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编著的《曾国藩》(注释本)一套三册,将近代中国显赫、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以及以他为首的湘军集团写得栩栩如生。小说在史实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作了恰当的虚构。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事以及此起彼伏的矛盾,还有波谲云诡的官场,刻画了曾国藩以大局为重、以江山为先的英雄人物形象。《曾国藩》(注释本)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注者对一些专深的名词做了注释,既增强了可读性,又方便了读者。
沈家本(1840 1913),清末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清末钦定修订法律大臣、法部尚书、宪政编查馆副总裁。沈家本著述丰富,有传世经典《历代刑法考》。沈家本犹如一座桥梁,联结着中国古代与近代甚至现代,同时,联结着世界东方与西方,被誉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清末法学家沈家本的传记,通过描述他的一生,可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位法政宿将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客观地揭示了清末的社会和政治情况。全书史料丰富,细节动人,可读性强。沈家本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掘墓人和中国近代法制的缔造者,在其所处历史场景中有社会的、政治的、国家的和法律的方方面面问题,面对真实困境和尖锐矛盾,他都能担当大任,敢于化解风险,革故鼎新,矗立时代潮头。
晚清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九》,以事功學術名於世,標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尤對中國近代教育建樹良多。光緒十年至十五年《一八八四!一八八九》,張之洞署理兩廣總督,其間於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創建廣雅書院。廣雅書院是繼學海堂菊坡精舍之後,清代廣州的又一著名書院,在全國亦頗有影響。而學海堂與菊坡精舍之故屋,早巳蕩然無存,惟廣雅書院迭經變遷,其主體建築尚未完全湮沒,民國年間重建的「冠冕樓」以及張之洞等手書的四塊碑刻仍倖存(碑刻文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人抹上水泥,至今仍未恢复》,其故地即今日之廣雅中學也。然則昔日之廣雅學風與精神,恐已非復當年。 《張之洞與廣雅書院》 一書,對張氏之生平事功,「中體西用」之思想,其於中國近代教育之貢献,所創設之書院學堂及建立之新式
清代人物,尤其是有影响的高级官员的传略,目前各种书籍介绍较多,且很详尽。但有系统的按部门的,将一个部门中的主要官员全部列入,则尚缺如。为了补足这一点,本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整理先祖父有关清代人物著作手稿时就开始收集这些人物史料,准备编纂一部清代官员系列史料丛书,始名为《清代高级官员全录》。 本人自幼与先祖父生活在一起,深受老人家的影响,每日看他坐在堆满一本本参考书的案前,不知疲倦的埋头写作,站在祖父书桌旁,看着那一叠叠写满了隽秀毛笔字的稿纸,虽然我看不懂,但我想那一定是祖父一生所积累的知识和才学的记录。因为忙于著述,祖父对我们的教诲不是很多,但有空就教我们识字,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教我们背诵古诗词,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立志将来做大事。在我幼小的脑海中深深印铸着祖父那不倦学习和勤
王莽是一人被历史唾弃的人物,然而又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由一介平民儒生走上皇帝的宝座,不只是有他姑母孝元皇后王政君的提携,主要是由于他礼仪待人,恭廉勤政的结果。可他又为何一败涂地?这里既有巨大的传统势力作祟,同时也由于他崇古复礼、罔负谗言的原因。作品中以汉末帝王的荒淫糜烂的宫廷生活,后妃争宠生子的风骚,写出了王莽改朝换制的心理路程。 作品所涵盖年月跨度大,涉猎历史画面广阔,不仅刻划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名妃,而且是一部生动详实的活灵活现的历史史料。
李唐王朝因其独特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创造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自信开放的灿烂文化。开放的唐帝国吸引着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学问僧、胡商、蕃将和使臣,唐太守还被尊奉为各民族的共主——天可汗。俗语说“三尺童子能诵李(白)杜(甫)诗”,欧美的华人集聚地被称为“唐人街”,唐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远影响可见一斑。本书讲述的唐朝皇帝,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空中的特殊群体。 本书交叉使用局部特写和长镜头慢慢拉开的方式,时而细致刻画,时而俯瞰概览,细细评说唐朝21帝,展现大唐帝国波折起伏的宫廷生活风貌。手法不拘一格,只是希望在一次次的快门闪烁中,能够通过不同角度的聚焦,去捕捉尘封在历史档案中的宫廷秘闻和人物故事,透视大唐帝国290年的盛衰兴替。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始终紧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避免了片面性和*化。 本书尽可能多地收集了各个朝代的帝王,以丰富自己的内容。除全国性政权的帝王外,还酌情收入若干重要地方政权的帝王。 为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史前时期的情况,对上古传说时代的人物也作了记述,历史的视野是全面开阔的。同是帝王,差别较大,有的在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有的则平平庸庸、开同虚设,这样在对他们叙述时就有详有略,既顾及一般,又突出了重点。 本书注重对每位帝王介绍的全面性,力求避免干巴巴地平铺直叙。对历史的经验教训做了深刻的总结。皇帝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人,他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加速或是倒退。大凡重视生产、体察民情、知人善任的皇帝都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在世时被称为“中兴名臣”、“千古完人”,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颇高,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在《致黎锦熙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称曾国藩的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曾国藩在青年时科举几度名落孙山,后来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与他乎日对自己严格要求,经常反躬自省是分不开的。每日写日记,就是他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曾国藩的日记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
暂无内容简介。。。。。。
在君主专制主义时代.国家的治乱兴衰不仅仅系乎君主的英明与否,宰相是否得人也很关键。一个英明的君主,必有贤相辅佐,像秦始皇与李斯,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宋太祖与赵普,等等。如果君主昏愦.有一二贤相辅弼,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较好 如后主刘禅虽然昏庸,但有诸葛亮总理政务,蜀犹能与魏、吴抗衡,呈鼎足之势。若君主昏愦,又无贤相,那就难逃衰败的厄运了。诸葛亮一死,蜀汉便江河日下,苟延残喘29年,终亡于魏。所以,宰相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宰相制度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整个过程,必将有利于推动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但迄今为止,在宰相制度的研究上,仅有某些名相的个人传记和一些探讨某个时期宰相制度的论著问世,全面的
暂无内容简介。。。。。。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皇帝曾经煊赫两千余年。本书汇集历代皇帝约四百余位的自传,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末代皇帝溥仪。举凡历代皇帝们的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得位根由、身死原因,音容笑貌、脾性嗜好,都有所涉猎。同时选录图片近千幅,包括皇帝们的影真图像、居处行止、官室器用、书画著作,军政大事、民情风俗、名物胜迹,以及后妃、臣下的肖像等。因此,本书可谓全面翔实,图文并茂。通读、查栓均可,珍藏、馈赠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