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结项鉴定是优秀。自十九大以来,文旅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县域层面承担着产品供给、改善环境等具体任务,是贯彻中央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直接决定着中央大政方针的落地成效。本项研究着眼于县域,对机构改革以来县域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运行质量做出系统性分析,梳理地方改革实践,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的行政逻辑,发现融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机构合并推动产业层面上的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从县域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总结发展成就,提炼县级层面文旅融合体制机制的“中国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检视机构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初心使命,为文旅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依据。本书分为四部分——研究报告、专题报告(十二例)、
本书由中山大学保继刚主编,是旅游学研究系列选题的第十一辑。本辑包含了2016至2017年完成的6篇博士论文辑要,前两篇分别以阳朔和三亚两个中国重要旅游地为案例,探讨旅游地政府治理与资本运行问题。中间两篇做的是旅游人类学和旅游地商业化研究,分别选择西双版纳的传统村落以及丽江的白沙村和大理的双廊村这些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为案例。最后两篇讨论的是旅游购物的供需问题,分别研究中国大陆游客赴欧旅游购物行为和旅游商品变迁与地方性关系问题。
《新时代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提升机理研究》将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相结合,纳入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研究,构建了一个“社会资本-知识转移-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概念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为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的形成机理提供另外一个视角的解释。本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四个乡村旅游聚集地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量化数据。围绕研究目的,《新时代乡村社区居民旅游支持态度提升机理研究》基于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具体研究。
一座熟悉的陌生城市,一幅真实的人文地图 一本书就是一座闪光的路标。它是时间上的路标,从东汉华信筑塘,隋炀帝开凿运河,到吴越钱和宋王朝对杭城的营建;它也是空间上的路标,从四百八十寺,九厢八十坊,到石库门里弄和湖畔公馆别墅群;通过这座路标,我们走进了杭城的街巷,寻访这些失落的记忆碎片,同时惊喜地发现:在失去时间感的现代的都市下,还深藏着浓厚的历史。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结项鉴定是优秀。自十九大以来,文旅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县域层面承担着产品供给、改善环境等具体任务,是贯彻中央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直接决定着中央大政方针的落地成效。本项研究着眼于县域,对机构改革以来县域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运行质量做出系统性分析,梳理地方改革实践,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的行政逻辑,发现融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机构合并推动产业层面上的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从县域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总结发展成就,提炼县级层面文旅融合体制机制的“中国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检视机构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初心使命,为文旅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决策依据。本书分为四部分——研究报告、专题报告(十二例)、
英国旅行作家吉姆雷特从科伦坡出发,穿越不同的时空,展示了关于这片土地的迷思。每个城市都有昔日殖民地的幽灵,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文化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遗产,而古都阿努拉德普勒和康提展示着古老文明往日的辉煌。“夜叉女王的后裔”维达人力图在现代社会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圣地卡塔拉伽马把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聚在一起,仿佛他们不曾有过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当他循着大象的道路,与朝圣者并肩前行时,他正在触及这个国家的灵魂——斯里兰卡正在努力从创伤中解脱出来,并展现它的活力与风采。
本研究报告以成渝经济区为实证研究区域,围绕休闲客流空间扩散展开研究,集中讨论休闲客流空间扩散规律特征、动力机制、供求契合度以及区域综合效应,是"环城游憩带"研究与"旅游流空间扩散"等相关研究的深化和延伸等内容
中东铁路是沙俄于1898—1903年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的铁路,被视为典型的遗产廊道,沿线拥有丰富的俄式和日式建筑遗产。然而,由于城市用地更新和历史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众多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本书从全域旅游视角系统认知和解构中东铁路遗产廊道,构建旅游空间格局,以解决发展不均衡、遗产保护不善等问题。本书提出了整体遗产廊道层次、遗产廊道区段层次和城镇层次的研究方法,创新性描述了全域旅游视角下遗产廊道旅游空间格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竞合发展格局,以期为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思路。 本书主要面向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研究方向的相关学者,并可供全域旅游方向的相关学者参考。同时,期望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促进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的综合保护。本书还面向大众,用以科普与传播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相关知识。
本书从日常生活视角入手,以村寨文化展演的“旅游化”生存环境为切入点,基于“旅游开发利用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展田野调查,从旅游展演的实践逻辑和影响效应两个层面对旅游展演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包括身体、关系、效能、认同四个不同维度的“具体而微”“互动深描”式透视分析,探索如何从身体实践、主客关系、集体效能、社会认同等多维角度去全面系统地了解、认知和探讨旅游展演实践逻辑及其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影响轨迹,以此总结现实世界中旅游展演的成功经验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源和影响机理,为村寨旅游展演的优化发展及其与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结合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性策略建议。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情境认同”“舞台亲密性”“旅游展演的公共性话语”等新的观点与结论,进一步对当前民族地
本书旨在探讨气候变量对旅游需求的影响以及引入气候变量是否可以提高旅游需求预测精度。文章系统评述了包括组合预测方法、计量经济模型、单变量时间序列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各种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及模型,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忽视气候变量在旅游需求分析及预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新的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即引入旅游气候指数(Tourism Climatic Index)的组合预测策略。实证研究发现,旅游气候指数对旅游需求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新的预测策略能够提高预测稳定性及精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的问题。本书以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部分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问题为导向,通过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严重性及主客观原因,构建了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评价模型,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主要思路,探讨了防止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对策措施,旨在遏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现象。 本书适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决策者、管理者、规划者及实施者,旅游管理专业和环境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广大的生态旅游爱好者阅读,希望“将一切开发控制在限度里”能够成为大家的共识。
