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了沈荣骏院士的高度人生观、价值观 展现了胸怀“国之大者”、立志科学报国的科学家群像 唱响了我国科技战线独立自主、砥砺奋进的时代主旋律 【专家推荐语】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zui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高度评价: 我和沈荣骏院士是老同事、老战友,他是我国航天测控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半个多世纪中,我们几乎是一起共同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辉煌的历程。 沈荣骏院士的访谈,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的事业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记录,对于渴望了解航天事业发展的广大读者和从事航天测控技术工作的官兵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高度评价:
这本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权威传记旨在探索解密拜伦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的视角是比较全面的,尤其重视诗人人生各个阶段中的主观意识,追溯了他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旅行,以及诗人前往希腊的英雄式之旅。也正是在那里,诗人在三十六岁上就悲剧式地英年早逝。而他去世后,到处渗透着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横扫欧洲。作者阐述了拜伦主义对于文学、建筑、绘画、音乐、风俗、性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全书最耀眼之处。
米沃什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波兰作家、诗人,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这本传记巨作中,作者安杰伊·弗劳瑙塞克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米沃什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生动图景,同时也提供了理解其作品的丰富语境。弗劳瑙塞克追踪了米沃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经由立陶宛、波兰,到法国,再到美国,最后荣归波兰克拉科夫,终老于此。作者花十年时间写就这部米沃什标准传记,无论深入程度还是厚重程度均在目前米沃什生平及作品研究专著中首屈一指。这本传记基于大量的访谈资料而来,同时大量引用米沃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收有四十张珍贵资料照片,图文并茂。译者系波兰语译者,直接从波兰语再现了传记风采,也展现了米沃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第二版《威廉·华兹华斯传》中,斯蒂芬·吉尔阐述了诗人的创作实践、赫赫声名及其生前死后的影响。作者并不认为诗人的晚年平淡无奇,因此在这本传记中追溯了华兹华斯漫长的一生(1770—1850),从亲眼见证法国大革命的鲁莽青年(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他是专享一位),到维多利亚女王亲授的、宝刀未老的桂冠诗人。 作者以共情而不失批判的笔触挖掘了华兹华斯一生的各个时期,呈现了诗人与妻子、家人为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而付出的勇气。本书既聚焦作为诗人的华兹华斯,同时也充分探讨了滋养诗人创造力的种种友谊,以及影响诗歌创作的历史环境。众所周知,华兹华斯珍视诗歌的自发性。诚然,在出版过程中,他也不遗余力地推敲和审订每一个细节。同第一版一样,第二版传记基于以下信念:华兹华斯的诗歌曾为一代代读者带来愉悦和慰藉,并将永远
勒柯布西耶不仅是建筑师、规划师而且是画家、雕刻家、理论家,他在世时便有人把他称作当代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20世纪国际建筑界出现不少大师.勒柯布西耶应居首位,他对现代建筑运动的深远影响至今无人可以取代。勒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运动的贡献是全面的,从理论到实践,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绘画、雕塑,他的理论和作品几乎是20世纪现代建筑成就的缩影。 本书共分18章,第1章介绍现代建筑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影响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第2章至第17章重点介绍了勒柯布西耶的16项代表作,按照设计的先后排列顺序,便于读者了解勒柯布西耶设计思想的发展,后一章综合分析勒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运动的贡献。本书编入的图片超过700幅,力图使读者,尤其是尚未去过作品现场的读者能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全貌。
济慈的一生短暂而伟大,为研究文学天才之滋长繁盛及其背后的助因提供了不错素材。贝特的《约翰·济慈传》是济慈研究的权威传记。本书提供了济慈早年生活的大量珍贵文献,作者注重挖掘诗人的艺术创作与外部广阔的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济慈的个人魅力、喷薄而出的活力、童心和强烈情感,在贝特的笔下得到了完美“再造”。与此同时,本书也展现了一位现代诗人如何在前人的“伟大”阴影之下,荷重升阶,浮出地表。
该文集包括上中下三篇,上册收録的四十余篇文章,是先生对农村经济、粮食问题、货币与金融、农村调查方法、西方经济的研究、评论和书评,曾在《独立评论》、《经济评论》、《东方杂志》等刊物和书籍上刊发。中册收録的是先生于1934 1940年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期间的研究成果,包括四个农村调查报告:《冀北察东三十三县农村概况调查》(1935年),《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浙江省食粮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40年)。下册收録的是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该书zui早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49年以英文出版,1969年美国再版;1951年翻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中译本于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2013年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