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 南饶北季 。《东方学泰斗 季羡林传》由中央民族大学杨天舒副教授撰写,分为齐鲁大地乡土少年、莘莘学子一飞冲天、水木清华激扬文字(上、下)、留学德国异邦新知、烽火流年日夜归心、红楼春草燕园秋霜、学无止境恒以穷年八个章节,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了季羡林先生作为东方学泰斗的一生。
章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他们有别于前一代大师的地方就在这里。在汤一介先生身上,熔铸今古,会通中西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研读造诣很高,对汉译佛典以及当传又都进行进深刻彻底的探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数家珍。又远涉重洋,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习梵文,攻读西方和印度哲学。《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汤用彤的学术成就。
《陶西平先生纪念文集》是为纪念陶西平先生逝世一周年而编写的。文集中各篇章由他生前好友、有关领导和同事、学界同仁、学生等所写,介绍了陶西平先生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展现了生活、工作、学习和研究中的陶西平先生的形象。从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一位 教育家的高尚品格与情操、教育理想与追求。这些文章对于基础教育界的同仁关于立德树人、追求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读这些文章,领略陶西平先生在教育方面的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也能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是颇有教益的。
本书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的著作。作者以其锐利的目光甄别出史书和后人的粉饰,描述了孔子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思想家,不断追求理想,在挫折和漂泊中所度过的一生。 作者一反过去把孔子作为大圣简单描述的做法,力图从孔子的身世及一生言行中揭开事实真相,挖掘沉淀在意识层深处的东西,塑造了一个更接近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孔子。 书稿共分“东西南北之人”、“儒之源流”、“孔子的立场”、“儒教的批判者”和“关于《论语》”五章。围绕以下主题展开:孔子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儒教是如何产生的;孔子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是怎样的;儒教与诸子百家的同异;《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20世纪初,正处于历史交替期的中国,涌现了一批巨人,章太炎是其中之一,他有两个非常煊赫的称号:“民国先驱”和“学界泰斗”。 金宏达的《章太炎传》正是以此两点为直足,默章太炎的生平活动为顺片,刻画了章太炎作为革命家以及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大国学家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范与独特个性。本书在叙及章太炎为众人所知的活动蝌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如本书认为章太炎向自己的学术活动注入与革命相关的价值和意义后,使他更有一种强大的使命感和旺盛的热情,这一点也使他与有些曾经有过学术经历的职业革命家不同,他比他们幸运:一直将学术生涯坚持到后,而且卓有成就。书中对很多历史细节以及人物精神盼刻画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文中所说,“随着本书对章太炎生平的叙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幅幅画卷也随之迤逦展开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 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 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 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励志意义的人生独白。季先生的求学与就业经历,对当下的青年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合时宜的励志作品。他从山东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虽时隔多年,然而他考上名校(清华大学),出国留学(赴德),后回国求职(于北大任教),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正在走的路。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致青春"的一本书。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希望这位勤奋的老知识分子、老留学生在向各位青年读者分享自己这段"人生路",能感染和指引更多的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季羡林先生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路,真实展现了其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他从一个也曾叛逆的贫穷少年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辉煌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