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对曾与台湾地区著名电影导演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的深度专访录。访谈对象包括台湾著名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内容以杨德昌的电影为主轴,旁及十六位资深影人的从影小史,从其各自专业出发讲述对电影的看法。 全书借由口述历史,深入台湾电影的创作现场,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一位电影哲人的形象及其电影作品,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这些原始素材,一方面可作为大众亲近杨德昌作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台湾电影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第2辑)》的内容是多位作者在中国电影声音史论方而的学术研究心得之大成。 由于对中国电影声音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较弱的学术地位,特别是这方面的学术成果明显要少于中国电影学术理论研究的其他领域。因此,本书辑录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从1978年开始招收批电影声音方向的本科生以来,30余年来已培养了近千名各级各类的学生(大专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是,他们在学期间所撰写的、有影响的、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几乎没有被正式结集出版过。这就使得大量的研究电影声音方面的论文无法面世、从而无法享受到其应该拥有的学术价值。 缘此,姚国强、甘凌、姚睿等著的《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第2辑)》的
本书将带你进入录音棚和音乐厅, 讲述传声器的摆位是如何根据演员的位置确定的。本书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录音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反射、串音和隔离等,并且涵盖了声场空间、声像定位以及平衡等方面的详细探讨。本书帮助你在不同场合选择并使用传声器,它的宝贵之处在于,不但教你“怎样做”,同时让你明白“为什么”。 本书作者Ray A. Rayburn先生是音频工程师学会(AES)的董事,K2 Audio LLC的首席顾问,AES传声器标准工作组的成员,兼任互连标准分组主任。同时,他也是一位终生着迷于传声器使用、测试与设计的录音师。
本书汇集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会军在电影教育、电影创作、电影研究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新颖观点。从高校电影专业学科建设、艺术教育怪现状等角度入手,深度探讨了我国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以电影造型语言、电影摄影创作、电影制片攻略等实用内容为切入点,阐述了其对于电影创作的研究和深度剖析。角度多元,内容丰富,观点独特,发人深省,对于中国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巩固、电影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中涉及的7个课题虽然使用的是新的视觉效果制作软件,但又并不受限于软件版本自身的更新,将世界视觉效果公司的内部操作流程和理念完全融于课题的展示中。作者本人认为本书在专业的准确性以及市场的需求方面都会对于渴望在此领域发展的学习者来说有极大的帮助。作者相信,读者仔细阅读完本书后对于电影视觉效果专业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本书对于渴望投身于此行业的朋友们的学习和专业发展也将会带来质的飞跃。
黑泽明自传。在本书中,黑泽明将镜头转向了自己,从生命伊始的鲜明记忆开始,到《罗生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为止,回顾了自己人生前40年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曾因爱哭而被称作“酥糖”?拨电话的时候手指像黑猩猩一样,但拥有顶·级“文科脑”?画家梦想破碎后,意外进入行电影业?以为职业生涯就要完蛋的时候,却迎来了《罗生门》获·奖的消息? 让我们跟随黑泽明的“镜头”,追溯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 —————————————————————————————————————— 书名为什么是“蛤蟆的油”? 日本民间故事里,有一种特别丑的蛤蟆,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它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就会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
本书对中国西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不同时期这种关系的特点及变化,尝试总结西部电影发展的经验得失。本书结合丝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创新性传承,探求西部电影与文学良性互动的新路径,致力于推动新时代西部电影与文学形的聚焦点与合力,实现意识形态表达、艺术审美呈现、商业价值诉求的和谐共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丝路文明,向世界展示崭新的中国西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