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带队到国家重点扶贫县——黑水实地采访以及对这次活动研讨的结晶。鲜活的人与事,初显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们“找故事的艺术”。
本书从陈独秀1910-1942年间往来书信中选取了350多篇,部分第一次发表。
本书从陈独秀1910-1942年间往来书信中选取了350多篇,部分第一次发表。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这个世界可以没有伟人吗?可以。但已不是这个世界。新千年刚刚开启,翻开历史,回首往昔,并不是每个人期望不朽的梦想都能如愿。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永远值得我们赞美和学习。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阅历丰富,著作颇丰。本书对其一生的轨迹做了细致而清晰的勾画,是杜牧传记类书中不可不得的佳作。
唐翰林学士研究却不如方镇幕府研究成果多,工夫扎实。已有的论著,则大多属于史学研究,有些则偏向于宏观角度,对唐代翰林学士的政治作用作过高失实的估价。这当然还可另作专题探讨。问题是,很长时期,还没有像研究唐代科举与文学、唐代幕府与文学那样,把重点放在当时文士即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与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中介环节,把它与文学沟通起来,以便进一步研究唐代文学进展的文化环境。
本书是作者带队到国家重点扶贫县——黑水实地采访以及对这次活动研讨的结晶。鲜活的人与事,初显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们“找故事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