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 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 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 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 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 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 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2013年修订本,作者参考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 在 时代与人 的一些节骨眼上, 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 并补入当年尚未知道的一些重要史迹。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人物,素有 革命先驱,国学泰斗 之称,本书以宏畅老成的笔调,紧扣主线,不枝不蔓,概述了章太炎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凸显了章太炎作为一位极具使命感的爱国主义革命家令人钦仰的形象,对其思想、功业、学问等亦有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是一本向一般读者介绍先哲章太炎的优秀读物。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一段 打虎上山 传唱了几代人,依然经久不衰,由童祥苓饰演的 孤胆英雄 杨子荣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观众知晓童祥苓缘于 杨子荣 ,但 杨子荣 并不是童祥苓艺术的全部。童祥苓在京剧传统戏方面的造诣也极为深厚,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自幼酷爱京剧,浸润在爱好京剧艺术的家庭氛围中;家中为他延请名师,学习京剧老生;初涉梨园便崭露头角,与其二哥童寿苓、姐姐童芷苓、童葆苓组成童家班扬名京剧界。后来在童芷苓的带动下,童家班集体进入上海京剧院,继续艺术表演和创作,为传统京剧的革新贡献良多。在而立之年,童祥苓因 杨子荣 一角成为全国闻名、家喻户晓的明星,同时样板戏也带给他宠辱交加的一生。
上海陕西南路的长乐邨93号,是丰子恺晚年的故居。在人生的后阶段,丰子恺在家人的陪伴下,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挫折与磨难。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写文、作画,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本书为丰子恺长子丰华瞻的长女丰南颖、次女丰意青合著而成,回忆了祖父丰子恺在生命后十几年间的点点滴滴,有喜悦,有愤怒,有无奈,有和解,文笔平实,感人至深。
梁启超一直是“新思想界的勇士”、思想启蒙者、导航人,他从来都是文化上的快速响应者,而且梁启超是“一个适于融合东西方学术的人物”,一位沟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学界泰斗和领袖。对于20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 梁启超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政治学、史学、经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军事学、宗教学、文学、法学、伦理学、考古学、地理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成为近百年问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此外,《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都是梁启超的重要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一千余万字,存之久远,泽被后世。纵观其一生56年,参政干政三
民国时期卓尔不群的大先生们彼此间是什么印象?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本书选取了两个视角:一是大先生们的他述。即民国时期大先生们相互记录、悼念或者回忆性的文字,这些手文字,提供了许多后人无法体味的细节,展现了大先生截然迥异的形象。二是大先生们的自述。这部分内容涉及大先生们自小成长或一生中重要经历的部分,都是极其珍贵的了解他们的材料。 品读这些文字,你会发现原来大先生们那么逗,那么可爱,却也那么不合时宜、不近人情……
《梁漱溟日记》是有“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现存全部日记(近80万字)的汇编,并附数十张首次公开的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文革”抄家等磨难才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解放后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文革”抄家受辱,政协学习论辩,常年坚持著述修行等等,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在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本书是梁漱溟日记首次完整单行,编者撰写了导读性质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订及增补注释600余条,并编制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条,是深入研究梁漱溟,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珍贵的实录。
《孔子》以孔纥与颜征在的意外相遇为始,直到野合生子,仲尼成婚,出仕做官,周游列国,后死于外国。作者并没有把孔子当成一个圣人来描写,书中的孔子是一位充满着智慧的、思维超越普通人的男人。他是礼、孝的代表,却在三年母丧未满时迎娶妻子;他也思淫欲,在梦中出现了衣衫单薄的女子。经过生活的磨练后,他的行为更严谨,思想趋于成熟,赢得了世人的尊崇。
本书稿在充分把握有关梁漱溟及其相关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十分复杂的政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真切地还原了梁漱溟探索中国政治现代化之路的心路历程,客观地评价了他的实践努力。 本书稿将时代与个人,历史与逻辑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既真实地反映了梁漱溟个人的政治变革追求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纵向历程,也深入而较系统地对他每一阶段的思想和活动进行了专业性(政治、文化和教育)的评析,展现了一定的历史发展的动态。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励志意义的人生独白。季先生的求学与就业经历,对当下的青年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合时宜的励志作品。他从山东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虽时隔多年,然而他考上名校(清华大学),出国留学(赴德),后回国求职(于北大任教),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正在走的路。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致青春"的一本书。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希望这位勤奋的老知识分子、老留学生在向各位青年读者分享自己这段"人生路",能感染和指引更多的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季羡林先生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路,真实展现了其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他从一个也曾叛逆的贫穷少年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辉煌的背
