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游访记/中华现代佛学名著》所记涵括了高鹤年先生58年的行脚生涯,其行程以省份来说,历经浙、闽、皖、冀、鲁、豫、鄂、湘、粤、晋、陕、甘、川等,东至东北,南至云南,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从所游历的名山来看,“凡四大名山,五岳终南,天台雁荡,罗浮鸡足,武当云居,庐岳黄山,或一至者,或二三至者。”不仅佛教的名刹古寺,几乎无有不至,而且“凡所经过之土地人情,与夫古迹胜境,及道场寺宇,并高僧名士所有事迹根据,语言问答,各皆备载”。
本书为《旅游研究进展》第12辑,主要收录了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和旅游空间重构的问题,重点研究旅游发展如何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和家的形式和生活方式?旅游发展如何影响少数民族社区身份认同和旅游发展态度?旅游发展如何促进少数民族业缘组织的形成和互助模式的生成? 本辑还研究了交通空间重构与旅行者流动性的关系,土地管理制度变迁对旅游园区用地的影响,以及旅游发展对乡村社会空间的重构。
本书从酒店发展的历史入手,从酒店业主和经营管理方等不同的视角,向读者 、立体化地展示酒店管理的全景图。除了传统教材中的酒店概述以及酒店的日常运营与管理之外,本书还介绍了酒店投资、酒店设计、管理合同谈判、开业管理以及酒店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依据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定位,专设一章介绍酒店总经理的日常工作、素质与能力要求。 第3版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在酒店管理方式、方法、理念的介绍以及案例的选用方面,力求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教材选用广州从化碧水湾温泉度假村等 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案例,展示酒店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弘扬中国文化。 第3版进一步优化了教材结构,包括:增加 7章“酒店数字化运营”;将“贴身管家”的相关内容独立成节,归入“酒店宾客关系管理”一
作为驻外记者,埃里克·韦纳多年来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撰写讲述人们不幸生活的报道。他注意到,生活在极不稳定的国家的不幸福的人的故事虽然动人心弦、激发悲悯,却也令人陷入失望。于是,他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他探访了十个国家,依次是:荷兰,瑞士,不丹,卡塔尔,冰岛,摩尔多瓦,泰国,英国,印度,美国。在旅程的最后,对于幸福,他有了与出发时全然不同的认识。
本书记录了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重寻美国之旅。倾听真实的美国的声音,细嗅草木的芳香,感受斑斓的色彩和光——这些是五十八岁的约翰·斯坦贝克出发时的目标,即重新发现这个他书写了许多年但已经不了解的国家。带着贵宾犬查理,开着定制的露营车,斯坦贝克从纽约出发,开始了环游美国的旅行。东北部的缅因州,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南方的得克萨斯州……行程一万多公里、跨越三十四个州的旅行见证了变化中的美国。
《旅游研究进展(第13辑)》收录近年完成的6篇博士论文辑要,其中既有对旅游影响的细化研究,也囊括了近年来旅游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而且,本辑中的论文全部围绕旅游研究的学术问题,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典型案例,通过收集严密、细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验证理论事实,表明新一代青年旅游研究者在方法与技术的进一步规范与严谨,对数据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更严苛的要求。
《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理论框架和北京实践》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对体育旅游基础理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体育旅游发展战略思路、体育旅游发展政策建议、国外体育旅游城市案例等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下篇研究了北京建设世界体育旅游名城的发展实践,包括北京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环境、我国居民体育旅游行为特征、北京冬季体育旅游市场特征,最后提出了促进北京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任务。 上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研究了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包括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历史,以及从旅游者体验、旅游产业经济、旅游目的地发展等视角研究了体育旅游的相关理论;第二章研究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从市场需求视角研究了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的国内体育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和旅游流动特征,从产业供给视角研究了体
《旅游研究进展(第13辑)》收录近年完成的6篇博士论文辑要,其中既有对旅游影响的细化研究,也囊括了近年来旅游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而且,本辑中的论文全部围绕旅游研究的学术问题,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典型案例,通过收集严密、细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验证理论事实,表明新一代青年旅游研究者在方法与技术的进一步规范与严谨,对数据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更严苛的要求。
崔伟奇主编的《山水北京》主要介绍由自然及人工山水构成的北京的山水气象和山水景观。全书共分5篇,分别是北京城的山水气象、北京的古都胜迹――“三山五园”、北京园林的山水布局、北京的长城、京杭大运河与北京。五个篇章的内容围绕“山水北京”的核心展开,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从不同方面展现和揭示了北京的自然人文特征。本书揭示了北京的自然人文特征,细腻诠释了北京古都山水人文的构成关系。中华民族用智慧认识、利用、改造、模仿山水,建造山水园林,以求天人合一、亲和自然;融城市于山水之中,创造了悠久、丰富的城市山水文化历史。
《巍巍湖南》以“人文仰望”的姿态,全面梳理湖南群山,是地理写作上的创新之举。将湖南大地划分为湘东、湘北、湘西、湘中、湘南五大板块,力图梳理湖南大地上一切与山相关的档案,描绘自然风貌,溯源人文历史,呈现审美精神。我们想为沉默千年万年的山,做一次集体的诉说;也想缘着山势而上,寻觅前人的足迹,发掘湖南的精神之源。
西北五省作为国内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由于地脉和文脉的相似性和传承性,客观上具有旅游合作的基础,完全可以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释放旅游业发展潜能,进而提升整个西北五省旅游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然而目前,历经了30多年推广的西北五省旅游品牌依然没有建立,沿线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整个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内耗”较大,未能从更高层次上形成战略互补与合力优势,成为旅游资源“大区”,旅游开发“小区”,品牌竞争“弱区”。因此,在“合而不同”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与千年古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相契合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是目前西北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鉴于此,本书以国内丝绸之路沿线的核心地带西北五省为研究对象,从品牌基因的视角深入探究西北五省旅游品牌的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并沿着“品牌共建-品
《蒙古旅行》是在鸟居龙藏先生的向导下,所记范围从东、西戈壁沙漠间的兴安岭到西拉木伦河流域,向北有外蒙古的喀尔喀,南到内蒙古的赤峰地区。根据鸟居龙藏本人的自序,调查的结果有测量途中人口的体质人类学数据,语言的记载,俚歌、童谣等的搜集以及遗迹、遗物的考古学调查。其中,考古学调查包括西拉沐沦河、英金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石镞、石斧等遗物,鲜卑、乌丸以及辽国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遗迹。这是一次较为久远的旅行,岁月洗练了当时的辛苦,我们去看一段尘封的记录。
