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编著的《曾国藩》(注释本)一套三册,将近代中国显赫、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以及以他为首的湘军集团写得栩栩如生。小说在史实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作了恰当的虚构。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事以及此起彼伏的矛盾,还有波谲云诡的官场,刻画了曾国藩以大局为重、以江山为先的英雄人物形象。《曾国藩》(注释本)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注者对一些专深的名词做了注释,既增强了可读性,又方便了读者。
此书是胡林翼写给家人的信件,其内容包含教子、休养、婚姻、政治、才学等十几个方面,层层论述,纵横捭阖,站在道的高度,解答了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其论述之精辟,让人叹为观止。
“帝王”這個稱謂的概念及内涵其實是很寬泛的。幾千年來,首領、人君、入主、王、上、君主、君王、 主公、單于、可汗、 官家、 國王、皇帝等等, 都應該歸於一類, 那就是“王者, 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白虎通義》卷一《爵》)的統治者, 都是秉承“天命”而去統治老百姓的。 上古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 可能是有關帝王的最早記錄。細究起來,他們本身就是一種象征性的人物, 是一批原始社會某些部落首領而已。 至秦而天下統一, 始皇帝赢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包五帝”, 故“採上古帝位號, 號曰‘皇帝’”創造了這種統治者至上的名號。而帝王的實質没有變, 把帝王的名位和權力推向頂峰。 自此,“天下之事無大小皆决於上”,實行了绝對的獨裁專制。 漢承秦制, 據蔡邕在《獨斷》中云; “漠高祖受命,功德宜之, 因而不改也。
全书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缜密考辨,写出和珅从普通官学生,到权倾朝野的“二皇帝”,最终被缢杀于狱中的一生。和珅是弄权敛财的巨贪,可政治上并非庸才。 和珅在编纂《四库全书》中的作用,在与英国使团谈判中做了哪些事,乾隆内禅期间,乾隆、嘉庆、和珅三者间微妙关系,和珅擅权期间谁是真正反对者,乾死后嘉庆如何追杀和珅,书中都有详细叙述。尤其是,书中指出,和珅擅权,政以贿成,促使“康乾盛世”结束,颇有历史借鉴意义。
本书旨在循着胡林翼政迹与人生的历史轨迹,讲述其在当时政治斗争的历史大舞台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形象以及“人文”等多方面的活动,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评说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人文意蕴。重在拂去岁月积留的层层尘埃,着意清理和探查当年晚清王朝“中兴”之业根基,探寻胡林翼在晚清历史中所起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以还原当年历史的复杂场景,揭示历史变革的内因,考察“中兴名臣”人文特征以“内圣”之境界,求“外王”之业绩。力求以全新的视角,为学术研究者、史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套科学性、学术性、知识性、开新性、普及性、可读性相结合的雅俗共赏的历史文化读物。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领袖。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宗棠一生见证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本书是晚清时期铁血将军左宗棠的传记。本书记载了铁血将军左宗棠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点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段历史,提出了“犯我中华天威者、妄图分裂我疆土者,虽远必诛之”的爱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