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叶成群涌现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 四大导师 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 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时局
《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是以喜剧脸谱活跃于舞台上的悲剧角色,他的传奇人生以及亲历的事件是一段很值得表述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一位幽默大师、怪诞情种,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该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奇人怪杰辜鸿铭的一生,将他幽默、睿智、怪诞的言行举止一一展现给了读者,并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在非凡的年代特立独行中,成为中国和南洋、西洋、东洋外交史上绕不过至今仍发生影响的怪杰的精神所在。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出版该书的着眼点。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黑格尔的著作之难懂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将特别致力于把它解释得清晰明白。我希望,那些还不能阅读黑格尔原著的学生能够发现,本书对黑格尔的基本思想已作了尽可能浅显简明的阐述。而且,我相信,那些认真尝试把本书与黑格尔的原著合读的学生,将会发现许多难点已被廓清。——W. T. 斯退士黑格尔的体系极为庞大。能对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作出述评的著作,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均属少见。斯退士的《黑格尔哲学》,按照黑格尔《哲学全书》,力求以一单行本的形式展现黑格尔体系的全貌,而不偏于体系的某一部分,这是此书的特点。——贺麟本书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经典著作,在出版后的近一百年间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本书共分四编, 编基本原则(黑格尔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大部分(
1974年8月26日,米歇尔·福柯完成了《规训与惩罚》,就在同 ,他开始撰写《性史》 卷。过了不到十年,《性史》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出版。之后不久,福柯辞世,时在1984年6月25日,享年57岁。 这十年,是福柯职业生涯中极为迷人的十年:从《性史》计划的启动,到他离世,这一项目被迫过早地结束。 福柯1984年对《性史》的构想与他1974年的计划截然不同。他原本是要按主题组织一个六卷本系列,但他承诺的内容几乎没有写出来,也未获出版。相反,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把自己的工作转向了 不同的方向一一主体性的历史或者说主体的谱系学成为福柯的主要关切。 本书提供了一段详细的思想史,对福柯 十年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描述,既细致解读了福柯正式出版的作品,也全面考察了福柯所抛弃的主题项目,还尽力参照了福柯身后留下的大量不完整稿本。
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 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我的精神自传》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我的精神自传》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较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较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
“夫人,您是存在主义者吗?”1943年,作家让·格勒尼埃(Jean Grenier)在花神咖啡馆向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她陷入了窘境。因为她并不了解存在主义一词的含义,只知道某些哲学家的学说被称为存在主义,而且让-保罗·萨特深受这些哲学家影响。彼时,萨特的名作尚未问世,在他的作品创作之路上,西蒙娜时而时而表示肯许,时而建言献策,两人有时还会为了某些问题争论不下。存在主义只是一个词汇。 重要的是,这一新的哲学方向表达了她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仿佛她的整个人生历程都在为存在主义做准备。通过这种哲学阐释,她明白了自己的内驱力从何而来,她何以变成如今的自己。存在基于出生,或者用存在主义的术语来说,存在基于被抛,每个孩子出生时即被抛入自身无法投射且充满期待和预设的世界;与此同时,人的天性渴望探索世
本书为人物传记,讲述主人公王舜的励志人生。全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主人公从童年到暮年,通过不懈追求最终羽化成蝶的经历。少年时期,他饱经生活的苦痛和艰辛,依旧创造条件坚持读书;青年时期,他在农村接受时代风雨的洗礼,后他从农村走向城市,任教、从政。他热爱文学、热爱摄影、热爱文史研究,热心文化事业。他在每一个岗位都留下奋斗的足迹,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绩。作者走访主人公的家乡,采访主人公的亲人、同事、朋友,查阅主人公的工作笔记、日记、简报等,对这些真实的资料进行筛选梳理,将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事件融入书中。通读全书,主人公沉着踏实、坚定自信的性格,不屈不挠、锐意求索的精神跃然纸上。
—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奠基者之一,科学研究方法之父。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这是历史对亚里士多德做的注解。 但除此之外,他到底是谁呢? 他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他对世间万物都充满探究的热情: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音乐、诗歌和政治。 他观察一切,他思考一切。 他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追寻真理。 亚里士多德不曾想到,生前背井离乡、颇遭非议的自己将会成为中世纪学术的奠基人,其影响力一直延伸到百余年后的文艺复兴,直至牛顿物理学的出现。 他 不会想到,在两千余年后的 ,自己极不平凡的人生路途和超凡脱俗的哲学造诣已化为一幅幅画卷,铺展到每一位对他心怀好奇或憧憬的读者面前。 亚里士多德到底是谁? 他何以穿越千年仍被世人铭记在心?
