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用彩色丝线在丝织物上绣成图案的刺绣工艺.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的商代就已出现。最早的刺绣工艺主要用于服饰,大约在公元10世纪的宋代,刺绣工艺逐渐向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品方向发展,到明、清(1368—1911年)刺绣艺术成就显著,刺绣工艺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名绣争奇斗艳。苏州地处太湖之滨,盛产蚕桑.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从五代(907—960年)朝江南转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亦就是五代时期开始流传的。江南文化经济的繁荣促使苏绣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苏绣艺术独领风骚,影响深远。 今天的苏绣艺术又开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新天地。苏绣艺人对传统技艺进行挖掘,加以总结.提高,发展,使苏绣艺术既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又有新时期的时代风貌.苏绣艺术已成为中国工艺
本社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的、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过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 我们意识到,这些英译精晶,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为此,我们对这些英译精品做了认真的遴选,编排成汉英对照的形式,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这是一部有深度(理论性强)的、厚重的(涉及到多种语言的材料和数亿字的汉语语料库)研究专著。本书遵照“形式-意义”关联原则,将“话语情态”限定在“说话人在语句中留下的、由语法化的形式(也即封闭类成员或有限对立的形式)表达的自我印记(也即语句中表达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部分)”,分别对句类、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和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话语情态分系统进行了构建与描述。研究既体现了语言的普遍性,也显示了汉语的特点。
第八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由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与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于2018年7月在泉州成功举行。 来自 、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安徽大学、中南大学、暨南大学、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正式代表一百二十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共提交会议论文128篇,论文集就是在这些论文中甄选、结集而成的。 论文集所收论文,内容方面涉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虚词教学与习得偏误分析、汉语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普通话与方言中的虚词功能研究、构式研究、话语标记研究等论题,对于深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本书是以对外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全书共分八章,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对外汉语教材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梳理了对外汉语教材、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了编写原则、评估标准等教材规范问题,探讨了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因素、教学模式及现状,并对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外汉语教材进行研究和评述。本书吸收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 成果,体现出科学性、专题性、实用性有机结合的特点。本书还配有经典教材的封面插图, 所附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术刊物、论文集等刊登的关于汉语教材研究的文献目录,可供汉语教材的编写者和研究者参考。
本书是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谚语。在介绍熟语故事的同时,普及HSK词汇、语法考点,旨在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合二为一,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书写能力、表达能力以及HSK应试能力。本书共分六个单元,共计二十一课。在课文正文后设置课后习题,从 课到第二十一课,课后习题按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囊括HSK4级至HSK 的许多考点。此外,每篇课文后还会附上对比阅读材料,旨在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水平以及用汉语模式进行发散型思考的能力。
《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以常用词为方法,从源头抽丝剥茧,在时间的流动中捕捉万千知识:“风筝”原来是传递消息的工具,“赝品”的“赝”竟然跟家鹅有关,“首饰”原来指男人的帽子及其饰物……原来,古人也都是科普小能手——一个个词里仿佛包含着一段段“山海经”,一幅幅画中 是蕴藏着“海错图”一般的细节。书中收录100幅印色细腻、细节精美的古画,犹如一场纸上展览。
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指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架构与实施,尝试改变“按部归类”“逐字解读”的识字解字方式,提出“汉字朋友圈”“字谱识字”等学习概念,编排为十个篇章、六十四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认识‘主人公’”“走进‘朋友圈’”“点亮‘思维场’”“梳理‘关系图’”等四个学习板块,试图通过穿针引线、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解读,力求还原和梳理汉字衍生演进的脉络,架起追根溯源、关联识字的桥梁,实现从纯粹识字到字理识字,再到字谱识字的“三度进阶”,让汉字学习有源头可对接,有谱系可寻访,有理趣可品味。
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分别是汉语作为母语和二语的教学。同为汉语教学,两个领域的初学者往往聚焦其共性,忽视其区别,遑论槛外之人。本书从学科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资质、课堂语言、师生互动、教材编排、作业设置等多个角度对两者展开专题比较,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准确、细致地揭示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相互可借鉴之处。同为汉语教学,两个领域的初学者往往聚焦其共性,忽视其区别,遑论槛外之人。本书从学科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资质、课堂语言、师生互动、教材编排、作业设置等多个角度对两者展开专题比较,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准确、细致地揭示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相互可借鉴之处。
本书选编的教学案例,来自在非洲 中文教育一线的各个孔学院、孔课堂任教的教师。它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实例”,来自非洲一线课堂,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当前非洲各个 汉语教学课堂的面貌,展示了当时教师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为学习者提供了非洲实际教学情境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反思、决策的空间。这些案例 的特点也是真实,不仅仅是事件的真实,同时教师自发的对教学事件的分析亦未经雕琢, 是他们当时的想法。也许读者会看到这些案例中面临的教学问题并未 解决,但这无疑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客观。
日本学者在中国传统音韵学方面成就斐然,尤其是在域外汉字音的研究方面,善于发现与分析基本材料,考证细密、重视对勘。为了让 读者 直观地了解日本学者运用汉字译音与对音材料探讨汉语音韵学问题的重要著述,该书选取了服部四郎、河野六郎、藤堂明保、三根谷彻、西田龙雄、平山久雄、尾崎雄二郎、桥本万太郎、高田时雄、庄垣内正弘、远藤光晓、 科慎一等十二位日本学者的代表性论文(或专书中的某一章节)。除了平山先生的论文为汉语中古音的通论性研究,其他诸篇,内容广涉汉字的蒙古译音、安南译音、朝鲜译音、梵语译音、回鹘译音、日译吴音与汉音,以及泰汉对音、明清《华夷译语》的汉字译音等论题,对于中国音韵学、语言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汉语话题结构为对象,探讨了句法与话题类信息结构在形态句法与话语语用两者互动中各自的语言分工,为语言理论的架构、微观语言研究及一般认知理解带来新的启示。汉语是一种话题显著和话题概念结构化的语言,对汉语话题的考察不仅可以验证相关理论的解释力,还能为语言类型学提供新的证据。另外,话题生成机制的研究成果还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可以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 规句法现象问题。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Our book is such a tool, presenting the major points of Chinese history along a complete timeline, with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concurrent histories of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overing a time span from 1,700,000 years ago up to AD 1911, the book includes influential historical events and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arrang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with pictures, illustrations, maps and charts. Distinguishing this book from other general introductory books on Chinese history, its contents have been arranged along a timeline, with the function of quick access highlighted by its innovative layout and a detailed index.
This selection of Lu xun's works includes stories,prose poems,reminiscences,polemical writing and essays dealing with many aspects of life and letters.It comprises four volumes,the last three of which contain selected ess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