《陈寅恪的后20年》199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很快在全国读书界引发了 陈寅恪热 ,并带出许多话题: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 还有陈寅恪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此书遂成为90年代三联的 标志性读物 之一。 《陈寅恪的后20年(修订本)》这本书的一个好处在于作者翻阅了很多档案,找到了原始文件,根据大量珍贵的档案、访谈和文献等手资料,在书里澄清了很多历史疑问。第二个好处在于,作者抱着 了解之同情 的态度写作,从20世纪中国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理解陈寅恪,写出一部以揭示传主生存状态、探索其内心世界为主题的个性鲜明的学人传记。书中一大批与传主有交往的各色知识分子之命运也有明晰的描写。 十六七年过去,此次再版,作者对全书做了全面修订,在订正讹误之外,特别针对近年发现的新资料、新研究,做了几十处
鲍鹏山*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独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本书附赠张楷手绘原本内容藏书票一枚。该藏书票一套全五枚。
《走近国学大师(套装上下卷):苏渊雷文萃、苏渊雷评传》分为上下卷。上卷《苏渊雷文萃》,傅明伟选编。下卷《苏渊雷评传》,傅明伟编著。上卷内容从本社已出版的《苏渊雷全集》中选编,下卷为傅明伟撰写的苏渊雷的人生经历。《走近国学大师(套装上下卷):苏渊雷文萃、苏渊雷评传》为读者提供了苏渊雷著述的精华,叙述了苏渊雷一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从两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学大师的风貌。
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胡适可谓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胡适传》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貌,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详细叙述了他的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和晚年生活,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胡适作为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本书还不遗余力地讲述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在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不平凡的一生。
钱穆自18岁时初登杏坛,先在苏南一带做了18年的中小学教师,然后走上大学讲台,作者于南北各大学,直到92岁在台北素书楼告别讲坛,从事教育工作长达七十多年,真正践行了他“上堂教书,是我正业”的诺言。特别是1949年南走香港,在“手空空,无一物”的艰难困境中创办新亚书院,为香港地区培养了大批弘扬中国文化的学术人才。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由学者出任大学校长,兴办教育卓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但是像钱穆这样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来创办新亚书院,并使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却鲜有其人。就此而言,钱穆不仅是中国现代的杰出学者,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在20世纪的中国教育史上也写了辉煌的篇章。
本书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先生的个人传记。本书从孙正阳先生从艺之路上的一个个小故事、所扮演的一个个角色开始讲述,彰显了孙正阳先生 丑中见美 的艺术特点,值得后辈学习和研究。
本书为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晚年亲自指定的口述传记作者王国平,对南怀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实记录。一代宗师南怀瑾在生命后关头的隐秘细节,在书中如画卷般逐次展现于世人眼前。南怀瑾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以及临终前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后思考,尤其值得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人们深思和记取。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
《季羡林口述人生》首先是一部信史。言其可信,是因为整部书都由季老在世之时亲口叙述。据季老的学生、口述史整理者蔡德贵先生说,每一页的内容皆有录音资料为基础。还有什么证言比历史的当事人的原话更真实可信的呢?本书以季老一生的经历为自述线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他这辈子对有些人、有些事究竟如何褒贬,以及为何这样评价。正因为自述的可信,本书才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季老。同时,整理者与编辑又做了数量不小的注释,这些注释有的可以纠正季老对人名、时间等的记忆之误,有的提供了季老口述的背景,更增加了本书的可信度。这显然是那些以第三人称为角度来描述季老的书籍难以作到的。
战国末年,百家异说,诸侯异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生于赵国伊氏(今山西安泽)的荀况,幼年聪慧好学,善恶分明。一夜之间,祸从天降,荀况惨遭少小丧父、亡母,撕心裂肺之痛。同室操戈,国仇家恨,荀况深深陷入恩与恨、情与仇的矛盾之中。历尽磨难,感悟人生,人间正道,何去何从?荀况稷下求学,刺取百家。他究天人相分,通古今之变,继孔孟余绪,开一代师风,为谋求天下一统,社会和谐,架构封建社会“法礼治国”,“以政裕民”的立国模式,提供了震古烁今的思想理论支撑。剧本围绕荀况与廉颇、虞卿、蔺相如恩遇巧逢,机遇垂青;同范雎、白起、春申君指点江山,议政谈兵;与艾菁、颖宁两个女人梦断鹊桥、爱恋悲情,及对韩非、李斯等几个学生言传身教,施政兰陵,构思故事框架,展开故事情节。剧情起伏跌宕,悬念环生,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