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吉林民居》作者张驭寰对吉林省境内满族、汉族、朝 、蒙古族城乡居民的传统住宅建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其分布情况、总体布局、房屋建筑、结构构造、装修细部、施工材料等的传统手法和经验做了分析研究。书中附插图及照片260余幅。适于建筑学、装修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工作者及在校师生阅读。
暂无内容简介。。。。。。
梁思成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 1937年夏,他们刚刚结束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勘访,回归途中,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之后他们和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从北平、南京等地流亡到长沙、昆明,在 火硝烟中颠沛流离,后辗转到达四川李庄。在长年的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之中,他们不离故国,守望相助,穷且弥坚,在各自的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卓 成就。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就是在李庄艰苦的环境中完成的。 作品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止,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历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风骨。比如苦心孤
赖世刚、韩昊英编写的《行为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的新逻辑)》集结了笔者们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持续对行为规划理论进行研究的部分成果,内容散见于台湾及大陆的学术期刊之中。为了让读者方便阅读,特将这些论文整理成册。本书所收集的文章并没有构成一贯的思路,但总是围绕着规划与决策这两个主题进行阐述。
近现代以来,梁思成、杨廷宝、童等一代代建筑师筚路蓝缕,用他们的智慧和实践,亲历并促进了我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启动、发展、转型和创新,对中国建筑设计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建筑理论思潮纷纷引入我国,建筑理论、建筑文化 发展,建筑设计界呈现“百花齐放”的盛景,孕育了一批 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为纪念这些 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记录不同历史时代建筑设计的思潮,我社将20世纪90年代杨永生主编的“建筑文库”丛书进行重新校勘和设计,并命名为“建筑大家谈”丛书。丛书首批选择了梁思成、杨廷宝、童Q、张开济、张D、罗小未等建筑大家的经典著作:《拙匠随笔》《杨廷宝谈建筑》《 的论述》《现代建筑奠基人》《建筑师的修养》《建筑一家言》。所选图书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深入浅出,兼具思想性、学术
《西方建筑师的中国传奇》写了:我认识付瑞柯·斯克洛齐(Franco Scolozzi)已经有十年了。这十年中,每年付瑞柯都数次到中国,长则三四个月,短则一两个星期,无论在北京、大连,还是那些大大小小他到过的城市,付瑞柯独往独来、走街串巷,搭公交、乘地铁,俨然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中国通”。
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是二战日本第二代建筑大师。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提出的“从机械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的命题为世界建筑学增添了新的一页。黑川纪章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日本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总是将传统遗产当作激励与促进创作的催化剂,从而使他在建筑传统内涵的表现上具有独特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其令人无法模仿的创作秘诀。
★这本自传基于多西一生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孟买的童年经历、在伦敦的学习经历、职业生涯、他在巴黎工作室Atelier Le Corbusier的设计作品、他 的建筑项目成果、以及他家庭的故事。 ★多西从出生在印度浦那的一个小家庭开始,他的奋斗和坚韧、从建筑领域中脱颖而出的经历,构成了一个迷人而鼓舞人心的故事。《未知之路》这本书以个人的视角讲述了这段跨越80多年、跨越洲际的非凡旅程。 ★书中拥有大量多西的建筑设计草图和手绘,真实地还原了多西在建筑领域的天赋异禀和心路历程,具有非凡的启示意义。 书中还讲述了他与自己所在领域和同盟领域 杰出人物的会面,以及与他同样杰出的赞助人的会面,这些人包括维克拉姆·萨拉拜博士(Vikram Sarabhai)、谢斯·卡斯图尔(Sheth Kasturlal Lalbhai)等人。 多西博士被选为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绿色建筑(2018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是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组织编撰的第十一本绿色建筑年度发展报告,旨在全面系统总结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评价、使用及维护,在 大范围内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本书包括综合篇、标准篇、科研篇、交流篇、实践篇和附录篇,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我国绿色建筑在2017年度的发展全景。 本书可供从事绿色建筑领域技术研究、开发和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吕彦直(1894-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 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 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生于德国柏林,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倡导者之一,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大胆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把新的形式、新的空间和新的功能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他带领同事们打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伟大战役。正是他的非凡远见,不懈探索和强有力的领导,成就了包豪斯的丰硕成果。包豪斯所推广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也渗透到了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视觉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