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传记是在新近披露的波伏瓦信件、波伏瓦早期日记和给情人克洛德 朗兹曼的信之后的全新波伏瓦传记,它将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让-保罗 萨特的关系。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传记。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 女性主义偶像 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 撒谎 ,或是声称自己不
张爱玲至今仍是大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传记层出不穷,《张爱玲传》以 不做传奇 的立场,严谨地以文献为依据,对张爱玲生平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叙论。全书按张爱玲的生活轨迹分为上(1920-1943)、中(1943-1945)、下(1945-1995)三编。特点是以深刻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见长,能够将张爱玲的作品与其经历、思想、情感等结合打通,处处传达出由文见人的洞见,寻觅出了张爱玲及其作品之间的深切关联。文笔清雅,不枝不蔓,既无学究气也避开了多愁善感的矫情气,甚至被读者认为是张爱玲式的文字。 1993年初版后,成为众多张爱玲传记中的经典之一。此次再版,作者重新修订,增加了作于张爱玲百年诞辰之际的《金句化的张爱玲,与真实的她差得有多远》一文,并配以精美插图,使这部经典传记更臻完善。
目前学术界公认最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偶像,她是一个谜,而本书试图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 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出版人周刊》称其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 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 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难以索解的谜 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上千书信和诗作。 这个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寻常的个性,激情与愉悦,失望与冲突以怎样的方式走进了她的诗歌世界? 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 哈贝格以时间为序追随着狄金森的脚步,用信实全面且深入的文献资料向世人展示他揭开谜底的雄心,带我们尽可能地接近这位诗人 这位天
该书是作者止庵通读、搜求、考证、编订多年后,打磨出来的一本关于张爱玲研究的全新著作。作者作为编辑整理张爱玲作品最重要的参与者,多年来接触张爱玲手稿、书信等一手资料,近年来又深入参与张爱玲书信的汇编、注释,对张爱玲的研究独具优势。然而其关于张爱玲的研究考据文字却相当细致节制,不只是言必有据,且对 言 与 据 皆十分小心谨慎。 该书针对张爱玲文学创作或其生平的一个个具体 悬案 或 讹传 ,考据 事迹 ,补缀生平,由点滴而渗透张爱玲研究中的诸多关节 尤其是澄清历来方法与资料上的诸多误区,指出许多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他人讲述与回忆,虽言之凿凿亦不可尽信。 该书含有七篇文章,各自梳理张爱玲创作过程中诸多事实线索,查勘关于其生平经历种种臆测传言。该书对于以张爱玲及其同代相关人物与作品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与之相关的出版物往往强调其性别、天才的创作、错综的感情经历和悲剧的命运,从而导致了大众对萧红的刻板印象。而平石淑子通过爬梳史料勾勒其一生,尽量还原萧红的生活环境、交游情况、创作背景,结合萧红的作品,描述其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历程,对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回应:萧红是否在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萧红是反对封建男权的新女性还是依附男权的受害者?在《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中,萧红选择哪些往事再现,又对哪些进行艺术虚构,其再现和虚构的动机是什么?萧红的绝笔之作《马伯乐》与之前的作品风格迥异,其创作为何发生大的转向?作者在勾稽史实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祛除读者对萧红的想象,呈现真实的萧红形象。
从16岁只身闯荡美国到大学期间获得 夏威夷水仙花公主 , 从成立电视制作公司到成为传递东西方文化的人, 从 艾美奖 获奖电视节目主持人到成功转型为企业家, 她创立 羽西 化妆品品牌,用一支又一支口红改变了中国 女性形象。从美的启蒙教育,到用爱回馈社会,羽西都是先锋人物。 秉善天下,敢为天下先,她为中国人带来了色彩,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带来通用的国际礼仪,为国人融入世界和提高自身修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她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让世界认识中国,用她独特的视角讲述当代中国故事。