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个人才辈出,名人闪耀的时代。那个历史时期,不但孕育了众多可敬可叹的文人大师,更是诞生了让后人敬仰乃至膜拜的两个文化旗手鲁迅与胡适。 他们对爱情、知识都充满着渴望,对人类的苦难充满着痛彻肺腑的怜悯;他们都来自文化圣地,交往频繁,并且留学西洋;他们都从旧社会走来,同样娶过小脚的女子……
国学大师如何教育培养子女?他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学生?学佛只能吃素?如果您想寻找其中的答案,请阅读南一鹏先生的《与天下人同亲:我的父亲》。 本书作者南一鹏是先生子女中跟随先生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具体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先生立心高远的人生抱负,细致入微的言行家教以及作者终生受益的体会感悟,从一个平凡的亲人视角来解读一个不平凡的国学大师,新颖独到,令人难忘。
本书共收散文26篇,基本都是作者发表过的文章,根据内容分为四辑: 辑“母亲的精神财富”,共5篇,为追忆母亲;第二辑“不会褪色的记忆”,共6篇,为追忆亲友;第三辑“蜡炬成灰泪始干”,共5篇,为追忆出版社编辑;第四辑“遗墨(旧物)摩挲泪几行”,共10篇,为追忆文学前辈。作者文笔优美灵动,情感温柔细腻,真挚感人,让我们对萧乾、巴金、汪曾祺、陈荒煤等诸多文化名人有 多了解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真、善的张抗抗。散文集结构合理,各篇风格一致,语言优美,而且作者直抒胸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感人、引人思考,不失为美文美篇。
《我所知道的季羡林先生》作者把几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浓缩在了几十篇文章里,再现了季老这位大学问家晚年与家乡打交道的种种情况。 《我所知道的季羡林先生》内容包括忘年之交;一个 设想 ;为《临清市志》写序;故乡情结;季老与临清宝塔;教育奖励基金; 为他人作嫁衣裳 ;创建 季羡林先生资料馆 等。 n
本书从一个普通儿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师的家庭生活,表现了他纷乱复杂的家庭情结——从一个农村家庭来到一个城市家庭,他与城市这个家庭格格不入;农村的那个家,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在作者的笔下,季羡林骨子里就是一个具有悲剧情怀与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丰富、文思泉涌、善于学习,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对女人、爱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于心底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一条委曲求全、与家庭妥协的道路,他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
《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由李永福所著,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火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本书为近代历史人物钱穆的传记,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借鉴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外钱穆研究的*学术成果,勾勒出钱穆先生这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自学苦读、诲人不倦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人生轨迹,重点对其学术生涯、学术成就、学术特色以及重要的学术著作等进行介绍和评论,尤其突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力求全方位地展现这位来自乡土中国、完全靠自学成才的学者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让人深刻地感受他一生为祖国传统文化招魂呐喊的赤子之心。
梁启超一直是“新思想界的勇士”、思想启蒙者、导航人,他从来都是文化上的快速响应者,而且梁启超是“一个适于融合东西方学术的人物”,一位沟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学界泰斗和领袖。对于20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 梁启超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政治学、史学、经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军事学、宗教学、文学、法学、伦理学、考古学、地理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成为近百年问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此外,《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都是梁启超的重要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一千余万字,存之久远,泽被后世。纵观其一生56年,参政干政三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励志意义的人生独白。季先生的求学与就业经历,对当下的青年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合时宜的励志作品。他从山东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虽时隔多年,然而他考上名校(清华大学),出国留学(赴德),后回国求职(于北大任教),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正在走的路。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致青春"的一本书。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希望这位勤奋的老知识分子、老留学生在向各位青年读者分享自己这段"人生路",能感染和指引更多的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季羡林先生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路,真实展现了其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他从一个也曾叛逆的贫穷少年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辉煌的背景,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文献、西北地理、蒙元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28岁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创了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念来分析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之先河;33岁发表《人间词话》,首倡“境界”说,把古典诗论引入到一片全新的美学视野,为中国诗学、中国美学研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36岁发表《宋元戏曲史》,成为戏曲史研究的开拓者。他以二重证据法系统地考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名号、世系和称谓,立论,为学者所叹服。梁启超称他是“学界重镇”,郭沫若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金字塔”,连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也认为,“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现在,宁波大学已经从当年的280名新生发展成为有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进修生等三万余名在校生的新型综合性大学,教学单位也从最初的5所学院、8个系发展到现在的19个学院。宁波大学每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选择在本地就业,为宁波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撑,可以告慰当年创办宁大的三位功臣,也使得所有关心和支持过宁波大学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宁波帮”和社会各界人士深感欣慰。
本书稿将时代与个人,历史与逻辑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既真实地反映了梁漱溟个人的政治变革追求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纵向历程,也深入而较系统地对他每一阶段的思想和活动进行了专业性(政治、文化和教育)的评析,展现了的历史发展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