马克·布洛赫(1886-1944)是法国史学大师,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士,抵抗运动的 ,被捕后遭到严刑拷打, 终英勇就义。本书以大量私人书信、日记和资料为基础,参考众多尚未公开的档案。呈现了这位爱国者在第三共和国的光辉一生。作为历史学家,布洛赫 为人熟知的或许是其名著《历史学家的技艺》对自己的人生事业所做的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考,以及《年鉴》杂志的联合创办人身份。他所处时代阴云遍布,世界大战和反犹主义使他深受影响。他勇于直面这些事件, 终成为非凡的英雄,其一生则是竭力捍卫自由批判探索精神的缩影。
在 的社会,普通人如何才能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逆袭?身为父母的您,是否也在发愁尽管孩子天赋不错,却因不愿努力学习而成绩平平?该如何赋能我们的青少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从“父母要我学习”到“我为自己学习”?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读书改变命运——普通人如何逆袭人生》中找到答案。 出生于福建农村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毓煌,讲述了他和众多 人士是如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感人经历,旨在帮助每一个青少年找到人生目标,激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 成功者获得成功的历程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而读书,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只要相信自己,人生就有无限可能!
\"【内容简介】: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除了以理论巨著《第二性》享誉 之外,还著有四卷回忆录。这些回忆录卷轶浩繁,足以让她问鼎法国伟大回忆录作家的宝座。 《岁月的力量》是回忆录的第二部,于1960年在法国出版,记录了波伏瓦在1929年至1945年的经历,讲述了她毕业后在鲁昂、马赛等地教书的执教生涯、找到人生目标开始尝试写作的 步、结交群星璀璨的欧洲文艺界知识界人士,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动荡危急的时局和法国在二战中的满目疮痍。 这段时期对波伏瓦来说至关重要,她不仅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独立自主地踏入社会,写出 部小说《女宾》,奠定一生为止奋斗的目标——写作,并且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迅速成熟起来,从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变成了“介入作家”。 \"
本选题讲述的是自2000年至2019年20年间,获得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的33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精彩人生故事。他们尽管从事的专业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都取得了中国各个领域最卓越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他们是国之栋梁。他们的共同点是朴实做人、扎实做事,一生坚忍不拔,顽强追求,不懈拼搏与奋斗。选取他们的闪光故事,从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他们名震世界的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得到人生启迪,激发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本选题是截至目前第一本全面、完整讲述历届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故事的图书,有150多张照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文中没有科学术语,适合青少年阅读。
\"一位环球旅行者眼中的世界一本 魅力的私人化旅行随笔“身为旅行者,我的世界是遥远而又野性的。”当代德国文坛重量级作家马蒂亚斯·波利蒂基已旅行超过四十年,足迹遍布各大洲近百个 ,他极少使用智能设备,仅靠背包和笔记本行走。 荒无人烟的贫瘠之地、古代遗迹的废墟、摩洛哥拥挤不堪的夜车车厢、东京摩天大楼的闪光霓虹……马蒂亚斯讲述世界各地的见闻,也在 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深入城市与荒野,在哲学式的追问中重新审视世界。\"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州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创作部副部长,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副教育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李自成》《长夜》,中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春暖花开的时候》等。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历时40余年完成,曾获首届矛盾文学奖,有英文、法文、日文等译本。在《李自成》的创作中,毛泽东曾两次指示保护姚雪垠,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是极其罕见的,具有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是姚雪垠的生前助手,为写此传与姚雪垠签订过“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君子协定”。本书就姚雪垠的独特经历、思想形成、创作成就及其作品的价值取向、美学追求、民族风格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探讨,是
\\\\\\\"2024年,正值 “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十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探究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精神逻辑,展现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风采,发掘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事迹,描绘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群像,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组织编写了“四有”好老师系列丛书。 丛书由顾明远先生总主编,系统阐述了“四有”好老师的基本理论与现实意义,深入研究了“四有”好老师的队伍建设与政策建议,倾情讲述了“四有”好老师的教学实践与深刻感悟,希望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助力教师实现多维度、跨越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