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一直饱受攻击与诟病,尽管也有一些辩诬之作,但总体影响不大。梁启超的《王安石传》则是20世纪为王安石及其新法翻案的首出之作,基本奠定了近代以来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基调,影响深远。本书详尽叙述了荆公的时代、荆公的传略、执政前的荆公、荆公与神宗、荆公的政事,分民政财政军事教育选举等;荆公之武功、罢政后的荆公、新政的成绩、新政的阻挠与破坏,荆公之用人与交友、荆公之家庭、荆公之学术与文学等。梁启超在该书中引用多种史料钩沉发微、衡量是非,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一段真实的北宋中期的历史。同时,梁启超也借王安石的政治主张抒发自己的改革理想。
要读懂近代中国,就不能不读晚清史;要读懂晚清史,就不能不读曾国藩。 《曾国藩(第1卷)》采用人物传记的方式,对曾国藩的一生进行了宏观而细微的叙述,将人物置放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又展现了晚清那段动荡起伏的历史。
本书以确凿的史实、生动的故事再现中国十数个王朝的末代皇帝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用活生生的生命所演绎的悲剧的命运,给人留下了不尽的思索…… 他们有的胡作非为,罔顾一切,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如儿戏: 有的丧失理智,荒淫无度,任意杀戮。 有的醉心于小道末技,哪怕兵临城下也不忘歌舞升平; 有的尚能殚心竭力,忧惧劳碌,终难挽江河日下; 有的尚在幼年,生死不能自主,俯仰由人…… 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给列祖列宗经过千辛万苦创下的王朝画下了一个句号,甚至自己也死于非命。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是天意,还是人为?是气数,还是制度……这里什么样的规律可供总结,什么样的教训可供汲取?
纪晓岚是清代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正统的史传中占尽风光,在民间也有广泛的知名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连续剧,这位在清乾嘉时期执学术牛耳的学问宗师火爆天下,但同时也被“戏说”弄得面目全非。《旷代大儒——纪晓岚传》着力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纪晓岚。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对纪晓岚的生平、著述、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整书既有历史的厚度与思想的厚度,又兼具趣味性,所述往事,有本有据,张弛有度,人物也栩栩如生。是一部雅俗共赏很有深度的作品。
曾国藩,被称为“封建社会的后一尊道德偶像”,其道德、学问、为官、做人,不仅在晚清中国,甚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体制历史长河中,皆为士大夫的不二楷模;李鸿章,曾国藩的得意门生,自谓大清帝国的“裱糊匠”,执掌晚清洋务、外交、军事大权三十余年。 曾国藩、李鸿章二人,既为师徒,又为同僚,承前启后,皆为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倚为肱股大臣。面对内忧外患,他们是早一批自我觉醒的士林精英,“曾国藩试图以人格超越事功,而李鸿章因事功而淹没了人格”,他们的言行做派,今天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因为都根植于几千年传统中华文化的沃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喜剧,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个人的意义。
房玄龄,中国封建社会的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他,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他,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才伟,善用伟才;嘉谋,敏行慎吉;贵尊,自甘卑下;权重,常行让贤。“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 本书是国内较为全面记述房玄龄这位大唐明相的传记。
李栖筠(719~776)主要活动于唐肃宗、代宗之际,官至御史大夫。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均为中晚唐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都曾两次拜相,是李栖筠奠定了赞皇李氏在唐代历史上的地位。除上个世纪陈寅恪先生曾写过《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的专题论文外,学术界对于李栖筠的研究不多。本书是系统研究李栖筠的本学术专著,具有原创的价值。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否定之言,则谓其为“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 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观点鲜
刘晏与杨炎是活跃于同一舞台上的两位著名政治家。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政治动荡、赋入不继,他们先后进入中枢,致力于财赋体系的调整与重构。刘晏建立了以榷盐法为核心的新的间接税体系,使间接税的地位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杨炎则废止了积弊已深的租庸调制,制定了统一的两税法,使中国古代的直接税体系由税人向税地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两人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遗憾的是,两位政治家之间却存在着种种的分歧与芥蒂。先是杨炎构怨,刘晏蒙冤于忠州;继而杨炎又殃及自身,被赐死于远流途中,给后人留下诸多感慨。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朝的末代皇帝博仪,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共有近五百个皇帝粉墨登场,走上历史舞台。他们或是流芳千古,或是遗臭万年,或是像普通百姓一样,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本书在众多的皇帝中,选择了一百位皇帝。