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和爱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对评价他人的外貌和性吸引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兴趣?优秀的基因确实意味着互补的基因?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为什么可以持续到第三代?感情给我们的记忆涂上了哪些本来不存在的色彩? 这些问题并非新近才提出,但只有掌握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工具后,科学家才找到解答的门路。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看似熟悉的心灵背后全新的生物学 有关 正常 的生物学。
《怎样看到鹿》通过佛农山 北京 里诺 瓦尔登湖这样一条叙述主线,详细地描写了作者在近10年间的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 文中以作者在不同地方生活时每日的所见所闻为主,观察遍及身边的草木鸟兽以及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例如佛农山的本地农场、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不同时节所开的花、家中窗台上的红隼。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深究这些自然对象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由人与环境关系而引发的深层思考。中美两种环境之间的自然和文化体验的比照也是本书的重点。
这是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一本值得向中国学界,向科学爱好者,也向每一位已经或即将与学问沾边的人(包括文理科的大学生们)推荐的书。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达尔文,一个充满情趣、充满童心、充满艺术感觉的大科学家。通过娓娓的叙说和色泽浓郁的历史画卷,我们也看到了,学术和研究并不是枯燥的、无趣无味的事,而真正的成果总是伴随着生命的律动萌生的,它们是常青的,不是灰色的!
由李国秀著的《进化论之父达尔文/传记读库》中讲述的查理·罗伯特·达尔文,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家的身分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进行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和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物种起源》,震撼了当时的学术界,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做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已经形成的概念和理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沧海遗孤·文昌鱼》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文昌鱼,了解文昌鱼对环境的重要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我们开始着手编写这本科普读物。《文昌鱼》是《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的第四部,也是《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纪录片的同名科普读物。由于文昌鱼身体小而透明,生活方式独特,较之前四部《中国大鲵》、《扬子鳄》、《震旦鸦雀》和《岩羊》,《文昌鱼》的拍摄过程虽没有太多的冒险故事,但难度远远大于从前。
本书对基因技术进行了全面、综合的介绍和探讨。
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人类目前束手无策的各项疾病,通过基因组编辑,都能看到解决的希望! 基因组编辑让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DNA,改变生物。 自2013年开始,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它的操作非常简单,通过网上购买的药剂,具备一定知识的研究人员甚至大学本科生就可以自行操作。因此,这项技术在多个领域发生了爆炸式的进步。学术期刊《Science》将基因组编辑技术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将其视作俱佳体现科学界发展和成果的代表。 以前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故事,已成为近在眼前的现实。但是,这项技术也带来了法律、伦理方面的问题,亟待全社会思考。 让我们共同目击复杂的生命现象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对峙的瞬间。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生机和情趣。在法布尔的笔下,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栩栩如生地体现了出来,比如,蝉在地底下潜伏四年才会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就要面临死亡;蟋蟀善于建筑巢穴,管理家务,也是歌唱好手;蜘蛛在捕获食物、编制“罗网”方面独具才能;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种种奇妙无比的现象,不一而足,相信你在读了以后,会为这些小小生物的特殊本领而惊奇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