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袁隆平先生生前亲自授权、审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方认可。 袁隆平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帮助中国从粮食短缺迈向了粮食充足供应,还与数十个国家开展合作,帮助他们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被誉为 亚洲英雄 。 本书作者多次深入采访袁隆平先生,根据采访所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把一个有血有肉的袁隆平成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书中对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艰难探索杂交水稻的历程做了生动的叙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情节和罕为人知的故事,详实、丰富、立体地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的心路历程和传奇人生。
本书系 南繁科学家传记丛书 (海南省南海管理局 主编)开篇之作。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南繁,强调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本书主创团队,特别是作者刘颖经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访谈与实地调研, 抢救性 挖掘了大量珍贵首发的日记、书信、批示手迹及照片,深情讲述吴明珠为祖国西甜瓜育种事业艰苦耕耘奉献一生,构建起世界领先育种技术平台的传奇人生,真实再现以其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科技报国、服务 三农 ,筚路蓝缕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本书既是为吴明珠个人作传,也是为以她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画像,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格调,是一部体现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和南繁精神的生动教材。
《从博物少年到科学巨匠:鸟类学家郑作新》主要介绍郑作新先生一生从博物少年成为科学巨匠的经历。《从博物少年到科学巨匠:鸟类学家郑作新》分两大部分。*部分由50篇文章组成,由郑先生家人撰写,主要包括少年家庭的遭遇、初入大学的经历、海外求学的境遇、学成归来的生活以及在鸟类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等,记述他的博物少年成长经历以及推动中国鸟类学发展的重要事件。第二部分由20篇文章组成,由郑先生的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撰写,他们都是我国鸟类学、生态学的大科学家。由他们记述郑老先生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等教育理念和方式,以此来描述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西槎汇草(美藏本)(精)》是一部2卷1册的明嘉靖刻本,原刻蓝印,为孤本。作者龚辉,1523年考中进士,历官多职。他任工部侍郎时管理淮河水利,并在江西南部授右副都御史,曾平压当地实力强大的匪帮。后来奉命赴四川采运木材为嘉靖修建仁寿宫所用。本书包括诗文,几篇文章以及一奏议,描写山川险恶、跋涉艰危,伐木运输艰险等情状,并有附十五幅图描绘采办木料的工具和技术,为研究中国伐木方法及工具提供重要材料。由于他的呈书嘉靖终于下旨停止采木。此书还包括曾璵(1480-1558)所写的《说木》一篇,同事郏鼎写后语。卷首有《翰林院印》满汉文大方印,说明这原是四库馆底本。
本书推出的十位院士,记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辑录了他们历经风雨而弥坚的初心使命,就是要走进院士的人生、弘扬院士的品德、传承院土的精神;就是要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领悟科学家精神,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本书是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生成长及信仰形成的人物传记。受发展心理学理论启发,本书以“人生选择”为线索,在钱学森自少年到晚年的四个人生阶段中捕捉他在各个成长阶段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追求,从中探索了钱学森对“科学家”和“共产党员”这两重身份的理解与构建历程,并由此展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形成与表现。本书梳理并研究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引用了大量相关人物的言行记录,从个体成长史的视角对钱学森生平与精神做出了阐释。
李文英,植棉专家,1933 年出生于武汉,1953 年考入华中农学院(现为华中农业大学),1957 年毕业后分配到宜昌。1964 年调到枝江,1983 年入党,1984 年获 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 ,1990 年退休。此后20 余年如一日,默默投身棉花种植*线,义务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直到2017 年7 月1 日去世。李文英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 鄂枝03 ,并在全省11 个县推广。1990 年退休后,她开始无偿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先后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33 个,推广新药、新肥50 多种。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促进增产增收,她自费为农民编印技术资料,累计发放6 万多份。她体恤贫困农民,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为贫困农民买种子、购农药,21 年间支付试验辅助工工钱、为村民购买扶困种子、肥料钱和资料费等累计达10 余万元。 她的事迹经媒体推出
周碧联、王建峡编著的这本《绿色的脚印》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共产党干部的成长历程,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王绍义同志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艰苦奋斗和深入基层工作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孜孜学习的精神。在他一生的工作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默默地为林业生产第一线贡献力量。本书内容朴实感人,语句风趣,可读性强。
朱兆良,植物营养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小学就读于明德小学,初中就读于礼贤中学,高中就读于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化工科。1949年以同等学力考取山东大学,入农学院农艺系,1950年9月转到理学院化学系,1953年毕业,9月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此后一直在该所从事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1993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并于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学部委员)。 朱兆良从事植物营养研究六十多年,在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理论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是我国土壤氮素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与开拓者。他建立了用土壤矿化铵15N丰度作为参比值,测定水稻全生育期间非共生固氮量的方法;首次对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进行定量解析,指出无氮区水稻的吸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从事钱学森研究的成果汇编,以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并献礼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全书分“学子风华”“丰功伟绩”“思想巨臂”“高山仰止”四部分,共收录22篇文章。作者试图从不同侧面、以不同视角,呈现钱学森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以期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聊尽绵薄之力,以表寸衷所执。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在“四化同步”的历史背景下,开展农业全程信息化建设研究,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农业信息化为主题。首先,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农业全程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和技术体系;其次,定量分析了我国农业全程信息化水平,简要介绍了物联牧场、农业展望、信息服务的研究进展; ,系统研判了农业全程信息化的未来趋势、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 孔繁涛、张建华、吴建寨编著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建设研究》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实践检验、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既有规范研究也有实证研究。因此,读者群比较广泛,适合行政、科研以及相关人群阅读。
本书分两篇。上篇为关君蔚院士自传, 完成于2007年, 系关君蔚先生亲自撰写。下篇为关先生弟子及其生前好友的回忆录。回忆部分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收集整理。作者们回忆了与关先生在一起共事、学习、研究、生活的难忘时光, 重温了关先生给予的关怀鼓励与教导启迪。
胡维勇主编的《水族馆运营管理与操作实务(水生哺乳动物驯养与兽医管理)》对水族馆的水生哺乳动物驯养与兽医管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共分为三篇: 篇为水族馆概述;第二篇为水生哺乳动物驯养与兽医管理规范;第三篇为水生哺乳动物驯养、护理技术。编写时,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本书由水族馆主要负责领导和一线管理人员及实际操作技术骨干编写,是水族馆行业管理人员工作、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学校教学的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