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学習的角度出發,遴選出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爱好者識坊。
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学習的角度出發,遴選出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爱好者識坊。
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书写材料曾经被作为重要的古代文化载体,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就是简牍。在中国文书史的简牍时代,所有的文明创造和所有的文明积累,都曾经由这种竹木材料所记录,所传承,所反映。通过这些简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式、军事制度、经济条件、社会构成、生活实况、文化形态乃至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说对简牍资料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近世大批简犊资料的发现,特别是以现代科学考古发掘方法所得到的大量简牍,不仅为简犊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宝贵的出土文献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简牍史话》便是介绍了简牍的形制、文化内涵、历代简牍发现、简牍研究的历史进步等内容。
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学習的角度出發,遴選出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爱好者識坊。
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本书介绍了甲骨文如何被发现以及如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帛书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常与简牍并列而称为“竹帛”。迄今为止,经考古发现出土的帛书原物主要有三批:英国人斯坦因于1908年在敦煌发现的两件帛书;长沙蔡季襄于1942年在长沙获得的著名的楚帛书;湖南省博物馆经科学考古发掘,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大批西汉帛书。《帛书史话》全书紧紧围绕帛书原物对其出土、流传、整理、研究的历史作了细致的回顾和描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帛书概说”,主要介绍帛书的名义、撰抄年代、形制、内容、性质等,其中以马王堆帛书的内容介绍为重点;第二部分“帛书的发现、流传经过”,主要介绍楚帛书的发现与流传始末;第三部分“帛书研究综述”,重点概述楚帛书和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帛书史话》作者陈松长。
《商周金文选》是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选本,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本书按年代、地域编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厉王至幽王》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则按地域《江淮、齐鲁、三晋、关中》分国别排列。为方便读者,对铭文作了释文。通假字和异体字用括弧注出,缺字用方框表示(能补者于以填入》,不识之字除个别存原篆外,均作隶定,一般古今字及重文、合文不再标明。《商周金文选》采用器铭,除少数公私藏拓外,主要引自下列着录:、《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遣》《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考古》等杂志五、为便于制版,部分拓片作了缩放处理。
《甲骨文书法常用字汇编》以供甲骨文爱好者参考研读,为中华文化之流传奉献自己绵薄之力。该书集先生十余载甲骨文书法之心得著述所成,涵盖甲骨文字出土问世、经典著述、文字风格等诸多方面,有裨于当世流传而惠及后辈学者甚矣。通读此书,令人顿觉中华文字艺术博大、神奇如斯,赞叹之余自豪感暗生。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最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最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商周金文选》是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选本,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本书按年代、地域编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厉王至幽王》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则按地域《江淮、齐鲁、三晋、关中》分国别排列。为方便读者,对铭文作了释文。通假字和异体字用括弧注出,缺字用方框表示(能补者于以填入》,不识之字除个别存原篆外,均作隶定,一般古今字及重文、合文不再标明。《商周金文选》采用器铭,除少数公私藏拓外,主要引自下列着录:、《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遣》《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考古》等杂志五、为便于制版,部分拓片作了缩放处理。
《簠斋金文题识》乃余往年集记绿。题识内容丰富,考定铭文,判断时代,很有价值。特别是记绿器物出土地点及流传经过乃本书特长。除秦始皇诏版一三一器因李斯篆书为借拓者外,书内各器均为簠斋自藏。 题识资料来源,余已不能全然记得。除少数取自《簠斋藏古目》,多抄自金文拓本之包装纸上。簋斋考辨鉴定器物,决心收藏以后,为赠友好及传世之用,乃令传古助手拓成若干纸,用毛头纸包装起来,随手将考释及各事题于包装纸上。时经百余年,中间更换包装纸,簋斋题识又转抄于新纸上。拓片与稿本自来由陈氏长房长支保管。余乃篮斋六世长孙,自年轻即保管并服务于拓片箱。所见拓片包装已为民国初年由祖父礼丞遣人换包抄绿,已非簋斋手笔。惟其如此,后日抄读者即遇到许多困难。 部分绿自别处者,如《铜镂鞠》题试。今余书箧中另有一份
