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尖科学家的非凡之路。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 北极星 ,并终走进科学的殿堂。 当李飞飞和家人努力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不断开启新的科学征程,并确立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科学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详细记录了这些重大时刻的关键细节。同时,李飞飞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 以人为本 ,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本书为谭其骧先生的精简版传记。作者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 求是师求真 ,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大努力。本书除作一些文字精简外,主要删去了原书中纯学术部分、一些引用的原文,以及反映传主所处形势、参加的重要活动和与他人关系的内容等,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本书精心选择了90多位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通过简明、活泼的文字,带我们走近这些科学家,循着他们的人生经历,倾听他们的事迹,分享他们的喜悦与欢乐、挫折与痛苦,了解他们高尚的品德,勤奋好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能学习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又能萌发对科学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愿本书成为青少年朋友的良师益友。
斯坦利 .胡克先生的这本自传,用带有英式幽默的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他生命中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种种故事。以他从一个数学专业学生,成长为世界知名航空发动机公司工程掌门人的成功职业生涯为主线,详细描绘了其亲身经历的一系列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过程和诸多细节,其中有着丰富的、真实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讨论和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些内容涵盖了影响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工程技术、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甚至国家战略的各个方面,是在大学课本和一般技术文献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也是今天的航空发动机行业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经验。同时,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清晰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演进历程,让普通读者也能够建立起航空发动机的完整认识。从事制造业、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志于成为优秀工程师
本书是第五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沈志云是我国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 沈氏理论 ,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响应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1988年以来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40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志云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本书作者迈克尔 柯林斯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员,他与尼尔 阿姆斯特朗和巴兹 奥尔德林一起完成了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壮举。他在本书中生动、详实地记述了他当美国空军试飞员、宇航员,以及执行 双子星座 10号太空飞行任务和 阿波罗 11号登月飞行任务的整个过程。本书语言风趣幽默,故事恢宏壮美,是一部深受美欧读者喜爱的登月纪实。
潘家铮院士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的著名的专家,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工作,我国水电事业尤其是三峡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都与潘院士的贡献有直接关系。他以其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解决过无数水电重大技术难题,提出过许多重大建议,做出过关键性的决策。他在我国科技界尤其是水电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潘院士也因此获得过我国科技界奖项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和 光华工程科技奖 等等。此外,潘院士还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一位诗人,平生著作等身。本书为潘家铮院士的传记,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收集了潘总的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用平实的手法和笔触,回顾了潘总的不同寻常一生。
马丁 李斯特曾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他不仅是英国安妮女王的御医,也是一位研究和著述颇丰的博物学家,他开创了贝类学,在1685年出版了《贝类学史》。为了给他的著作添加插图,以形象地说明文字内容,马丁 李斯特训练自己的两个女儿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她们被教导要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事物,并完成了个别软体动物的第一批正模标本的绘图工作。 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精致的绘笔,不仅让这些美丽的贝类被展现在世人面前,还让它们成为博物史中受到关注的物种。我们从这些插图和版画本身的美妙与细致,可以了解到早期制作科学著作插图的技术,以及这些在科学革命中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女性角色。 本书介绍了马丁 李斯特和他女儿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博物研究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一本集科学、历史与艺术于一身的可读性较强的作品
《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即是“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共分“科学思想鸟瞰”、“中西会通模式探微”、“天文学思想评价”、“数学思想新证”、“占验思想初探”、“研究进展述评”和“附录”等七部分。需要说明的是,附录中著名中国科学史家郭书春先生的文章曾在“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作为主题报告简要介绍过,只不过由于不是关于薛凤祚的专题论文,只好放在附录部分;附录中的其他几篇短文分别在会前发表于有关报刊,放在这里,意在反应一下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发起和组织的薛凤祚研究的社会影响。
