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文学之魂,是*凝练、*精微的文学样式,是真善美的 标本 。 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当今各界专家重申:小学生课外阅读*应是 诗歌。为了编选供小学生诵读的童诗集,我们特聘著名儿童诗诗人、童诗教育专家王宜振先生担纲主编,组织了包括著名阅读推广专家、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诗教名师、特级教师等在内数十人的编选队伍,倾心推出《中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和《外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其中,这册外国童诗选本收录了世界著名诗人金子美铃、希尔弗斯坦、洛尔迦、弗罗斯特、罗大里、托克玛科娃、马尔夏克、米尔恩、斯蒂文森、巴尔托等近百人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选家眼光,体现了童诗的思想美、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语言美和哲理美。 这是一本适合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书,每首诗邀约教学名师撰写 赏析 和 诵与思 ,期望诗的美好意境润
这是一本记录了香港音乐盛衰史的时光书。知名乐评人毛球(原名苗欣宇)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30年时空,回到香港音乐的黄金岁月,从首流行粤语歌的诞生,到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的登顶时代,从四大天王的光辉岁月,到落幕的孤注一掷,每一首曾经感动我们的歌背后,都有一段触人心弦的故事,每一段关于港乐的动人故事,都是属于你我的共同回忆。书中还有精心制作的伴读歌单,扫码即可聆听书中提到的音乐,原声演绎,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届至第六届)》主要内容包括:走进思想的竹林、坟上葵花开、北京断章、青杏枝头、利公墓前的沉思、尖叫的爱情和其他、从石河看内战、故乡在晚风中、大德之旅、走失在历史迷宫中的背影、忆秦娥、扇嘴巴子的故事等。
《2011中国年度随笔》由中国随笔界选家选编的2011年度随笔,是从全国数百种文学报刊当年发表的数以千万字的随笔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旨在检阅当年度随笔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随笔。
这是一本私密的物语,黎戈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关注身边的点滴事物。包括“微物”、“百合”、“深渊”三部分,写的是日常微物,生活细节,日常小事,读书笔记,文笔绵密,深入肌理,广为读者称颂。 《私语书》是黎戈的代表作品,曾被评为“豆瓣2013年ZUI受关注的图书”,此次三联出版,修订增补6篇新文,并配豆瓣人气作者有鹿创作的插画多幅。
散文集《落入凡间的羊》包含《比早晨还早一点》《还过着牛日子的牛》《家里的燕子》《邻居麻雀》等精短散文47篇。作者用心描述和记录了家乡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对花草树木、世间万物及生命的敬仰和尊重,对一些小人物的悲悯和同情,对生存与死亡的思索以及亲情友情和所有世间真情的记录和思索。
香港《明报月刊》创刊四十多年以来,历经查良镛、胡菊人、董桥等八位主编,在文化界、知识界、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报.大家大讲堂》甄选了《明报月刊》对文、史、哲、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大家的访谈文章,内容涉及国家与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与现代化、文学与政治、香港电影等方方面面。名流雅集,涉笔成趣,文字洗练,论道精彩,读来酣畅淋漓又不失轻松惬意,让人仿如置身各个讲堂与诸位大家倾心交谈,借大家之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启发。40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如今这本杂志已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审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作者涵盖各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明报.大家大讲堂》
《原来姹紫嫣红 我和我的大学生们》是一本散文集,共分八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作者与学生交往,如学生考研、毕业离校、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教学以及考试等方面。作者将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复杂情感的关系,以真切而细腻的笔触来叙写。主要以“教学”“学生”为中心,真实地书写了他自己的教学工作、课堂内外、与学生的谈文论艺、毕业的离愁等主题的散文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心系教学、心系学生时所体会到的甘苦,充满真情实感。
《行走在心灵的深处》,从创作伊始到写就落笔,历时五年多的时间。写写停停,思考的时间多过写作的时间。每遇好友,便被问及何时付梓出版,以至于有了被谈笑的说辞:“别到处乱跑了,快在家写书吧……”我很惭愧,常常暗自责备一番,觉得辜负了众人的期待,于是痛下决心,潜心“修行”。 《行走在心灵的深处》,是我内心的一个缩影。夜幕低垂,万籁俱寂,告别了白天的喧嚣与忙碌,在灯下信笔由缰地记录生活的琐细。无论是蔚蓝快乐的曰子,还是灰暗低落的时候,我都喜欢把写好的文稿拿出来看看,抑或添上几笔新的感悟。《行走在心灵的深处》,更像是我自己的心路历程,涵盖了这些年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爱。在每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背后,都充满了我对家人和朋友、工作与生活的由衷感激。 心语,源于内心的感慨、感激和感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 典藏版(精装)》收录了《天竺心影》和《燕南集》两个集子。其中,《天竺心影》主要回忆了季羡林先生在印度的美好回忆: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最后离别印度。《燕南集》主要收录了《朗润集》出版后至1985年写的散文,其中对敦煌、黄山、北戴河、大招提寺等详尽地进行了描写,另外还有一些对过去师友的回忆等。
形形色色的人,林林总总的选择,汇聚成了一座城市的面容与精神。 金宇澄、曹景行、秦怡……他们向你讲述上海的人文、品质与传奇; 宝庆路上最后的老克勒,离开虹镇老街的动迁居民,融入城市的外来务工者……素人侧影,折射变革年代城市的静水深流。 上海人,是你熟悉的陌生人。任何对上海心存幻想和好感,或者任何对上海存有偏见误会的人,应该走入上海的街头,看一看这些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老土地还是外来者,之所以让上海与众不同的,不是高楼大厦灯火灿烂的地标建筑,而恰恰是身处其中的人。关于人的故事、人的无奈、人的奋勇、人的善良,使得这座城市变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