本书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著作,对可信的有韵金文进行了全面汇辑和研究。著作在回顾金文语音研究的成果、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金文用韵实际出发,对金文用韵的形式与体例进行了总结归纳,其中"主从韵"、"连锁韵"为著者所新发掘,为传世文献韵文所不见,前贤时修所未及见。此外,著作还对612个金文入韵字、1226条金文韵段、488篇可信的有韵金文进行了描写。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杨福绵曾设想单纯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上古音,以避开传世文献因传写错讹、改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数十年来,未竟其功。盖从事上古音研究者,多不研究古文字;研究古文字者,多不研究音韵学。而古文字材料整理的相关成果,罕有符合音韵学者用来研究上古音研究要求的,故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上古音存在一些困难。著者研治古文字与上古音多年,遂以谫陋之资,为此至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尚书》和《周易》是中国古老、宝贵的两部古籍。 《尚书》独载尧以来,是中国自有史以来的部信史。《周易》是继《连山》、《归藏》之后,更加完善的用于卜筮而具有哲学内容现存于世的一部奇异之书。然而当二书未被大思想家孔子光顾以前,前者是存放子宫府中的尘封故档,后者是流散于民间的普通筮书。只是经过大思想家孔子光顾之后,原来的尘封故档经过整理、编次,遂列为六艺之一,而传于后世,原来的普通筮书以其内容古奥,经过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著成“十翼”,亦列为六艺之一,而传于后世。惜经秦火,《尚书》变成残缺不完,精义亦多有丧失,《周易》虽以卜筮之书得传,然而巫史故习,历久不革,其结果与《尚书》的命运,几无以异。
中国书法早期的两种典型字体:篆书和隶书,基本是在简牍上完成其演变的。篆体字是竖长型的,写在外形同样竖长的竹简上,会有种被束缚的感觉,视觉上觉得是因为竹简的“瘦长”而限制了字的横向舒展,从审美角度来看也不符合对比协调的艺术规律。随后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字形慢慢由竖长型演变为方扁型,于是有了竹简的竖势和字形的横势的对比关系;有了字的横向张力,从而出现了汉代隶书横式扁方的特色。这是书法艺术自身根据书写条件的改变而自然演化的一种艺术流变现象。从这套简牍丛书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过程的呈现。 图书的编排以朝代为背景,概分为《楚简精选字帖》、《秦简精选字帖》和《汉简精选字帖》。每册篇首拿出本册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单字来作笔画运笔分解,使读者能尽快掌握该册同类风格字的用笔特点和写法。 本套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出土古文献有关专论文章的结集。作者致力于用出土古文献及其他古文字资料和传世古文献相互比勘印证,并指出我们既不能轻率疑古,又要很好地继承包括古书辨伪在内的有关学术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中国古典学和第二次重建工作。
现存关于汉代的史书,对两汉基层如乡、亭、里的记述极其简略,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展。二十世纪以来,河西地区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保存了大量边塞和基层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索解两汉基层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两汉乡里的研究,自简牍发现之日起就已开始,但系统考索一郡乡里分布和构成、人物来源及身份的专书,迄今尚无。本书是一部依据出土的居延汉简文献,梳理两汉张掖郡范围内的乡里分布及人物姓名、身份等的学术著作,兼及乡里制度、乡里功能、基层职官的研究。全书由前言、乡里篇、人物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乡里篇依据简文叙述了和张掖相关的如居延县、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氐池县、日勒县、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等县及所辖乡、亭、里等行政建构和地理信息。人物篇介绍张掖郡及居延都尉府的组织机
《石语墨影》精选了广西由东晋到清代的石刻100多件(组),从总体上概要介绍广西石刻的发展历程、区域分布,价值特点。对选取的石刻文物逐件介绍,分石刻和摩崖造像两大类型,以年代时间为序;以唐、宋时期石刻为主,兼及元、明、清石刻;每件石刻的介绍文字约400字左右,并辅以“链接”小板块,扩展与石刻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从历史、艺术、科学各个方面引导读者对古代石刻文物进行欣赏。本书内容丰富,作品选取精良,融艺术欣赏、石刻文化知识为一体,广泛适合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读者。
本书从文献人手,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东巴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情况。书稿有细致的文献用字描写,也有深入的分析;有微观的较为详尽的举例,也有宏观的统计分析。书稿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东巴文记录语言单位的研究。该部分包含东巴文与语言单位对应的各种类型、各种语言单位的记录情况及其分析统计等。其目的是通过全面探究东巴文记录语言单位的规律来分析东巴文的性质,展现原始文字记录语言单位的状况及其规律。 第二,东巴文记录语言方式的研究。该部分主要分析了东巴文在文献中记录语言的各种结构形式。有成熟的记录方式,也有原始的记录方式,并对各种记录方式进行统计分析。这一部分的 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东巴文的文字结构类型和发展阶段,在于全面展现原始文字的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东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