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本书以作者大量的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和杂交水稻知识为铺垫,突出反映了袁隆平的超人魄力、求是作风、创新精神、哲理人生和高尚情操。本书带你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了解大师独特的成长经历,体味理性的阳光和科研的韵律,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真情。本书是青少年励志的佳作,也是公众近距离了解袁隆平,触摸杂交水稻研究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难得读本。
由李继勋编著的《鱼病防治关键技术及实用图谱》对生产中多发、危害较大的常见鱼病加以叙述,涉及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及其他方面的鱼病共计67种。各类鱼病包括病原、诊断症状、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并有鱼病检测与诊断、鱼病的基本预防方法、渔药的正确使用等内容组成完整的运作知识,便于在实践中应用。 本书以实用性为主,力求通俗易懂,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鱼病防治的有关常识,图文并茂。本书不仅可供广大养殖户使用,也可作为水产院校、研究单位、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及检疫单位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他是一个偏远地区普通农校的老师,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竟然敢于站出来挑战国际权威,他不顾国际上提出的 水稻杂交无优势 的言论,毅然进行他的杂交水稻试验。面对 文革 期间的政治冲击,他不畏压力,坚持自己的试验。随着政治局势的好转,他的试验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他不仅打破了所谓国际权威的论断,还一次次将杂交水稻的产量提高。面对杂交水稻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他将杂交水稻献给了全人类,他希望让杂交水稻填饱更多人的肚子。他就是了不起的袁隆平。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的基础。土壤科学不仅在提高农田生产力和保障食物安全等方面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区域环境治理、污染环境修复、生态系统维护以及应对全球变化等诸多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全球面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土壤科学已经成为人们寻找解决途径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土壤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可能就无法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可能就无法实现生态和环境的安全,也就不能保障人类的生活与健康。 国际土壤学研究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以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1840)、盖德罗依茨的土壤吸附学说(1848)、法鲁的农业地质学说(1865)、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发生学说(1874)和Hilgard的土壤形
覃兆刿、林天新编著的《碧水丹心(刘建康传) 》可谓是全部工作的一个结晶。童年至中学阶段的叙 述,让我们看到已是耄耋之年的刘建康对故乡的眷恋 和深刻的记忆;大学至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阶段 的描写,让我们读懂了外敌入侵、国难当头时知识分 子的使命感和报国之心;作者挖掘到刘建康1955- 1956年的部分工作日记,为我们还原了风华正茂的刘 建康在梁子湖的亲力亲为;而在“淡水生态学”一章 里,作者更是对刘建康在这个研究领域持续数十年的 工作施以浓墨重彩……书中既对刘建康先生的学术成 就作了全面展示,也从多角度显现了刘建康对老师、 对同事、对学生、对家人的尊敬、平等、提携、关爱 ;书中不乏学术名词的叙述,更有生动有趣的细节。
暂无内容简介。。。。。。
随着养殖科技的发展,相关的学术团体应运而生。1935年由蔡无忌、程绍迥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兽医学会。1936年又与刘行骥、虞振镛等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1963年由伍献交、朱元鼎等发起建立中国水产学会。同年由孙本忠、郑辟疆等发起建立中国蚕学会。1979年由马德风等发起在中国农学会分科学会中建立中国养蜂学会。学会的建立,在开展学术交流、出版学术刊物、普及科技知识,以及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交往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养殖科技事业的繁荣、提高和普及。 为了记述对养殖科技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艰辛攀登科技高峰的成功道路,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后继者能从前人走过的道路中汲取可贵的教益,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立志成才的理想
《铁路四电工程施工安全交底》针对铁路四电作业工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与技能缺乏的特点而写。《铁路四电工程施工安全交底》阐述了铁路四电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措施与方法、安全交底的组织与落实,列举了施工准备、通信工程施工、信号工程施工、电力工程施工、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高压电气试验、变电所(站)土建工程施工、逃生救援及伤员应急处理等方面的110余个施工安全交底范例,每个范例均包括主要危险源与危害因素、安全注意事项、重点强调。 《铁路四电工程施工安全交底》特别适合作为铁路四电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指导用书,还适合于安全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等参考阅读。
本书的主题是北冰洋渔业的管理问题,有且只有于如今巴伦支海渔业开发的范围。这片海域拥有世界上很丰富的鱼类资源,其中包括世界优选的鳕鱼群。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挪威和俄罗斯就开始共同管理绝大多数巴伦支海的重要鱼类资源,这也通常被视为靠前渔业合作的成功典范。在本书中试图呈现出国家如何确保鱼类的可持续性管理,避免管辖权问题上的分歧。当正式协商途径陷入僵局时,参与方诉诸于“背后通道”( back channels),这包括:已达成的科学合作,双方执行机构和渔业间新的合作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