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文革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本书共有六章,分别叙述了陈?院士的求学经历,从事天然地震研究、人工震源研究、岩石物理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时所经历的事件,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科学、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脆弱性与风险性评价》从地下水脆弱性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和实例应用两方面,对地下水脆弱性与风险性进行系统研究。以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地统计学方法、不确定性理论等方法并结合GIS软件对下辽河平原的地下水脆弱性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从地下水的功能、价值、污染、生态等方面,运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多目标决策与分析模型、计算数学模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方法等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功能、地下水资源价值、地下水系统恢复能力、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提出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污染风险的管理建议。
《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质考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专项办公室编
《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地质考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专项办公室编
《喀斯特小流域土壤异质性研究》在作者及其团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借鉴相关研究,应用经典统计学、地质统计学及GIS技术,深入研究喀斯特区土壤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突出土壤异质性的形成机理与质量特征,重在植被恢复潜力的研究;研究喀斯特小流域的基本属性、空间异质性的分布特征、形成机理及其综合影响因素,为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质量提高与植被恢复潜力的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喀斯特土壤资源、进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研究、推动喀斯特生态恢复与重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典型铀矿床岩石物性特征》在系统介绍岩矿石标本物性参数测定以及数据统计和图示方法的基础上,基于作者近年开展深部铀资源勘查的岩石标本物性测量数据,分别总结了江西省相山火山岩型铀矿田、广东省下庄花岗岩型铀矿田及陕西省商丹伟晶花岗岩型铀矿床典型岩石的密度、磁化率、电阻率及极化率等物性参数特征,并进行了多参数交互分析。为便于读者使用,《中国典型铀矿床岩石物性特征》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3个矿区岩矿石标本物性测量的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