本书以典型生态脆弱区——温带草原和热带雨林为切入点,应用土壤学、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室内理化分析、经典统计学分析和地质统计学分析等综合定量的评价手段,探讨不同陆域生态系统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跳出了仅就旅游谈旅游的视角,尝试为温带草原退化、热带雨林水土流失、外来植物入侵等生态问题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本书可供国家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等领域的管理和研究者参考。
本书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综合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特征分析-过程分析-机制探讨-模式提炼"的研究主线,着重探讨了入境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的多时空尺度特征及其演化模式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基础研究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对象,界定了旅游网络、多时空尺度等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与展望,给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实证部分,包括第三至第六章,为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将挖掘的入境游客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运算,并给出网络构建的思路与方法,为研究的有序开展提供素材。同时,重点分析了入境游客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时序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邮轮旅游在中国刚兴起不足10年的时间,但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新兴增长领域。上海市仅用了6年时间就从零基础增长成为全球第4大邮轮母港,且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各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基本都提出了邮轮旅游发展战略。但是,我国的邮轮旅游学术研究滞后于产业实践,也滞后于政府行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邮轮旅游船上管理、邮轮旅游营销等微观管理层面,缺乏将邮轮旅游与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也缺乏邮轮经济贡献度的评价体系。 《世界旅游城市邮轮产业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研究了邮轮旅游带动区域旅游一体化、邮轮旅游和城市经济融合发展、邮轮经济贡献度评价等内容,以中国大邮轮母港城市上海为具体案例,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中,农业和农村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乡村旅游成了促进乡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本书重新界定了游客导向的乡村旅游概念,并基于可持续发展、旅游认知研究、地方感理论和乡村地理中的乡村性话语等多学科理论基础,重构乡村旅游中游客导向的乡村性内涵框架。基于上述内涵框架,作者设计了39项观测指标,构建了游客导向的中国乡村性测量量表,探讨乡村性的操作化方法。此外,基于大量一手数据,本书提出并验证了乡村旅游情境下,由乡村游憩机会、田园牧歌、晦涩乡村、游憩设施、乡村传统生活和游憩环境六大因素构成的游客导向的乡村性模型(Tourist-orientedRuralityModel,TOR),即TOR模型。本书力求借此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乃至农村借助旅游业脱贫致富提供借鉴。
目的地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旅游学科的关键知识板块。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的个性化、全域化特征日益增强。本教材将从战略、规划、品牌、运营、产业、模式、文化等多个创新维度进行素材的选取,并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融入专业理论知识,旨在传授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本书邀请到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贵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为优秀学者参与编写。此外本书将结合新形态教材,以纸质为核心,以数字化资源为辅助,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提高本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理论框架和北京实践》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对体育旅游基础理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体育旅游发展战略思路、体育旅游发展政策建议、国外体育旅游城市案例等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下篇研究了北京建设世界体育旅游名城的发展实践,包括北京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环境、我国居民体育旅游行为特征、北京冬季体育旅游市场特征,最后提出了促进北京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任务。 上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研究了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包括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历史,以及从旅游者体验、旅游产业经济、旅游目的地发展等视角研究了体育旅游的相关理论;第二章研究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从市场需求视角研究了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的国内体育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和旅游流动特征,从产业供给视角研究了体
本书以典型生态脆弱区——温带草原和热带雨林为切入点,应用土壤学、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室内理化分析、经典统计学分析和地质统计学分析等综合定量的评价手段,探讨不同陆域生态系统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跳出了仅就旅游谈旅游的视角,尝试为温带草原退化、热带雨林水土流失、外来植物入侵等生态问题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本书可供国家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等领域的管理和研究者参考。
目的地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旅游学科的关键知识板块。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的个性化、全域化特征日益增强。本教材将从战略、规划、品牌、运营、产业、模式、文化等多个创新维度进行素材的选取,并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融入专业理论知识,旨在传授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本书邀请到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贵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为优秀学者参与编写。此外本书将结合新形态教材,以纸质为核心,以数字化资源为辅助,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提高本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由董亚娟著
雍怡主编的《湖岛漫步(太湖三山岛自然导览)》既不是教科书,也不是词典,却期望用专业的视角和敬业的心态,借助散文般谈心的笔触,娓娓带您走进三山岛这座充满生机、又带点神秘的灵秀湖岛。 愿这本手册能够唤起大家内心对自然的热忱,愿您在欣赏三山岛美景的同时,关注这里的一草一木,关注它们的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