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语辞辞典》收录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在现存的众多吟诵流派之中,以近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所创的唐调流传最广。唐调是唐先生对历代文气理论进行大总结之后,在桐城派古文理论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一种读文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唐调诗文吟诵二十讲》建立在全面采录唐先生原音吟诵的基础上,利用文学、语言学、音乐学等多学科领域行之有效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通过将每一首诗文进行辞解、义疏,并配上译文与诵谱,从而对唐调吟诵的特点、规则、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着重研究其腔调和读法,以期为唐调的传承提供便利。
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九人,但是思忠英年早逝。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在20世纪的20年代-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任公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当时思顺与丈夫周希哲住在加拿大,思庄随姐在加,因此任公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子女传阅。信中表达了任公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问的亲情。这里我们选了部分有关个人修养及学业方面的内容,供青年朋友们自勉。
本书是一本社会与文化批判类的杂文、随笔集,作者用文化批判的理念批判着文化,用人仁善的胸怀拷问凋敝的美好,以敏锐的触觉感知人性中的暗角,以真诚的声音为人性的善根喊魂。书中,作者试图传递这样的信息:人性并不会是一潭死水,我们的道德也不会沦丧,人性中的道德律就像“牛顿定律”存在于物质的运动中一样,道德律也存在于我们潜意识的人性之中。在这个意思上,只要具备着人类思想精华的人,都该去做那只早叫的公鸡,为人类啼鸣人性的曙光。对于杂文家来说,建立独到深刻的价值评判尺度,比拥有恰当的审美阳光更重要。
一般文学鉴赏,多赏作品之“美”。本书独辟蹊径,从“指瑕”这个独特的角度出发,用艺术规律的尺度去衡量古典诗词作品,是一本讨论“诗病”的经典之作。全书从感情、意象、语言、结构、诗趣、音韵等6个方面展开,每个方面若干篇,每篇谈一种“诗病”,共96篇文章。作者采取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择例精当,断语合度,引导读者在对古人“诗病”的了解中,掌握诗歌创作的手法与技巧,从而提升创作水平与审美鉴赏能力。
该书选收了宋诗百余首。书中对各首诗作品均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注译。
本书收录唐宋诗词作品498首, 每首作品附一篇赏析文章, 鉴赏内容大致包括作品背景、内容讲析、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
在精神层面上,真正能解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这本由作者回忆旧事而成的作品,其不仅是作者对往事的记载,也是对自己精神的一次清洗,或者说是对作者自身的一种救赎。对于这本具有纪实性质的散文集而言,虽然只是包括19篇散文的薄薄一本,然而,这却是花费作者时间最长的一本集子。从2012年起一共断断续续地写了六年。这本书基本上属于作者对往事的临摹或者记录,同时附加了以往的情感及岁月过滤后的感慨。这本书主要体现了作者在物质及精神靠前贫乏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自我救赎的现实及精神改造过程。本书是以作者辍学后四处流浪在私营煤矿、采石场等处打工为主线,以及包括作者的亲情、爱情、友情的一些往事,从而勾勒出一幅一位出身社会最底层,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知名大学法学教授的长长画面或者图景。
霍达著的《霍达文集(卷7报告文学卷仰恩之子)(精)》收入长篇报告文学《仰恩之子》。 古城泉州北郊的马甲乡,青山叠翠,碧水流霞。山水之间,掩映着参差错落的房舍,好似海市蜃楼。这不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而是一所集教学、生产和科研为一体的新型民办高等学府――仰恩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人均收入不足二百元。只因为一位华侨老者的到来,改变了马甲乡的命运…… 《仰恩之子》以翔实的史料、饱满的激情,记述了吴善仰、吴庆星父子两代人不惜巨资为家乡兴学的不朽业绩,揭示了他们为振兴中国文化而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
《元曲三百首》 王国维尝谓:“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 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本书精选元曲三百首,每篇由三部分组成:题解、曲作和注释。题解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多附古人评论,阐明其创作风格。在选篇上,尽可能地体现元曲题材风格丰富的特点和元曲创作的实际情况,使作家、曲作的入选更加合理。 《宋词三百首》 由上彊村民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共收宋代词人八十八家,词三百首。本书以上彊村民的选本为底本,除了介绍词牌外,还对每首词作的内容进行串讲,并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注释的其他部分,除了注释字音、字义、名物制度以外,还尽可能将词作中的语典、事典注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