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洛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犹太思想家、神学家、哲学家。在一个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的古代世界里,他将犹太教的教义与古希腊哲学学说融为一体,开辟了一条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相结合的道路,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将哲学包容于神学的宗教思想,是一种高度哲学化的神学。斐洛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尽管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他的著述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他现存于世的著述有36种。系统研究斐洛的著作和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希伯来文化的发展,把握“两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厘清西方文化发展的源流。 翻译和出版《斐洛全集》,对于推进西方学术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全集由王晓朝教授翻译,以“娄卜丛书”中的《斐洛文集》为翻译蓝本、并参考荣格英译本《斐洛著作集》;为了便于读者使用,
“诺斯替”、“诺斯替主义”是我国翻译西方哲学、宗教和思想史文献时经常遇到的术语,反映出“诺斯替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有的西方文献表明,“诺斯替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类型迄今仍然活跃。 西方学界翻译了几乎所有已经发现的诺斯替经书,但尚未按照诺斯替主义的类型学、谱系和文体,系统地整理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包含了所有重要经文的诺斯替经书。这本诺斯替经书中译本拟采纳和综合西方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按照诺斯替主义教派的历史谱系、思想类型、和文体这三个层面进行整理和翻译,力争成为一部把全部狭义的诺斯替经书全部收录在内的系统全面的诺斯替经书注释校订版。 本书采纳和综合国际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每个文本都依据原文和多种语言译本对照翻译,对其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一方面,他的思想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给理解维特根斯坦带来了困难。 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先生以独有的领悟,将这位哲学家的论说依不同主题爬梳整理,为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读本。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在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时写的,于1821年正式出版,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 黑格尔的法哲学属于其哲学体系中的精神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法哲学作为精神哲学中的客观精神同样也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实现。他把这种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
蒋广学所著的《中国学术思想史散论——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读稿札记》是201卷《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读稿札记。每部“中国思想家评传”均有一篇读稿札记,计201篇。另有独立增设东汉经学家郑玄(附马融)、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附刘焯、李淳风)、五代经籍出版家冯道、宋代政治家宋太祖、宋代建筑学家李诫、金朝文学家元好问、明代航海家郑和等七部“评传”的建议稿。每一建议稿亦独立成篇。还有在相关“评传”中附设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迂、清代戏剧家洪昇、校勘学家顾广圻、近代青年革命家秋谨“评传”的建议;因这几部并不独立成册,仅附设在相关的评传中,故建议之文亦在相关札记内。所以,全书札记之文计208篇。文章顺序,大致按照传主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历史顺序(并参考生卒年)编排的,目的是彰显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的基本
由国际知名黑格尔研究专家特里 平卡德完成的这本传记《黑格尔传/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结合黑格尔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展现其成长历程,其雄心壮志,其与同时代鸿儒如荷尔德林、歌德、洪堡、谢林、门德尔松的交往等。在作者的笔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钟情欧洲现代性,性情复杂、让人着迷。这本传记集学术、风趣和戏剧性于一体,人物立体生动,饱满可信。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思想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尽管学术界对朱熹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仍然缺少一部权威性的朱熹研究工具书。 张立文主编的《朱熹大辞典(精)》是国内朱熹的专人辞典,由著名哲学史家、朱熹研究专家张立文先生主编,并约请全国各地数十位朱熹研究的专家撰写。全书较系统全面收入与朱熹平生事迹、朱熹思想体系、朱熹思想与朱子学传播及研究的条目,如思想体系中就收入朱熹政治思想、朱熹哲学思想、朱熹教育思想、朱熹经学思想、朱熹文学思想、朱熹美学思想、朱熹史学思想、朱熹经济思想、朱熹法律思想、朱熹科技思想、朱熹心理学思想、朱熹子学思想、朱熹佛道思想等内容。该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爱好者的重要工具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孙犁十四章》不是访问记,不是传记,但书中偶有访问现场,亦具评传体格。笔者是怀着既写素描也写画卷的奢望,怀着写作家精神传记、灵魂传记的奢望的。当写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孙犁十四章》第十三章“曲终孙犁”,我忽然想把书名改为:《倾心于孙犁的绝唱》,而把“孙犁十四章”作为副题。孙犁是用心灵、用灵魂来唱他的歌的。再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唱了。大音希声,他的绝唱,我们仅仅倾耳而听是不够的,要倾心而听。但后,我还是决定放弃抒情性的书名,而仍用平实的《孙犁十四章》为书名。
中世纪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我国学者对它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国内高校一些哲学和宗教学院系也把中世纪哲学作为一门主要课程,纳入到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些研究和教学实践虽然为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中世纪哲学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资源,但由中国学者编写并公开出版发行的以“中世纪哲学史”为名称的教材可说是凤毛麟角,在市面上也难以看到。西方有关中世纪哲学的研究有着长期的历史,形成了相当丰富的专著和教材。它们对于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上,这些专著与教材在基本倾向与立场、结构安排、内容选取以及表述方式和使用语言等方面,都与我们的实际需要有着一定的距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