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汉中地方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以“汉中地方文献编年”编制为基础,系统考察和梳理了从春秋时代至2019年年底汉中地方文献及方志文献演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对五十余部汉中珍贵地方文献,进行了多学科角度的深度解读和地方文献案例型研究;结合汉中地域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并充分考虑了基于面向未来发展的必要性与实施的可行性,创制了与之相关的文创方案十余个,解决了一系列汉中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做什么?”和“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的基本问题,并结合汉中地方文献与地域历史文化予以了方案性呈现,旨在地方文献学应用研究领域展开有价值的探索性研究。
大运河文化主要包括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三部分。作为shou部有关浙东运河工程文化遗存、水文化的综合性著作,本书广收第一手资料,重视田野考察并广泛结合考证研究,图文并茂,融史料性、原创性、可读性为一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对浙东运河水利工程体系遗存进行了分类介绍,对大禹治水与历代浙东治水核心精神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厘定,并辑录、整理了一批相关文献,以供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下篇收入十余篇相关考证文章,涉及浙东运河的多学科研究和浙东运河沿线重要文化论题。本书意在为大运河相关研究留存史料,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促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大运河是春秋以降在中国中东部跨越若干流域、沟通南北的水路,对中国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四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大运河沿线的考古工作中,发掘了一大批重要的遗址,整理了前所未有的新资料。同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利用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从经济交流、水利工程、河流形态、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等各个方面,拓展了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推动了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
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本书通过梳理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演变过程得出如下结论:①自然力对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人力。②当代北京城市面临的诸多 水问题 是历史问题累积的结果。③城市性质、等级决定了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类型构成及总体容量水平。④同一时期北京各类水体空间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⑤各类水体空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⑥北京城市水体空间与陆地空间彼此影响。⑦提出古代北京城市内涝成因及其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⑧总结了古代北京城市水体空间景观营造经验。
本书利用出土唐人墓志的文献资料和墓志资料对唐代乃至中古时期的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地理进行全面的创新性研究。全书总共分十章,分别从研究进展、唐人墓志与唐代环境、唐人墓志与唐代政区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交通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经济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乡村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人的地域观念等十个方面构建了全书的研究体系,是*部全面利用出土唐人墓志研究唐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祁连山关键区人类活动变化与影响”科学考察的总结成果,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主要内容包括:祁连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发展进程,以及2017年重锤治理后的人类活动变化;区域矿山开发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区域经济及农牧民生计转变的影响;基于条件估值法核算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的远程耦合价值;提出祁连山生态与生计双赢的绿色发展策略等。本书系统综合前期数据及科学考察中获得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为区域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为生态资产向金融资产的有效转换提供科学依据,为祁连山地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供路径。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祁连山关键区人类活动变化与影响”科学考察的总结成果,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主要内容包括:祁连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发展进程,以及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北京城古旧地图和相关图画资料为研究对象,是一部通过图像解读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专门著作。全书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按照古旧地图的类别,系统梳理每一类地图的发展谱系、绘
本书利用出土唐人墓志的文献资料和墓志资料对唐代乃至中古时期的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地理进行全面的创新性研究。全书总共分十章,分别从研究进展、唐人墓志与唐代环境、唐人墓志与唐代政区地理、唐人墓志与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
养马岛古村落是胶东半岛北部海滨的养马岛上八个古村落的统称,形成于元、明时期,因漕粮海运、烟台开埠、东北开禁、中日与中朝通商,在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得到了极大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海上航运贸易以及东北地区
养马岛古村落是胶东半岛北部海滨的养马岛上八个古村落的统称,形成于元、明时期,因漕粮海运、烟台开埠、东北开禁、中日与中朝通商,在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得到了极大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海上航运贸易以及东北地区
本书以汉中地方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以“汉中地方文献编年”编制为基础,系统考察和梳理了从春秋时代至2019年年底汉中地方文献及方志文献演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对五十余部汉中珍贵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北京城古旧地图和相关图画资料为研究对象,是一部通过图像解读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专门著作。全书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按照古旧地图的类别,系统梳理每一类地图的发展谱系、绘图年代、绘图背景,并讲述地图背后涉及的历史故事,方正的城图、密集的河道、笔直的道路、优美的园林、威武的禁旅,共同构成了图画中的北京城。本书可供研究地图学史的专业人员、爱好历史地理和老北京历史的普通读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北京城古旧地图和相关图画资料为研究对象,是一部通过图像解读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专门著作。全书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按照古旧地图的类别,系统梳理每一类地图的发展谱系、绘图年代、绘图背景,并讲述地图背后涉及的历史故事,方正的城图、密集的河道、笔直的道路、优美的园林、威武的禁旅,共同构成了图画中的北京城。本书可供研究地图学史的专业人员、爱好历史地理和老北京历史的普通读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北京城古旧地图和相关图画资料为研究对象,是一部通过图像解读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专门著作。全书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按照古旧地图的类别,系统梳理每一类地图的发展谱系、绘图年代、绘图背景,并讲述地图背后涉及的历史故事,方正的城图、密集的河道、笔直的道路、优美的园林、威武的禁旅,共同构成了图画中的北京城。本书可供研究地图学史的专业人员、爱好历史地理和老北京历史的普通读者阅读和参考。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 192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册》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还包括多幅手绘地形地貌及部分科考途中拍摄的照片,是北疆博物院自建馆以来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对研究中国北方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河湖流域以及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民俗宗教、北疆博物院历史及藏品研究等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册》即是对的是对其中地图分册前半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