本书遵循认识论原理,首先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模式、经验归纳总结,并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对我国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与利益冲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演化博弈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动态博弈过程;再次,依照利益相关者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最后将理论研究得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用于实证检验。利益协调机制能够指导我国乡村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本书基于影响分析的框架,以典型风景名胜城市阳朔为例,通过1993、1999、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探讨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作为支柱型经济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形态、功能、政策、效率的影响,探寻旅游影响下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一般特征与规律,并对比工业化与旅游化发展导向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从而为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管理、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遵循认识论原理,首先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模式、经验归纳总结,并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对我国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与利益冲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演化博弈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动态博弈过程;再次,依照利益相关者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最后将理论研究得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用于实证检验。利益协调机制能够指导我国乡村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重走坦赞铁路》为张勇导言作品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文旅行业正在经历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和质量效益的显著特征,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本书适合文化产业相关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如何持续深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征程途中需要持续思考的重要议题。本书以福建省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首先,对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和条件、现状进行SWOT分析。其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通过发放问卷,对福建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和分析,找出福建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评价福建省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效,并通过分析福建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典型案例来例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作用。最后,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低密度旅游业态创新与景区高质量发展协同模式研究》创新性地将视角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将低密度旅游业态创新、实施、营销与旅游景区的高质量发展、服务质量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协同进行构成维度的划分,在维度划分的基础上使各自内部因素的配合具有合理性。低密度旅游具有小众性,相较于大众传统旅游更具安全性,更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创新低密度旅游业态作为经济复苏的关键所在,相较于传统旅游模型更具特色。首先,以往传统大众的旅游产业体验有着结构性的难题与发展思路上的困境,低密度旅游业态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联合建设在符合管理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其次,传统旅游景区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设备老旧等问题,完善“低密度+高质量”景区的内部各环节要素,更新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资源管理模
本书从日常生活视角入手,以村寨文化展演的“旅游化”生存环境为切入点,基于“旅游开发利用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展田野调查,从旅游展演的实践逻辑和影响效应两个层面对旅游展演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包括身体、关系、效能、认同四个不同维度的“具体而微”“互动深描”式透视分析,探索如何从身体实践、主客关系、集体效能、社会认同等多维角度去全面系统地了解、认知和探讨旅游展演实践逻辑及其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影响轨迹,以此总结现实世界中旅游展演的成功经验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源和影响机理,为村寨旅游展演的优化发展及其与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结合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性策略建议。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情境认同”“舞台亲密性”“旅游展演的公共性话语”等新的观点与结论,进一步对当前民族地
《重走坦赞铁路》为张勇导言作品
本书在较为全面分析和梳理已有相关西藏寺院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在充分认识和分析西藏寺院旅游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发现西藏寺院旅游发展中利益分配中的主要问题;在宗教文化旅游、收入分配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西藏社会经济特点,提出构建西藏寺院旅游的合理的分配机制的设想,从而实现西藏寺院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寺院旅游在增加寺院收入、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希望能为西藏其他宗教旅游和汉地寺院旅游提供借鉴。
本书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福柯微观权力中的空间生产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个案研究,采取理论演绎、文献计量、内容分析、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扎根理论等为研究方法,通过Citespace、ROST CM、NetDraw、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探讨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机制。
揭示公众保护海洋(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偏好,能为海洋(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存在性提供实验证据,也能为将非使用价值纳入海洋(群岛)旅游资源保护或恢复工程成本-收益分析中的必要性提供理论支撑。本书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基于黄渤海区-山东庙岛群岛、东海区-浙江舟山群岛和南海区-海南三亚及其附近岛屿的居民和游客问卷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我国公众对保护海滩、海洋地质遗迹、海洋文化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的偏好;以海洋(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估值比较研究为基础,对基于CVM的海洋(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嵌入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书旨在探讨气候变量对旅游需求的影响以及引入气候变量是否可以提高旅游需求预测精度。文章系统评述了包括组合预测方法、计量经济模型、单变量时间序列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各种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及模型,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忽视气候变量在旅游需求分析及预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新的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即引入旅游气候指数(Tourism Climatic Index)的组合预测策略。实证研究发现,旅游气候指数对旅游需求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新的预测策略能够提高预测稳定性及精度。
《主客共享视域下古镇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由王海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