坚利、厚朴和温润(阴柔)是其特质。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相一致。 中国传统玉文化内容浩繁,蕴含精深。想用一本书进行完全论述是不可能的。笔者采用“突出重点,顾及一般”的方法,力求达到“论述有据,立论明确”的学术标准。在每章或每节的文尾,设《总结》一项,把上述论说的内容加以概括与深化,目的是说明玉器与玉文化及其各个时段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学术专刊登出海峡两岸历史、考古、文物、地质、玉艺等业界方家的鸿文,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阐发中华玉文化。本专辑发表的文章中,有著名玉学家杨伯达先生和玉艺大师赵永魁先生的大作。玉器形制纹饰的微观研究,是玉器宏观研究的深化,也是古玉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的文章,除上期《史前玉雕鸟翼兽眼与复合鹰纹研究》一文之外,本专辑再刊出《古玉扉棱之演变——一种断代的标尺》一文。我们期望通过这些论文,引起读者对古玉微观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中国不仅是世界早制玉和用玉的国家,而且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惟一将玉与“人性”结合起来的国度。中国古代玉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被应用到祭祀、礼仪、丧葬、装饰等各个领域,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则为历代君王所推崇。中国玉器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富特色的艺术形态,并以其高深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古玉研究》将白文源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对玉器的文化学意义的深入思考总结集合而成。
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地球上最孤寂的灵魂之一。 世上并没有一个可以与他分享快乐与痛苦的人,更不存在“可能分享他的野心和梦想的人”。他在世的最后十年,沉迷于并征服了绘画艺术,其心胸满溢所见的自然界的如画风光、从矿工、织工、农夫脸上读到的深邃人性以及日趋成熟的绘画技巧中成就的一切美好,急需一位“愿意了解他到底想说什么或做什么的人”来得到尽情抒发。 于是,一封封激情洋溢的书信,自绘出美好事物的笔端流淌…… 从梵·高给弟弟提奥、父母、妹妹,以及朋友拉帕德、高更、贝尔纳等人的600余幅书简之中,精选了200多封书简,并配有近400幅梵·高原稿,力求展现通信中所表达的艺术思想之全貌。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对绘画怀有深切的热忱,对人性、自然和艺术有着最真挚的善良。看过他的油画、素描和
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国之重器,礼之所依。玉器上的纹饰,是用远古美学观念所创造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本书以考古资料为支撑,从艺术学视角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等要素,探讨典型纹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解读玉器所承载的良渚人的信仰与精神。玉器典型纹饰中蕴藏着丰富的良渚元素,浸润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记忆和情感共鸣,将玉器纹饰古为今用,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的认同点进行合理转化,推动地域特色城市文化IP、文创产品开发和良渚玉器纹饰艺术的美学传播,让更多的民众重新认识、理解和发现良渚文化之美,具有现实意义,亦是本书编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杨晶编著的《中国史前玉器的考古学探索》是一部关于史前玉器的考古学研究专著。主要运用层位学、类型学以及文化谱系分析等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玉器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不仅注重形制、纹样的演变,更注重组合关系和使用方式的变化,努力将玉器的研究,从外表提升到内涵,从物质切入到精神,始终将研究的宗旨定位在探索玉器背后所彰显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这一高层次目标上。 《中国史前玉器的考古学探索》内容包括“基本问题试论”、“系统文化考略”、“典型器物解析”、“史前玉器综述”四部分。通过基本问题的综合性探索、不同区域的系统性探索、典型器物的专门性探索,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层层深入地搭建起中国史前玉器发展演进的时空构架,力求从玉器形态的演变及其与人、时、空的关系爬梳中,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