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 1899 — 199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江津县人。早年在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参加北伐、筹划南昌起义、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一五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兵工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军衔实施委员会” 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
《读毛泽东札记》呈现的,是毛泽东读书做人的内修之道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被历史选择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的?他深厚的主观素养和非凡的历史功绩有什么联系?怎样看毛泽东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毛泽东是如何从前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的? 他是怎样知人善任、重视人才的? 他怎样评点党内一些重要领导干部? 他为什么重视培养党内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方法?
*同志在一汽工作期间,那种为人处世的真诚厚道,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那种处处关于心他人的高尚品格,难以心述。本书只是选取点滴,但就是这几滴水也能折射出耀眼的光辉。 *同志极富感情,也极重感情。他调离一汽后,相继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任职,“官”越当越大,但他同一汽人的联系始终没有间断过。当他得知一汽有人到上海、北京出差开会,就一定要请去唠唠,了解一汽一些老同志的工作生活情况。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后,他日理万机,他一直关心着一汽的发展。1991年、1995年、2000年,*同志3次视察一汽,除了送来党和国家的关怀之外,还亲切会见老同志,挤出时间在他下榻的宾馆和大家一起叙旧,操琴唱京戏、唱歌,向老同志赠送诗笺留念。大家都说*同志是个特别重情义的人。
本书以青年*(为基点)、蔡和森以及如今鲜为人知而当年却风头颇健的萧子升这三位湖南“一师”人杰为轴心,较为详实地揭示了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黎元洪下野、段祺瑞黩武、徐世昌登台等种种怪诞的历史烟云大背景下,被同窗学友称为“毛奇”的青年*那奇特的磨砺与求索过程。 本书在情节结构及人物设置上,匠心独运,颇有新意,增添了作品的历史感和撼动力。此外,本书还贯穿运用隐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使作品的意蕴得到升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综观全书,在塑造青年*的形象上是成功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青年*那种“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的远大志向,“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勃勃朝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精神,全都跃然纸上。本书诉诸读者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书的
本书作者采访了曾与邓小平朝夕相处的江西新建托拉机修配厂的厂长、车间主任、工人以及照料邓朴方的阿姨;采访了曾经接待过邓小平调研的地方负责同志;采访了那段艰难岁月中与邓小平相见、相处的同志。本书记述史实的过程中,力求探索伟人在困厄中的心路历程;展现邓小平身处逆境仍表现出的一种令人起敬的伟人风范、紧定信念和崇高境界;阐述他在调研中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话语与建设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之处,将邓小平调研中的话语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与党的历史贯穿起来,以展现邓小平有关理论的发展脉络。 本书不求文字华丽,但求立意深刻、联想有据,写出感情,议出哲理。全书力求贯穿一个“情”字。写出工人对邓小平的情,邓小平对工人的情,尤其要写出邓小平对祖国人民的一片深情。写出
《*人格》提出研究*人格的课题,并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是20世纪中国历*富魅力的伟大人物,也是这个世纪世界历史上*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早在学生时代,老师们称赞他“资质俊秀”,“能充栋梁之任”(杨昌济语);同学们夸奖他为“奇特之士,气质沉雄”,“居恒鹜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慨”。在党内,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刘少奇语);“*同志就是伟大,就是同我们不同”(邓小平语)。在国外,他被誉为:“使历史显得涉小”伟人(布托语);“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尼克松语);“有压倒一切的魅力”(基辛格语);“是代表20世纪的英雄”(福奈亨一语);是一代“圣哲”(谭若思语)。在*逝世后,国内曾一再掀起“*热”,这中间蕴含着多重信息,毫无疑义,也是*巨大人格力量的感召。“*热”中显示的这种人格力量,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天下山”(朱德语)。 *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他的战友们,从井风山开始,武装打造了一个红彤彤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东方大国。经过76年的世纪风雨和战火的洗礼与淬砺,人们现在已越来越清晰地取得一种共识。 1927年*引兵井冈,“做革命的山大王”;1965年,*重上井冈,殷切嘱咐“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革命生涯中两次重大转折,都与井冈山相关联。本书充分展示了*在井冈山这一特殊环境中展现的革命豪情、政治智慧、英雄气概,表现了*鲜明的个性和富有魅力的人格。
李劼人(1891—1962),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现代具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李劼人一生颇为传奇,写作、经商、从政均有建树,这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极为少见。他经商的时间 长,占据了人生的重要时光,而三者又密不可分,可谓是生路步步紧逼,命运暗中牵引。本书从李劼人早年在《四川群报》当主笔讲起,包括留学法国、筹办纸厂、开“小雅”饭馆、遭遇绑票案,抗战期间工业内迁、“文协”在成都成立分会、乐山遭遇轰炸、嘉乐纸厂谋求发展,以及抗战结束后四川工商业面临的巨大变化,以嘉乐纸厂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寻找李劼人先生笔下遗失的故事。 李劼人的写作有两个黄金时段,一个是1925年到1927年;一个是1935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就被迫中断了。没有完成 多的作品也许是李劼人 的遗憾。本书或许
李井泉(1909年11月1日—1989年4月24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曾任中共川西区党委书记、川西行政公署主任兼军区政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书记兼成都军区政委。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捷主编的《开国元勋李井泉》以图片的形式勾勒出众多历史人物与李井泉的关系,每个章节页上的相关短语与该节内容遥相呼应,大部分照片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画册中的许多背景照片,是主创人员在详细地了解李井泉史料后,实地感受、拍摄、筛选的。 本书是本以图文形式记述李井泉
