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如果我们没有把教师置于重要位置,任何有关教育改革与教育品质的探讨都会流于空谈。如何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呢?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便是教师在职发展的一条强有力的途径。
面对相同的教育教学任务,有的教师觉得任务太多而难以完成,感到心力交瘁,陷入职业倦怠的泥潭;而有的教师却能轻松、愉悦、高效地完成工作,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感。 同样是教师,差距咋就这么大咧?! 名师王晓春指出,这主要是由教师工作中的无用功造成的。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弄清无用功产生的原因,剔除工作中的一些无用功,做高效能的教师,王晓春老师在互联网上组织了关于“教师怎样少做无用功”的讨论,历时三个多月,数百位一线教师积极参加。 本书即王晓春老师对讨论结果的整理。所有讨论的问题皆源于教育实践,除了体制性的问题之外,对于其他问题,老师们集思广益,都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该书有助于一线教师重新认识很多工作的意义,减轻工作压力,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充分享受职业幸福,是教师们案头的一
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学知识的创造者,他们之所以害怕研究,不是因为没有研究能力,而是因为几乎从未得到过有用的研究训练。本书从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视角,结合作者的研究实践和外研究案例,揭示了教师行动研究的特征,描述了行动研究的资料收集技术,分析了行动研究过程的操作要领,希望能为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情景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一种可以参照的策略路径和操作框架。
对于攻读人文学和社会学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博士生而言,能否获取博士学位、三成或五成以上要取决于你的论文撰写的好坏;从如何构思、起草、到撰写、修改、以及润色;再修改,直至完稿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你的研究思路、刻苦努力以及导师的指导水平、这些方面对论文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但更重要的却是对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写作水平与思考能力两者相辅相成。 本书就撰写博士论文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构思阶段直至成功地完成并发表论文——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方法。 本书的作者帕特里克·邓利维教授是一位资深的博士生导师及学术作者他强调学术为先原则的重要性。如果掌握了这些原则对于每一位作者都必须要做的各种决定和必须面临的进退维谷的状况便都可以轻松应对了。同时、他还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技巧、你可以
彭莉佳所著的《发声常识与嗓音保健》一书对发声与表达从技巧上升到艺术的问题,作了理论上实用上的探讨。在实践中,练声者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但并不须机械地规矩地循阶而上。可以零敲碎打交错起来练,也可以循阶式与循环式相结合;可以缺什么练什么,也可以对什么感兴趣就专门练什么;可先练、多练易掌握的内容,以易带难;也可先练、多练自觉效果的内容,以优带劣;还可突破一点,带动全面。总之,只要坚持练,且练的方法得当,必有收效。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由张康桥所著,以散文化的笔调,阐述了孔子、苏格拉底、“希腊三贤”、卢梭、杜威、蒙台梭利、蔡元培、尼尔等中外十几位最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洞穿当下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并启示我们思索如何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好的教育。
教育不是赢在起跑线的百米赛,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争冠军,而是为了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芬兰是全球“成长竞争力”的第一名;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的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为整体表现世界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好评;教育已经超越 NOKIA,成为芬兰最炙手可热的品牌;《经济学人》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囊括芬兰教育成功的精髓,以作者亲身的贴近观察与走访,去叙述、探讨芬兰教育的完整样貌,给芬兰这个风靡全世界的新品牌“教育”以更细微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