提起高锟教授,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的光纤、宽频通讯等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本书是作者七十高龄之际撰写的自传集。除了让读者一览他闯荡世界科技文明、周游列国的广阔人生之外,还与读者分享他对人、对世界的开阔视野。“潮平岸阔”既可以用来形容今天的宽频传送,又是作者生命形态的写照。
保罗·狄拉克是20世纪物理学界天赋且最有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年仅23岁跻身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对人类的贡献堪比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以他名字命名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并且预测了反物质(反物质和物质是相对立的,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的存在,首次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结合起来。霍金赞其是继牛顿之后英国最的理论物理学家。 《量子怪杰:保罗·狄拉克》不仅记录了狄拉克的求学与科研经历,也追述了他与众多世界学者的往来,堪称一部20世纪量子科学发展简史,也贯穿着不同历史事件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作用以及科学家们的旷世情怀。同时,《量子怪杰:保罗·狄拉克》也着重展现了狄拉克鲜为人知的心路细节:他具有严重的自闭型人格特征,
本书以充沛、翔实的手资料,将一个伟大而平凡的朱棣文介绍给广大的读者。朱棣文是美国新任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生动再现了朱棣文的工作和生活。朱棣文不是老观念中那种“冷漠呆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他虽然迷恋于物理学的研究,但他一如常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同时他把他的幽默,他的好奇心,他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对人类进步的责任心,带进了他的整个世界。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的传记。全书通过传主访谈、实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地讲述了梅自强的学术成长历程,总结了其人生历程、学术成长中值得后学汲取的宝贵经验。对本学科的学术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本书为高伯龙学术成长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传主高伯龙,192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激光陀螺研制领域作出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本书详细叙述了高伯龙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大山无涯--朱训回忆录》讲述作者的回忆录,述写作者家庭的故事,也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 写一本回忆录这件事曾经想过,但一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去年在北京医院住院却为我提供了完成这一夙愿的机会。 2006年7月,作者率欧美同学会代表团赴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看望中国留学生归来,原被认为是很好的身体突然发病,一年间三次住院,总共住了七八个月。住院期间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每天吃药、打针、输液、吸氧,以及不时地做这样那样的检查,占据了很多时间。 这部回忆录确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之所以说是没有讲完的故事,不仅因为我不可能把在未来岁月中将要发生的一切未卜先知地包括进来,还因为这已经逝去的岁月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用这30万字和300多幅照片就能说清楚的。书中
本书以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背景,撷取了一批为20世纪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片断。这些科学家包括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现代计算机之父冯 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细胞自动机大师沃尔弗拉姆,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作者以当代若干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亲赴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鲜活资料串连在一起,让读者从另一视角领略当代科学发展的概况,感受科学巨匠们的个性和魅力。
魏源是近代史开端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著述对中国乃至于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近代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多角度、立体式地对魏源的人生历程和卓越成就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于魏源广泛的社会交往,经世思想的形成,成就显著的改革实践,对今文经学精义的阐发,爱国御侮思想和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性贡献,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的诸多建树,以及魏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等重要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精到的评价。全书视野宏阔,资料翔实,论述深刻,不仅在魏源思想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突破,而且通过魏源及其周围经世派群体的活动,反映了嘉道时期社会剧变和学术递嬗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义。
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李博是我国著名草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华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起任李继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有人评价李博说“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李博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希望对我国生态问题,尤其是草原生态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有所借鉴。
翁先生热爱祖国,忠诚于祖国,把一生献给祖国。翁先生的前半生为我国石油勘探、石油工业的发展奋斗了28年,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石油工业杰出科学家”;翁先生的后半生,接受周恩来总理的重托,践行天灾预测,为创立预测科学又奋斗了28年,直到生命的后,被誉为“当代预测宗师”。 翁先生光辉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学财富。他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爱国心。在抗日战争关键时刻,他毅然放弃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职务,奔赴荒漠的西北玉门油矿拓荒创业。他在新婚礼上的豪迈誓言“我们祖国积弱太甚,为振兴中华,我看到了中国石油的希望,我的事业在玉门。”深深打动了所有宾朋。在弥留之际,天灾预测挂心。他向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倾吐:“我死不足惜,放心不下的是如何把预测理论研究告一段落。我要把已有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