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音乐记者查尔斯 R. 克罗斯写就的权威科特 柯本传记。作者通过4年的调查、400多次采访以及对柯本未出版的日记、歌词和家庭照片等珍贵资料的抽丝剥茧,生动再现了这个传奇摇滚巨星短暂而炽烈的生命足迹 从悲惨的童年到孤苦的青春期,再到在阿伯丁进行音乐探索的日子,直至*终成名后在公众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下自杀身亡。《重于天堂》不仅为读者呈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地下摇滚乐的辉煌群像,更将其中心人物科特 柯本不为人知的一面重新发掘出来 这不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音乐巨星的故事,更是一个始终渴望爱的、孤独的孩子的故事。
我们对路易德菲奈斯了解吗?作为欧洲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他主演的《虎口脱险》、《警察》系列、《雅各布教士历险记》等影片倾倒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影迷。 我们知道他演了120多部片子后才出人头地,他一直拒绝出演悲剧角色,他是法国大演员中能够在烂片中表现出色的……然而,我们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坎坷,付出了多少辛劳,又是怎样的机遇使他脱颖而出,并终蜕变成法国有人气的电影演员,直到今天。 通过路易德菲奈斯拍摄的上百部影片、无数的见证、评论文章以及初次揭秘的档案,贝特朗迪卡勒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喜剧大师的成长道路和职业生涯。 《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传》是对战后法国大众文化的一次穿越,它将带我们一起去探索法国社会的变迁,重温那段忘却的集体记忆。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在革命现实主义话语和新时期启蒙主义话语双重合力改造下,电影批评出现的几次思潮,均与中国思想界全力拥抱现代性的主流观念遥相呼应,同时体现出对启蒙主义的重新弘扬。对西方“现代派”与“非戏剧化”等理论资源的启用,其实质是启蒙思潮影响下电影批评者的主体性要求在批评文本中的隐性表达。
《电影叙事节奏 编剧120分钟设计技巧》以巧妙的角度全面分析电影故事的120分钟,这些时间段如同电影叙事的基因一般,存在于所有成功的电影之中。透过作者细致严谨的分析,他会告诉你一些——其它书本秘而不宣的秘诀——以住那些伟大而成功的电影在创作中是如何标注细节的,又是如何组合与构建情节的呢?《电影叙事节奏 编剧的120分钟设计技巧》中有超过40部多种类型的大片作为例证供我们分析与学习,它们的名字如雷贯耳:《星球大战》、《阿甘正传》、《傀儡人生》、《教父》、《罗生门》、《月光光心慌慌》、《大白鲨》、《朱诺》、《一夜大肚》、《黑客帝国》、《低价小说》、《蜘蛛侠》。
不管你是刚开始写故事还是已经有了一些剧本或小说的创作经历,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创建强有力的电影故事的全新方法,这将使读者、代理人、制片人和观众都为之入迷。美国资 深编剧和大学教授埃里克·埃德森(Eric Edson)揭示了在任何一个成功的电影剧本中都会用到的23个环环相扣的段落,以此创建动态且真实的主人公和吸引人的、注入情感的故事情节。 归根结底,电影成功的原因就是它们基于相同的故事结构。不管是《盗梦空间》《阿凡达》《黑暗骑士》《朱诺》《黑衣人》《无间行者》《假结婚》《钢铁侠》《风月俏佳人》《灵魂歌王》《宿醉》《永 不妥协》《搏击俱乐部》《与歌同行》《穿普拉达的女王》还是《飞屋环游记》都没有关系,无论什么类型,如果电影票房成功,如果它们能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这些电影都包含同样的23个渐进的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研究缘起,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章对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过程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中政策过程指“从政策问题提上议程、形成政策选择、做出政策决定、实施政策内容、评估和反馈政策效果、政策修正等一系列政策循环周期的总和”,随后在解读传统政策过程分析视角的基础上提出“压力推动.利益博弈”的政策过程分析框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压力推动下的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的制定过程、利益博弈下的政策执行过程、作为纠偏机制的政策评价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影响这些过程的关键因素以及政策参与者的行动逻辑。第五章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有效