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重要 的君主之一,在其统治的六十余年间, 英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本书精选了 200 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与艺术作品,全方位 介绍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个人生活,以及 维多利亚时代欣欣向荣的社会风貌。 作者从维多利亚的出生及作为 德里娜 的童年时代写起,以传记的手法描绘了女王丰富多彩的一生。书中对维 多利亚面临个人和国家重大转折时的所作所为和复杂情感做了细腻刻画,向人们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 全民女王 形象。同时,本书不单记述王室和宫廷的细节,对维多利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做了全景式的勾勒。这些社会变革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吕途通过深入访谈,记录了34位普通人的所思所想、生命故事,她们是中国女工,从五〇后到九〇后。这些故事延伸出了两个历史:一个是时代变迁的历史,一个是个人的生命历程。当代中国的巨变深刻地塑造着每一个人,而不同年龄段女工的成长经历、谋生历程,也从不为人知的角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作为女性,她们的恋爱、婚姻和生育是女工故事的重要内容,她们承受着比男性劳动者更为沉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偏见;作为劳动者,她们生活得如何,是否能获得解放和新生,也是衡量社会变革的尺度。女工个体的生命经验固然会显得单薄甚至无助,而当每一位劳动者的经历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女工群体坚韧的精神面貌。 本书是 中国新工人 三部曲的第三部。新工人的故事其实是写不完的,他们还走在各自生命的旅途上,继续创造着历史
1981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名桑德拉 奥康纳为美国法院位女性大法官时,《时代》周刊封面写道:公正 终于等到。1950年,美国只有大约5%的女性上大学并顺利毕业。这个来自美国西部的牧场女孩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因为女性身份没有收到任何一家律所的面试邀请,经多番努力才得到一份法律助理的工作,谦逊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美国法院工作的24年中,奥康纳在堕胎权、平权法案、宗教自由等诸多重大社会议题上主导着投票倾向,以至于媒体称法院为 奥康纳法院 。她的关键一票,帮助维护了美国法院在1973年肯定的堕胎合法性,也是她的关键一票驳回了艾伯特 戈尔要求在佛罗里达州重新计票的请求,终助力布什入主白宫。当她的生命迈入第90个年头的时候,她成了女性进步事业鲜活的纪念碑。在2016年的一场颁奖典礼上,没有人知道此时的她已
《堂娜玛利亚的故事》以阿根廷工运妇女领袖玛利亚 罗尔丹的生平故事为线索,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庇隆主义兴起到90年代阿根廷的政治变化,乃至拉丁美洲劳动整体阶层状况,是口述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典范性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堂娜玛利亚的口述史,文本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为读者直接呈现出个人如何介入若干民族历史大事件,并受到这些大事件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作者从叙事理论、记忆理论、口述史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多重视角对 证言 进行了处理,不但将堂娜玛利亚的口述作为一种历史参照的文本,更对这一口述本身做出各种跨学科分析。因此,全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为当前中国方兴未艾的基层口述史、劳动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提供诸多借鉴。
本书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六位杰出女性的传记,由旅日作家唐辛子搜集、整理并撰写,带有较强的文学性。六位杰出的女性分别是:女教育家津田梅子、作家宇野千代、濑户内寂听,诗人柳原白连、与谢也晶子,以及歌手加藤登纪子。作者介绍了她们的人生,以及她们对待生活、对待情感的态度。这些女性的人生传奇和情感经历虽然各不不同,且都不具备广泛性,但是从她们对待人生与爱情的态度中,依旧可以寻找到相同的品质。例如:勇气与尊重。作者客观地呈现了他们的一生,将他们的个人故事放置到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事件中。书中除了能读到这些女性的故事,还能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当时日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同时代名人的轶事。
以朱枫为主人公,真实记录其生前与身后事的文学传记。朱枫女士是三联书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原新知书店店员,也是20世纪50年代初曾轰动海外的 吴石、朱谌之中共间谍案 的女主角,1950年6月10日英勇牺牲于台湾。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抒情的文笔,塑造了这位毕生追求光明和理想,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后将生命贡献给祖国统一事业的革命英烈和时代先驱那平凡而又光辉的感人形象。她在龙潭虎穴中潜伏、行走的情报工作,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