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 西班牙流感 收割了马克斯 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 真实就是真理。 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 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
这本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权威传记旨在探索解密拜伦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的视角是比较全面的,尤其重视诗人人生各个阶段中的主观意识,追溯了他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旅行,以及诗人前往希腊的英雄式之旅。也正是在那里,诗人在三十六岁上就悲剧式地英年早逝。而他去世后,到处渗透着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横扫欧洲。作者阐述了拜伦主义对于文学、建筑、绘画、音乐、风俗、性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全书最耀眼之处。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 茅盾文学奖 ,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约翰 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 伯格生平与著述的传记。约翰 伯格是战后欧洲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 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 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 非洲之子 ,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 直接为人类服务 。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 敬畏生命 的原则,以 文化哲学 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传记,作者是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廉 麦克尼尔。本书讲述了汤因比从童年到老年各阶段的人生经历,揭露了家庭环境对汤因比思想的影响,汤因比如何孜孜不倦地写出《历史研究》这部巨著,汤因比在专业学者和普通大众中的声望如何形成,同时还剖析了汤因比学术上的得与失,并对如何看待汤因比的史学成就作出了评判。麦克尼尔受汤因比家人邀请撰写本书,使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客观、准确地还原了汤因比的一生。尽管麦克尼尔与汤因比家族关系密切,但他并没有故意拔高或贬低汤因比形象,而是尽可能不偏不倚地进行评价,对汤因比的事业和家庭生活都进行了详细的探析,对一些令人难堪的事件也并不避讳。 本书是难得一见的汤因比传记作品,还是一部史学佳作,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汤因比及其史学思想,检讨西方
与马克 布洛赫齐肩的中世纪史学大家 米歇尔 福柯向他致敬 《国王的两个身体》作者康托洛维茨 ***完整传记 忠实还原20世纪一颗杰出的头脑、一个伟大的灵魂 阅读他的一生,我们不仅会了解这个人,而且将缩短与人性的距离。 本书围绕康托洛维茨,以他的代表性作品《腓特烈二世皇帝》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为节点,交织他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他所交往的德国海德堡、英国牛津和美国伯克利的知识面孔,讲述了这位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多彩而戏剧性的一生:他摆脱了思想的桎梏,成为世界ji的大师,在行动和思想上投身时代,以及发表他zui受赞誉的惊世之作 《国王的两个身体》。 作者勒纳耗费二十余年,致力于为传主提供一幅全面的画像,不仅深入康托洛维茨的思想,还对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予以了准确而细致的刻画,不仅使读
《罗素文集(第14卷罗素自传第2卷)》传主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著名、影响*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罗素文集(第14卷罗素自传第2卷)》介绍了他在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他的第二次婚姻、他对苏联的态度、他在中国的经历和与中国的交往,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滞留美国讲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年仅13岁,他就开始研读马基亚维利(Machiavelli)和路德的著作;29岁的时候,他已经当 上了教授;他时而是满怀激情的民族主义者,时而似乎又作为社会的观光客过着美国式的人生:马 克斯 韦伯(1864年 1920年)不仅是当代有影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期德国精神领域中捉摸不定、充满矛盾的伟大人物中的一位。他患有那个时代典型的 神经 病 ,着了魔一样地工作,却几乎没有完成一部著作;就连他的代表作《经济与社会》 (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也是在他去世后才出版的。作为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法学家的韦伯,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文章影响着全世界、好几代学者和政治家,但 是哪些事物影响了他、又有什么激励着他呢?作为人的马克斯 韦伯至今也仍然是一个迷。尤尔 根 考伯是德国*的学术记者之一,在马克斯
陈垣先生是著名历史学人,现代史学大家南(陈寅恪)北两陈的 北陈 ,北京师范大学有历史影响的老校长。以往,陈垣先生的学术历史,学界较为熟悉,也有此前已故教授刘乃和先生等编著的《陈垣图传》等著作系统介绍。 关于陈垣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陈垣先生广东新会的中药家世;长子陈乐素教授、长孙陈智超教授,一门三位著名史学家的家学渊源;陈垣先生生平资料补遗等。 本书资料性特征明显,因作者即是陈垣先生家人,共同生活多年,有很多陈垣先生的生活、学术、交往细节,尤为珍贵。
《罗素文集(第15卷罗素自传第3卷)》记叙了罗素在1944至1967年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反对核武器试验、防止核战争、解决世界争端、参加和平抵抗活动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他的和平主义主张。本书还描述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90岁寿庆活动的热烈场面,介绍了他发起成立基金会等有关情况。
