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本书介绍了甲骨文如何被发现以及如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商周金文选》是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选本,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本书按年代、地域编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厉王至幽王》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则按地域《江淮、齐鲁、三晋、关中》分国别排列。为方便读者,对铭文作了释文。通假字和异体字用括弧注出,缺字用方框表示(能补者于以填入》,不识之字除个别存原篆外,均作隶定,一般古今字及重文、合文不再标明。《商周金文选》采用器铭,除少数公私藏拓外,主要引自下列着录:、《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遣》《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考古》等杂志五、为便于制版,部分拓片作了缩放处理。
帛书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常与简牍并列而称为“竹帛”。迄今为止,经考古发现出土的帛书原物主要有三批:英国人斯坦因于1908年在敦煌发现的两件帛书;长沙蔡季襄于1942年在长沙获得的著名的楚帛书;湖南省博物馆经科学考古发掘,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大批西汉帛书。《帛书史话》全书紧紧围绕帛书原物对其出土、流传、整理、研究的历史作了细致的回顾和描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帛书概说”,主要介绍帛书的名义、撰抄年代、形制、内容、性质等,其中以马王堆帛书的内容介绍为重点;第二部分“帛书的发现、流传经过”,主要介绍楚帛书的发现与流传始末;第三部分“帛书研究综述”,重点概述楚帛书和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帛书史话》作者陈松长。
本书共收录与商王名号相关的甲骨刻辞计70余版,分先公先王名号、商王世次、直系旁系先王配偶受祭三部分,诸条刻辞,均辅有照片或拓片,给出分期、著录、收藏地等基本信息,并对其重点字词、卜辞要义等进行系统而简明的解读,进而阐明其中所蕴含的殷商时期与商王名号相关的诸类信息,并反映了商代在位商王对已故商王祭祀的习俗。一册在手,能够使读者在学习甲骨文字识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从商王名号方面了解殷商时期前辈先王的即位顺序,以及有关商王朝纪年方面的诸多问题。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要正确理解、使用汉字必须追本溯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甲骨文字,由于一字多形的缘故,有一些甲骨文字十分相似形近,那些微小而不起眼的碎小差异,往往在应用与识读时,混淆在一起,不好区分。本书选取了148个甲骨文字,做形近字辨析,以区分形近字之微小差异。作者对形近字的辨析,从其本义、拓片、书写等进行汉字的追根溯源,先是拆解分析字形,再从字形去确定字义,字形依据的是甲骨文拓片,分析参考的是名家著述,判断有理有据。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详尽剖析,既描述了文字不同之处,又考证了文字的出处,追记了这些文字的延伸和发展的奥妙之处。本书增智益识,内容丰富,既资知识性,又助资料性,是目前并不多见的辨析甲骨文形近字读物。
《商周金文选》是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选本,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本书按年代、地域编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厉王至幽王》期,东周(春秋战国》
本书主要讨论出土简帛中,和诸子思想有关的内容。特别围绕诸子都比较关注的宇宙、鬼神、天人时命、人伦等问题展开。其中不仅提出古代中国人在对宇宙的探索中,提出了两个二律背反,和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四个二律背反有相近者,还讨论了“三纲”说和儒家关系的问题,指出三纲并不是儒家的思想。本书适合大学以上水平的教研者使用。
《甲骨文书法常用字汇编》以供甲骨文爱好者参考研读,为中华文化之流传奉献自己绵薄之力。该书集先生十余载甲骨文书法之心得著述所成,涵盖甲骨文字出土问世、经典著述、文字风格等诸多方面,有裨于当世流传而惠及后辈学者甚矣。通读此书,令人顿觉中华文字艺术博大、神奇如斯,赞叹之余自豪感暗生。
现存关于汉代的史书,对两汉基层如乡、亭、里的记述极其简略,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展。二十世纪以来,河西地区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保存了大量边塞和基层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索解两汉基层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两汉乡里的研究,自简牍发现之日起就已开始,但系统考索一郡乡里分布和构成、人物来源及身份的专书,迄今尚无。本书是一部依据出土的居延汉简文献,梳理两汉张掖郡范围内的乡里分布及人物姓名、身份等的学术著作,兼及乡里制度、乡里功能、基层职官的研究。全书由前言、乡里篇、人物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乡里篇依据简文叙述了和张掖相关的如居延县、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氐池县、日勒县、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等县及所辖乡、亭、里等行政建构和地理信息。人物篇介绍张掖郡及居延都尉府的组织机构、属吏,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最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最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我们是要研究古代文明。我想这一点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的先人作的重要贡献,也是对整个人类作的贡献。因为我们的古代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就是多,这是一个包袱,但在历史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中国古代文明究竟有什么特点?这不仅仅是优点,也有缺点,这些方面都要通过研究,继承优点,克服缺点。科学的研究态度是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结合起来,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结合起来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就会大为不同。我很高兴地看到,这次研讨会上有许多学者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特别是有些学者已经开始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最核心的部分。我想中国古代文明最核心的、最灿烂的是它的学术,特别是哲学部分。如果我们古代没有高度发达的哲学思想,我们的文化又何以立足天地之间?!而
本书利用的资料出土文献与文物并重,讨论的范围很广。碑形墓志问题、墓表问题、神道石柱问题,墓塼书式、书法问题,墓塼墓志的出土时地问题、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总体性问题,都在探讨之列。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利用出土的文物和文书,对中古中国西北边疆历史的一些敏感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共收录与商王名号相关的甲骨刻辞计70余版,分先公先王名号、商王世次、直系旁系先王配偶受祭三部分,诸条刻辞,均辅有照片或拓片,给出分期、著录、收藏地等基本信息,并对其重点字词、卜辞要义等进行系统而简明的解读,进而阐明其中所蕴含的殷商时期与商王名号相关的诸类信息,并反映了商代在位商王对已故商王祭祀的习俗。一册在手,能够使读者在学习甲骨文字识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从商王名号方面了解殷商时期前辈先王的即位顺序,以及有关商王朝纪年方面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