著者简介 三宅隆太,日本编剧、电影导演、剧本医生、心理咨询师。曾任若松制作副导演,后转职为自由摄影师与照明技师,参与大量影视剧制作。此外,他以剧本医生的身份参与了诸多电影项目,不乏好莱坞作品,并执教于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等高校及其他编剧培训学校。 三宅参与编剧的电影作品有:《剧场灵》(2015)、《黑百合小区》(2013)、《凌晨是神的时间》(2011)、《怪谈新耳袋:怪奇》(2010)、《咒怨:白老妇》(2009),电视剧作品有:《世界奇妙物语25周年秋季特别篇》(2015)、《黑百合小区:序章》(2013)、《古代少女队DogooV》(2010)、《毛骨悚然撞鬼经》系列等。 译者简介 史逸青,翻译与电影爱好者,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看看书,做做片儿:电视编辑实用手册》以电视编辑岗位应掌握的基本工作为核心内容,全面阐述了电视编辑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职业技能和工作技巧。全书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制作一档电视节目涉及的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原则与 要点,包括前期节目策划、剧本写作、分镜头脚本制作、节目拍摄、后期编辑及编辑时需用到的画面编 辑软件和声音编辑软件的简单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以知识模块的方式,着重训练学生对电视新闻、纪 录片、电视访谈节目、电视广告和微电影等不同类型节目的编辑能力。 《看看书,做做片儿:电视编辑实用手册》可作为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电视节目制 作爱好者的参考资料。
本书围绕影视艺术的基础理论,通过对全球一些影片及导演设计经典案例的解读,系统、详细、专业地讲解了电影的构成元素,从主题、人物、情节、编剧特色等方面分析了电影创作的思维过程,为电影鉴赏提供一种专业化的背景和可供借鉴的思维路径。同时,书稿还提供了10部影片的精读范例,特设“课程思政”“课后实践”等特色内容,把影视知识和影视作品的鉴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既能够整体理解影片的主题内涵,又能走进影片的光影世界,了解各个细节对于主题建构、人物性格塑造、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影视鉴赏和撰写影视评论的能力。
本书是由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曲春景教授主编的“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丛书的第二卷,内容主要论述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30年代,随着新思想的涌入及马克思主义被学者和知识界所选定,左翼学者开始逐渐介入电影批评,电影批评中形成左翼批评家与新感觉派文人的论争,特别是对电影理论观和批评观念的政治解释,强化了左翼话语对电影批评思潮的主导和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但是,构筑左翼影评人精神内涵和批评话语的大多数概念仍然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等现代思想对电影现象进行评判之时,电影批评思潮呈现出的重要面相,即传统文脉与现代思想的融汇。本书站在30年代对中国电影批评非常影响深远的左翼电影批评的角度,考察左翼电影批评的思想源流,审视了近代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命题,包括中国传统的文艺
优秀的导演如何锤炼其专业技巧?优秀的演员该符合怎样的期待?如何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彼得 布鲁克访谈录 : 1970-2000》,充盈着这些睿智的对话。 从1970年到2000年,玛格丽特 克劳登与彼得 布鲁克在剧场相伴三十载。围绕布鲁克的主要作品和艺术理念,他们屡屡交心,反复探索,每一场对话都见证了布鲁克这位戏剧先锋的成长,以及他创作的 进化史 。在这些对话中,彼得 布鲁克不但吐露了他作为现代戏剧大师的 秘诀 ,也向读者展现了*纯净的自己:一个传统的反叛者、倾尽一生的探索者、一位永不放弃反思和质疑的导演。
电影和电视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观赏的媒体,因为它们能给人带来快乐、刺激、兴奋和梦想;同时还能启迪人的心智,荡涤人的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所以,无论是电影抑或是电视,都令许多年轻人对其怀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迷恋到愿意把它们选作毕生的职业。其中导演专业尤为一些人情有独钟。 要想从事影视导演工作,首要的是必须学习有关影视导演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要熟悉和掌握有关导演的各种操作技能与技巧。这方面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条是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以及国外的影视专业院校进行学习和研修;另一条是自学成才。以上两条途径都可以达到学习目的,并且都有获得成功的范例。前者如国外的科波拉、卢卡斯、邦达丘克等,国内的吴贻弓、谢飞、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