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是特殊的一群。他们身处夹缝中,如何寻找发挥自我所长和管理辐射效应大化的平衡点?如何为学生、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本书以郑杰先生一贯的犀利目光为中层指出了方向。可以说,本书是当前直接为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量身定做的成长图书,值得细细研读。
本书收录了五十八篇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的教师们撰写的教育随笔和教育案例。该校的尊重教育倡导尊重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好的自己。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选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主动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们在工作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随笔、案例和教育故事,这些文章中蕴含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闪烁着尊重教育的光芒,并且每篇文章后均有校长点评,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程凤春主编的《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第2版)》精选了50个典型案例,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个案例既有思考题及问题解答,也有案例分析,但其意图并不是要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希望引发思考,给学校管理者以启迪与帮助。 学校发展:生源差、学风差,新任校长怎么办/用大数据“导航”学生成长; 用权与用干部:以走班制为核心的全面改革/人治好还是法治好; 人事管理:名师工作室能培养名师吗/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德育管理:“校园欺凌”何时休/这样改革班级管理行不行; 教学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如何存在/班“走了”,怎么管理。
本书是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汪正贵力作。 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学理论发展迅速,但学校管理学似乎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校长如何实现价值?激励教师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应对学校变革的压力?如何理解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如何领导你的上级?如何做到要事?如何讲好学校管理故事?……学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自30 岁起便担任校长,有着20多年的管理经验。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本书了学校管理的常规研究范式,尝试从领导力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作者从中小学管理实践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围绕大量学校管理案例和实践做法,在理论的关照下,进行深度探讨。作者不仅从全方位领导力的角度讨论如何领导上级、横向领导、领导下级等问题,还讨论了学校管理者的自我领导力问题,关注了管理者的
好校长是如何修炼出来的?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要经常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教育根本问题;要积极营造学校教育良好的内外部生态环境;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面对和处理学校管理中的问题;要善于以价值引领和制度设计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切,都在指向专业化校长,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朱继文、苏婧编著的《绽放幕后精彩--园长指导后勤工作能力的提升》共六章,从后勤管理的理念、规划制定、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评价与监测等方面展开,讲述了园长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如何做到:在尊重每一位员工个性特质的基础上使其享受本岗工作所带来的“三乐”,同时在一份纷繁琐碎的工作中尽享服务者、教育者、研究者的三重身份,从而实现园所管理“精细准”和个人发展“乐学、乐享、乐研”相得益彰。
学校德育要形成较为科学、系统、规范和相对稳定的教育体系,德育目标不宜“过高”“过大”,内容要遵循学生实际、不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要充分保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本书案例选自于16所学校,既有高中(完中),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有职业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书中每个案例包括“学校简介”、“理性思考”、“德育工作”、“特色德育”和“专家点评”等部分。其中“理性思考”部分侧重于回答学校德育“依据什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德育工作”从“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与评价”六个方面回答学校德育“怎么做”的问题。“特色德育”回答的是每一所学校各自德育的特色是“怎么做”的问题。希望本书能给予教育同仁们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方面一定的借鉴,更希望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
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描述了民国*的沿革与组织架构,论述了民国*对大学的主要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当时部校关系的实际状况及其政治、学术、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客观地评价了民国*的作用和局限,总结了民国时期部校关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翔实而生动的历史案例。
《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以校长身份推出的全新力作。他以长达九年的校长任职经验为基础,以“为平民而教育”的理念为导向,探讨具体的校长管理经验和技巧,同时更多展示其对教师的培养,以让每一位教师获得足够的成长,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目标。 在本书中,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视野,既有宏观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把握和对教育改革方向的精深见解,又在微观上深入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个案,将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忠实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反思教师成长中的得失。她的出版,为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管理者开拓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开出良方,也为一线教师实现自我,让自我幸福成长提供参照。
本书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材,也可供中小学教师培训使用。它从教师、学生、学校等角度对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阐释。 与一般的教育法教材不同,《学校法制(理论与案例)》没有只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阐释教育法律法规,而从学校的三个不同的主体出发,对相关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剖析。这样编写很适合非法律专业人士如师范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等来了解、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养。并且,本书对法律的阐释并不局限于用判例进行例证,还列举了学校教育中大量的涉法案例,并进行了剖析,非常贴近学校教育的实际。
由苏晖主编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实用手册》分为四章。在 章幼儿园安全管理实务中,重点介绍了班级内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为幼儿园安全实践活动,主要介绍了如何面向幼儿开展的自我保护教育,各年龄班(大、中、小班)典型安全教育活动案例,如认识生活中安全标志,交通安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消防安全、身体器官的安全保护等;第三章为发生意外事故时要采取的方法以及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第四章为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常规管理、后勤安全、幼儿园整体环境中的安全等。
好校长是如何修炼出来的?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要经常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教育根本问题;要积极营造学校教育良好的内外部生态环境;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面对和处理学校管理中的问题;要善于以价值引领和制度设计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切,都在指向专业化校长,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当前,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似乎仍然是“犹抱琵琶”,尚存不少各执己见、模棱两可的观点,在文化实践上也难免各行其道,有的甚至事与愿违。作者于2001年开启了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与策划之旅。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基本形式,环环相扣地向读者介绍了办学理念的概念、内涵、原理、策划思路及具体策划方法等,并辅以策划的大量原创案例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些学理的理解。
当前,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似乎仍然是“犹抱琵琶”,尚存不少各执己见、模棱两可的观点,在文化实践上也难免各行其道,有的甚至事与愿违。作者于2001年开启了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与策划之旅。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基本形式,环环相扣地向读者介绍了办学理念的概念、内涵、原理、策划思路及具体策划方法等,并辅以策划的大量原创案例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些学理的理解。
本书是 教育生活史研究丛书 系列的一本,旨在挖掘明清时期国子监、府州县学、书院、私塾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社会活动、服务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课外活动、文体活动、教育实习、社会服务、师生关系等,探索这些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真正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师生和基层。力求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来展示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教育历史场景,从而实现对明清教育活动的 原生态 研究。通过研究明清学校师生日常生活,来考察教师日常生活状况,深入探究古代教师的教学生活、经济待遇及职业态度等,进而了解明清教师在教育与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当今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中的访谈录质量相当高,话题大都是近一两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教学教材、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校长们没有回避难题,他们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践到理论,从微观到宏观,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透视,作了大量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他们提出的许多改革的思路和意见,介绍的许多改革的历程和经验,以及他们对下个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动向的看法,他们为此所作的准备和所采取的对策,相信对全国各地的高校校长们都会有所启迪。有的读者说,这不仅是大学校长访谈,也是大学校长的论坛,不是会议上的,而是报纸上的、书本中的论坛。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反之,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学校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会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芬兰教育的公平性与高质量闻名世界。本书是芬兰校长兼教育家Ari Pokka 25年从教及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图书在学校管理、教育政策及师资培育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作为在芬兰在海外开设的 所学校的校长,作者在 视野、PISA评价的角色、学校安全与学生福祉等议题上,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