1936年6月21日清晨,国民党高双城部勾结地方反动武装近千人,偷袭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工作了一夜的*此时正在酣睡,警卫员贺清华不得不把他唤醒。周恩来也催着他快撤。敌人蜂拥从西门进来,*不慌不忙从南门撤出,他在一条山沟里隐蔽前进,不料又遇到一股敌人。1936年7 月3日,*同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陕北小城保安。不久,国民党军开始大规模“围剿”红军,保安城内充满战争气氛。这天上午,3架国民党轰炸机偷袭保安,在*窑洞左边投下几颗炸弹,警卫人员大惊失色,*却乐呵呵地说:“怕什么呀,他投他的弹,我办我的公,井水不犯河水嘛!” 1937年1月13日,*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他一边处理着党政军日常公务,一边抓紧时间读书和著述。这年7月的一天,工作了一夜的*上床休息。突然,院子里响起清脆的枪声,一粒子弹射进*的窑洞,窗户上出现了可怕
罗荣桓( 1902 — 1963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衡东县人。早年组织通城秋收暴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红一军团 ( 兼东路军 ) 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山东分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中局第二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人民检察署署长、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民兵
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他坚定的革命信念、超凡的智慧与魄力,在广大人民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在七十多年波澜壮阔而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中,他一次次以顽强的意志崛起复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富裕,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爱戴和敬仰、世界人民尊敬的世纪伟人。中国出了个邓小平,是广安的骄傲,是四川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在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前夕,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广安市教育局联合组织编写出版《中国出了个邓
《周恩来与邓颖超》是十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1938年4月由汉口一星书店出版发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早的有关周恩来和邓颖超个人传记和文选的单行本图书,流落民间已经75载,本次新版系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出版。 本书收入人物传记、专访和个人文选(讲话)三种体裁的文章共十四篇,是早的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传记作品,而收入的文选大多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次与读者见面,《周恩来选集》和《邓颖超文选》中也没有收录。 本书新版还增加了15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首次完整集中地展示了1938年前的周恩来和邓颖超,可谓他们从少年时代至青年时代图片之集大成,部分图片也是次与读者见面。 谨以此书纪念邓颖超诞辰110周年。
翻开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经众多专家审定,由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构成的本书,沿着*晚年走过的历程,读者会发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跨越时代去解决一些在当时尚不成熟的问题,甚至不惜发动反右、大跃进和错误的“文化大革命”。 书中读者也会惊叹*那伟大、深刻、而又超越历史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他的许多预言以人们的未曾预想的一种情况,在当代现实经济与现实政治中得到印证。这些都是阅读本书后,留给我们每一位热切关注中国命运与前途的读者所必定思索的问题。
谁能点燃热情?谁能唤醒希望?谁能扭转乾坤?历史在选择—— 大潮奔流,淘尽了多少英雄,不用责怪历史的严酷,因为中国需要扭转乾坤的巨臂,筛选的是巨人中的巨人。 1893年12月26日,这个使群山开颜、红河欢腾的日子来到了。一个横空出世、倚天抽剑的巨人在韶山诞生了。他植根于神州大地、由亿万民众的血泪智慧所哺育。他从南湖起航,他以巨大的引力,使群星环绕;他唤醒了沉睡的山林、田野、村庄和城市,筑起了新的长城;他手擎血火磨炼锻造的贯穿中西的倚天长剑这一极锐利的武器,并把它交给了四万万同胞,向遮天蔽日的三座大山砍去,三山崩折,云散雾开……这倚天长剑,终于化作了一颗照耀着神州的永远不落的太阳!
从希拉里的中学时代写起,以白宫八年生活为中心,广泛涉及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诸多重大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的背景。《亲历历史》反映出了希拉里的价值取向,读者可以看到她是如何追求独立的。这是一个有追求有责任心的优秀女性,而作为*,希拉里还写了许多与克林顿相处时的生活细节、她与克林顿之间的情感纠葛等等,译本保留了原作99.9%的内容,可谓原汁原味。 在每一章里,我想要探讨的观念都超出篇幅许可的范围,我希望能包罗更多的人物,也希望能描写更多我访问过的地方。如果我要提到每一个在我的生活中感动、激励、教导、影响和帮助过我的人,那么这本书将会有好几卷。尽管我不得不有所取舍,我还是希望能够传递出那些影响了我并且如今还在塑造和丰富着我的世界的纷繁事件与关系。
在改革开放年代中,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表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伟大思想和人格魅力。本书为“共和国领袖故事”之邓小平篇,用数十个篇幅,以传记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记叙了邓小平从一个农村少年,到走出国门、投身革命,经历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奋斗,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富有传奇性的一生。 本书讲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生平事迹。主要内容包括:巴蜀之子、少年时代、飘洋过海寻求真理、在十月革命的故乡、南疆上空的惊雷、巧用南瓜瓤、同甘共苦、200块铜板、洒向人间都是爱等内容。
本书以写实的手法,细腻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历史巨人*作为一个真实的凡人,在戎马倥偬、操劳国事的漫长生涯里,对曾朝夕相处的韶山亲人,以及在他的人生起点给予指导和影响的人们所怀有的那种无法摆脱的、浓厚而又纯粹的无限深情。 本书选择20世纪湖南人民革命和建设数十年历史发展的视角,重点追踪两个问题,其一是*在1920年至1930年间在湖南人民革命中作出卓越的贡献,直接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历史的真相如何,深层的原因何在?其二是新中国成立后,*50次回湖南,每当重大历史关头都在湖南留下了调研决策的史迹,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斗争焦点有什么样的关联?围绕这些山重水重的历史事件和疑云笼罩的历史真相,在研究和写作上努力采取全面、全新史料,利用史论结合、文史相通的手段,努力达到深层次、近距离地写真,再现*在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