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1840 1913),清末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清末钦定修订法律大臣、法部尚书、宪政编查馆副总裁。沈家本著述丰富,有传世经典《历代刑法考》。沈家本犹如一座桥梁,联结着中国古代与近代甚至现代,同时,联结着世界东方与西方,被誉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清末法学家沈家本的传记,通过描述他的一生,可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位法政宿将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客观地揭示了清末的社会和政治情况。全书史料丰富,细节动人,可读性强。沈家本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掘墓人和中国近代法制的缔造者,在其所处历史场景中有社会的、政治的、国家的和法律的方方面面问题,面对真实困境和尖锐矛盾,他都能担当大任,敢于化解风险,革故鼎新,矗立时代潮头。
严嵩,生于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江西分宜人,在嘉靖年间做过二十年的宰相。他原本出身寒微,出仕之初也曾享誉诗坛,但随着官位的节节高升,却蜕变成一个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大奸臣,*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可耻下场。他是怎样变坏的?他谄媚取宏、贪赃受贿、残害忠良的卑劣行径给朝廷造成了怎样的破坏,给历史发展带来怎样的危害?后人从中可以得到哪些鉴戒?本书将通过对其蜕变历程的探寻,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在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介桥村外一处墓地的草舍里,寄栖着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他在饥饿、病痛、哀怨的沉重袭击下,悄然离开人世。既没有人前来吊唁,也没有棺木殡葬。这死者便是曾做过二十年宰相、削官归乡的严嵩。昔日的严嵩 贵极人臣,富甲
本书对历史的评述与对演义的赏析是作者构建全书的坐标,也是准确、全面分析诸葛亮一生的切入点。该书按照从耕读到三顾,赤壁之战,从荆州到益州,托孤、受孤与开府治事,和抚夷越与平定南中,北伐强敌直至大星陨落等八章内容,以诸葛亮在政治上抓“汉吴同盟”、经济上抓“民富粮足”两方面的脉络,分别重点论述了诸葛亮参署纳谏、西和诸戎、兴修水利等辅刘治蜀的业绩与战斗历程。 但本书不是仅对史事简单介绍之书,而是一部有甄别、有辨析,深入浅出、寄意高远的力作。全书凸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堪称文史交叉的佳作,既能让人领略史实本身的震撼力,又能使人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本书提供了一条通往解读三国认识诸葛的阶梯。
《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辽金卷 人物):历史上的金兀术》是*部有关金兀术的传记。完整地全面地记述了金兀术一生成长的历程和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活动。既记述了他的勇敢善战,他的治军治国,也记述了他纵兵杀掠和战败北归。广搜史实详加梳理,所言皆有根有据实话实说,成败起伏皆无所隐,堪称 实录 新编。读起来既通俗又生动,实为当前难得一见的历史人物传记。
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中国是世界上封建专制政治历史为漫长的国家,帝王政治不仅在过去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左右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也对国人的现在和将来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帝王政治在神州大地所留遗痕,意义不同凡响。 帝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由于历史环境的制约和人为的因素作用,帝王宝座始终散发着炫目的光环,在此光环笼罩之下,帝王身世也变得云遮雾绕、高深莫测。特别是“为尊者言,为尊者讳”的历史评判准则,使正史所载的帝王身世和民间野史的帝王本相,敦是敦非,真假难辨。 历史的功过是非早有评判,又或永远都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标准。本书的宗旨并不在此,而是希望通过全面、丰富的史料汇集,开辟一条特殊的通道,让读者朋友经由这一通道,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肃顺(1816—1861),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豫亭,满洲镶蓝旗人。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为镇压太平天国,主张重用汉族官僚地主胡林翼、曾国藩;为解决财政困难,主张发纸币、铸大钱;对外国侵略者疑惧颇深,要维持“天朝”尊严,对侵略者的过高要求不肯应允,甚至起而抗争;1857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在咸丰帝面前,“(奕)?主和,(肃)顺主战,哄于御前不能决”;1859年与俄使伊格纳切夫谈判,斥责其侵略要求,把未经批准互换的《瑷珲条约》文本,“掷于桌上”,宣布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考察了肃顺在咸丰年间的所作所为,论证严密,让人信服。该书可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否定之言,则谓其为“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 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观点鲜