他们并非都是*特色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从这百名皇帝中,能够看出皇帝的个人生活、为政特点、处理方法,以及朝代更迭、家国兴衰。这些皇帝是历史的缩影,他们用自己或悲或喜的人生,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他们或深或浅的足迹,构成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宏篇巨著。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宰相的能力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稷的安定和百姓的幸福。为字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宰相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故事,我们编撰了《中国古代宰相传》一书。本书汇集了周朝至清朝的著名的宰相共34位。在这些被选的著名宰相中,有的直言敢谏,有的阿谀逢迎;有的胆识非凡,有的才识平庸;有的清廉刚正,有的卖官鬻爵;有的千古流芳,有的万世遗臭。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共有近500个皇帝,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上历史舞台。这些帝王中,不乏雄心勃勃、事业有成的治国雄主。一些帝王,特别是开国之君,在建立新王朝之后,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实施了一系列稳定政局和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的帝王在国家、民族遭到侵略时,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他们果敢地率领军民进行英勇抵抗,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他是林则徐的上司,曾国藩的楷模,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道光皇帝的“干国良臣”。他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道光皇帝称赞他是“本朝自于成龙以来又一值得为群臣学习的清官”。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汀。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山西、福建按察史,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两淮盐政,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谥“文毅”。 他办漕务,创海运;治盐政,行票法;饬吏治,除弊政;修水利,杜河患;禁鸦片、强海防……殚精竭虑,终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他是湖湘理学经世派的实干家,清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诗人和爱国者。清末著名的清流家张佩纶评价道:“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大清良臣陶澍》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笔触,艺术化地再现了晚清风云变幻的政治危局中,
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却有着宏伟的抱负;他们普遍清贫却心怀天下。他们或机智幽默、或大智若愚、或励精图治、或洞察世情、或力谏君王施行仁政、或为民伸冤救民倒悬……“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本书中,我们收集了100位古代成功的文人,回忆他们的成功之路,总结他们的成功之道,目的在于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书中精彩的点评,一语中的,让读者在会心之余而有所得,令你一册在手,茅塞顿开。
如果说对梁武帝作为帝王的行为还存有争议的话,那么对他在文化学术方面的作为则肯定的比较多。确实,据《梁书·武帝纪》和《隋书·经籍志》等记载,梁武帝一生在儒学、佛学、道学、经学、文学、史学等方面都有著述,还主持编撰了儒家经典的注疏,曾著有《孔子正言》、《老子讲疏》、《中庸讲疏》、《通史》、《周易讲疏》、《尚书大义》、《礼记大义》等诸多著作,“尤长释典,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听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②。 对于梁武帝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曾留下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却很不充分,系统全面研究其思想的著作更没有出现。可喜的是,李晓虹的博士论文以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背景对梁武帝的思想作了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魏的实际建立者。他出身于既有权势,又其富有的家庭。祖父曹腾是汉末有名的宦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出钱买官,竟至太尉。曹操自幼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因而从少年时代起即为世人所注目。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进入仕途。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和军阀混战过程中壮大了自己,进而迎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鞍马劳顿,倥偬军旅数十年。平袁术,擒吕布,消灭袁绍父子,收降张鲁,战马超,北讨乌桓,南击孙权,西战刘备,终于打下了北方一片天下。 《曹操评传》全面评述曹操的一生。上篇对其事功进行总结,作出评价;下篇将其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重要思想给予梳理,力求作出客观的分析和研究。《评传》认为,曹操是一代军事大家,对中国军事思想作出重大贡献;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