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0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概况。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与疆域、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政治中心的分布与变化、人口分布与变迁、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工矿业分布与发展、城市与交通、商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等。《BR》 本书系我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专著,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将来的学术巨著。
《在文坛边缘上(增订本 套装上下册)》是作者以平实的笔法撰写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文坛恢复活动之初,劫后余生的中国文艺界拨乱反正,文艺复苏,新时期文学诞生和发展的亲历记。按照时间顺序,从1977年文艺的早春写到1982年底,这六年的时间里,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文学界如何冲破来自“左”的方面的种种干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兴起,以及一大批新起的作家如何崭露头角,不同文艺思潮此起彼伏,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这一时段的历史图景。以具体的人物、事件、创作、思潮为线索,填补了已有文学史的不足。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祁连山关键区人类活动变化与影响”科学考察的总结成果,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主要内容包括:祁连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发展进程,以及2017年重锤治理后的人类活动变化;区域矿山开发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区域经济及农牧民生计转变的影响;基于条件估值法核算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的远程耦合价值;提出祁连山生态与生计双赢的绿色发展策略等。本书系统综合前期数据及科学考察中获得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为区域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为生态资产向金融资产的有效转换提供科学依据,为祁连山地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供路径。
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本书通过梳理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演变过程得出如下结论:①自然力对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人力。②当代北京城市面临的诸多 水问题 是历史问题累积的结果。③城市性质、等级决定了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类型构成及总体容量水平。④同一时期北京各类水体空间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⑤各类水体空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⑥北京城市水体空间与陆地空间彼此影响。⑦提出古代北京城市内涝成因及其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⑧总结了古代北京城市水体空间景观营造经验。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 192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册》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还包括多幅手绘地形地貌及部分科考途中拍摄的照片,是北疆博物院自建馆以来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对研究中国北方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河湖流域以及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民俗宗教、北疆博物院历史及藏品研究等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 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册》即是对的是对其中地图分册前半部分的
唐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地区,其海岸带环境的变迁,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土地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沿海港口发展、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重要领域。本书以扎实的史料分析为基础,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全景式地描绘了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的过程。本书既有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变迁的全面梳理,亦有针对各主要地貌区环境特征的翔实个案研究,尤其是对长江口、杭州湾、典型“淤涨型海岸”、舟山群岛等的自然环境变化过程及人地关系图景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究和阐发。
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0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概况。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与疆域、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政治中心的分布与变化、人口分布与变迁、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工矿业分布与发展、城市与交通、商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等。《BR》 本书系我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专著,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将来的学术巨著。
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0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概况。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与疆域、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政治中心的分布与变化、人口分布与变迁、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工矿业分布与发展、城市与交通、商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等。《BR》 本书系我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专著,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将来的学术巨著。
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0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概况。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与疆域、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政治中心的分布与变化、人口分布与变迁、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工矿业分布与发展、城市与交通、商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等。《BR》 本书系我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专著,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将来的学术巨著。
大运河文化主要包括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三部分。作为shou部有关浙东运河工程文化遗存、水文化的综合性著作,本书广收第一手资料,重视田野考察并广泛结合考证研究,图文并茂,融史料性、原创性、可读性为一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对浙东运河水利工程体系遗存进行了分类介绍,对大禹治水与历代浙东治水核心精神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厘定,并辑录、整理了一批相关文献,以供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下篇收入十余篇相关考证文章,涉及浙东运河的多学科研究和浙东运河沿线重要文化论题。本书意在为大运河相关研究留存史料,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促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乡愁东岸:东北江浙海南岛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收录了《东北游记》《江浙旅行记》和《海南岛旅行记》三种图书。《东北游记》为我国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1930年带领其民生公司考察团由上海经青岛到大连,再到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各地考察的记录,很好地反映了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人在东北的活动情况,为当时关内民众了解东北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江浙旅行记》由我国现代历史学家王桐龄(1878—1953)著,记录了他1925年7月应邀去南京执教,顺便游历江浙之所见,内容包括南京、杭州、苏州、镇江、无锡、扬州等地的教育、文化、物产、民俗、名胜古迹、交通设施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海南岛旅行记》由原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室副主任、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