这本《中华四百帝》汇集了历代皇帝近四百位的小传,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大体反映了历代皇帝的全貌。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正史所承认且建元的历代皇帝大多囊括其中,有些伪帝、隐帝等则舍充不录。对于其中一些著名的、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皇帝,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法和明清两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努力尔哈赤等,记叙较为详尽;对于那些昏庸荒淫但史事颇多、晋迹照彰的亡国之君也途述较详,以使人们引以为鉴;对于那些事迹了了、乏善可陈,如同傀儡的皇帝,则以简笔勾勒。这样一来,全书既重点突出,又兼顾了全面。此外,本书还尽可能为历代皇帝配置了肖像图,可谓图文并茂。
中国人曾经创造出璀璨的文明,直至清代中期,中华文明依然以其深度与广度享誉世界。然而,荣光似乎在鸦片战争之时戛然而止,作为当时的能臣与大吏,林则徐以一身之力,将士大夫的操守与事功表露于内忧外困的应对之中。著者青年时代即着手林则徐研究,古稀之年依然钟情于此,现今将海内外相关文献尽数吸收,以凸显这位先哲略含悲情的人生际遇。语言简洁生动,图片讲究精美,以便于读者贴切地理解这位先驱者及那段民族心酸史。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本是一介书生,舞文弄墨是他的本行,可是历史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成丰帝让曾国藩投笔从戎。他只得勉为其难,率领数万湘军与号称百万之众的太平军拼战了十几年,几度生死,历尽劫难,终于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成为了挽晚清大厦于将倾的柱石人物;他怀着“徐图自强”的理想,首创洋务,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他又有大量的日记、家书及奏稿、著作等传世,留给了后人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因而他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举世瞩目的人物。在曾国藩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销声匿迹,相反,他的传记、著述、家书、日记,乃至有关他的故事、传说等等都四处可见。直至21世纪的今天,曾国藩热还在“热”,简直成为了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曾国藩也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人物。他的修身养性
梁启超(1873—1929),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本书以信而有证的史料,秉公立论,分段评说,准确地勾勒了梁的政治生涯,探讨了改良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同时对梁的思想和学术文化作了富有哲理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创见的新观点。书中还对梁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余爱好、人际关系等作了介绍,轻重谈雅恰到好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在为梁启超登场所作的时事铺垫中,吴氏也特于结尾处设置了“暴日蓄志亡华的深心”一段论说,揭出早在明治之前,日本的维新志士即以吞并中国为日本强大的国策。而吴氏1942年发表的《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与《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无论是写作心境还是叙述思路,均与《梁启超》一传相通。二文所勾勒的梁氏日本观之转变,如何从“戊戌亡命日本时”“觉日人之可爱可敬
黄晓佳所著的《自是花中流——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写一个掖庭里的女婢上官婉儿,十五岁就一步走到武则天身边,二十七岁执掌诏命,四十三岁封为昭容。她既有能力游走于政治斗争之中,又有才华引领一代诗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旷古绝今的才女。《自是花中流——巾帼宰相上官婉儿》近二十万字,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学评论家龚旭东撰文推介该书;著名杂文家、小说家魏剑美评论该小说情节生动、文笔优美、情感描写细腻,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张居正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其个人生活也难说检点。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却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 阅读本书,读者会对张居正这位专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对传主所置身的那个时代有更清醒的认识与反思。本书不仅有相当突出的学术成就与研究价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韧的筋和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上自孔子下迄胡适的十几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购。
本套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本套书效法蔡锷,在曾氏千余封家书中选取三百多封加以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曾氏的心灵世界,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一下
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二、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论,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识,不敢学之耳。著者不敏,窃附斯义。 三、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恨时日太促,行箧中无一书可供考证,其中记述误谬之处,知所不免。补而正之,愿以异日。 四、平吴之役,载湘军事迹颇多,似涉支蔓;但淮军与湘军,其关系极繁杂;不如此不足以见当时之形势,读者谅之。 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