本书是现代城市思想家简 雅各布斯(1916 2006)的个人全面传记。1961年,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此改变了世人对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时至今日,在任何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中,她的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书以细腻的讲述,揭开了这位女性非凡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孩子,写了七本书,拯救所居住的社区,被捕两次,参与了数千场辩论而从未落于下风。回溯过往,她还是一个挑战老师的学生,高中时代的 诗人 ,初抵纽约后在《时尚》《钢铁纪元》《建筑论坛》等杂志媒体上磨练写作技巧的撰稿人。她在纽约这座多元化的大都市中观察街道生活,吸收知识,直至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积极参与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与运动,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并亲身抗议。她反对美国城市规划巨擘罗伯特 摩西的纽约
《乡创英雄榜》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宏伟背景下,致力于记录过去二十年间为中国乡村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锋人物。这些杰出人士不仅是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中国乡村最有潜力的领军人物。人才,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因此 乡创英雄榜 的评选标准,不局限于他们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乡村潜在人才的能量。他们用各自的领域的智慧和实践, 在为中国的乡村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方向,创造出新的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灯塔,引导着各地乡村的建设与创新。他们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和理念经验,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带来新的启示。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科学声誉一直在加速下滑。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认为他的一些研究是具有前瞻性和永久价值的。 现在,弗雷德里克 克鲁斯对有关精神分析学的开端和迄今尚未公开的档案,特别是弗洛伊德与未婚妻玛尔塔的通信,进行了严格而又非常透彻的分析与综合。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证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新弗洛伊德:他自己患有抑郁症,他在治疗病人时曾犯下重大失误,他实际上从未治愈过任何人,他将可卡因宣传为能够治愈各种疾病的神奇药物,他通过伪造病历和背叛帮助他发迹的导师来增进自己的事业 由于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大师的自我虚构,以及后来他的追随者对其文献的粉饰与纂改,弗洛伊德神话和传奇得以存续至今。 本书将成为批判性传记写作和研究的标杆,它将彻底终结一位20世纪*重要的、*富有争
王阳明(1472 1529)一生处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文艺复兴 的繁盛高潮时期。他是一个出现在世界东方,与哥白尼、哥伦布、达 芬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家。在明朝中后期,王阳明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 巨人 相呼应,把人提到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的高度,力倡人人平等、 人人皆可成圣 ,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就像日本学者冈田武彦所说, 阳明学开启了中国真正的文艺复兴之路 。 全书主要包括叙言、上篇和下篇三大部分,首次提出和论说了王阳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贡献,全面展现了其诗学理论与创作实践。
扬●盖尔一生为创建人性化的城市而奋斗,他的业绩遍及世界许多城市,从哥本哈根到罗马,从纽约到珀斯 他及其团队让这些城市街区以人为本,集聚人气,充满活力。本书是扬●盖尔先生的传记。本书作者采访了世界各地与扬●盖尔工作过的人,详尽地介绍了扬●盖尔的丰富实践,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深厚理论,讨论了他的工作、理论、生活和影响,评价了在将城市规划模式从技术统治现代主义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运动中的作用。本书全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是城市设计、规划、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应备读物。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从他的兴趣爱好与传奇经历中,人们可以看到公元20世纪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沧桑变化;从他的一串串丰硕的学术成果里,人们可以触摸到公元20世纪中国文物研究从无到有、曲伏的发展脉搏……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沦界的两大巨擘,生逢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历史巨变的时代,他们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程的复杂和艰辛。兄弟问的往来书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 向外界披露。 王洞主编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1955-1959卷3)(精)》共五卷,收录了一九四七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一九六五年夏济安因病逝世,十几年问兄弟二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聊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说抱负,议时政,推心置腹,无活不谈。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