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因世纪到细胞世纪 探索医学和新人类的无限可能 我们的外表千差万别,生活经历各有不同,但构成我们生命的,是同样的基本单元 细胞。在我们的身体里,细胞协作、守护、防御、修复、再生;当细胞功能出现障碍,稳态遭到破坏,身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而我们对更好自我的追求,或许也有赖于对细胞之歌的理解。 讲述发现细胞和细胞作用的故事,也是在回顾人类自我探索的历程。其实,细胞进入我们的视野只有几个世纪,但如今,人类已经初具操控细胞的能力,尽管仍不完备,但已能让我们憧憬未来的医学,以及可能由此诞生的新型人类。 在普利策奖得主、细胞生物学家与医生悉达多 穆克吉笔下,探究细胞的历程与科学家、医生、患者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了一起。从发现细胞、了解细胞到利用细胞进行治疗,在伤痛与希望的交织中,经历了百转千回
细胞,而不是DNA,掌握着理解生命的过去和现在的关键。 是什么定义了我们?几十年来,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我们的基因,它们被称为 生命蓝图 。从詹姆斯 沃森和弗朗西斯 克里克于1953 年揭示DNA双螺旋结构起,我们就开始对基因顶礼膜拜。从眼睛的颜色到某种疾病的易感性,甚至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性格,很多人认为自身的一切都是由DNA决定的。 在这本书中,细胞生物学家阿方索 马丁内斯 阿里亚斯指出,我们一直看得不够远,没有注意到更大的场景。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基因,而是我们的细胞。 让我们来类比一下:有一栋房子,如果我们移走承重墙上的几块砖头,随后房子轰然倒塌,想必谁都不会认为砖头是这栋房子的建筑师。那么,如果从基因组里移除一个基因,然后看到生物体停止发育或出现功能障碍,我们就能认为基因就是生命的建筑师吗?
我从哪里来? 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细胞。事实上,不止人类,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生命都始于一个细胞。但是,一个能动、能呼吸、能消化、有感觉的完整的动物个体,究竟是如何从区区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造就复杂生命所需的全部信息怎么能被塞进一个简单的细胞中呢?这个细胞是怎么知道自己应该变成什么、应该怎么做,并最终变成数万亿个细胞的? 本书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通过探索细胞、基因和胚胎学的科学发展史,回答生命如何从最初的单细胞合子演变成复杂的生物体。作者从古希腊人普遍相信的先成论,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成说,以及细胞学说的出现,回顾了150余年来我们对发育过程的认知。除此之外,作者也探讨了器官衰竭的原因;为什么有的生物能够再生,有的却不能;以及胚胎与
每个人都有一次生命,以及一颗大脑,伴随我们度过整个一生。而人生中所有重要的目标,归根结底都要从改变大脑开始。我们虽然有自然的改变机制,但它的局限性令人失望。除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神经科学到底能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技术,让我们改变大脑? 好消息是,连接组学带来了希望。作为连接组学的主要倡导者,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家承现峻认为,连接组其实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共同塑造的。连接组理论相信,我们的连接组可以由我们的行为与思维来塑造。换言之,我们能够通过影响大脑的连接结构,来塑造我们的大脑。 在本书中,承现峻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连接组学、连接主义、基因对连接组的影响、如何找到连接组,以及如何利用关于连接组的一切发现去改造连接组。这些内容回答了,我们为何与众不同。同时,它们将
内啡肽是一组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神经调质类化学物质,是人们在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后,身体自发产生的 止痛剂 ,让人感到欣快满足和平静。内啡肽在情绪行为(包括焦虑、恐惧、紧张和愉快)的调节以及疼痛控制中有重要作用,与药物成瘾、跑步者兴奋、食欲控制、性反应以及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都密切相关。 然而内啡肽的发现传奇却要从1970年代苏格兰阿伯丁潮湿寒冷的猪肉屠宰场开始 1973年末,已经75岁从学校退休却仍然痴迷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汉斯 科斯特利茨(Hans Kosterlitz)和他的学生约翰 休斯(John Hughes)在一个资金不足、默默无闻、拥挤不堪的实验室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在研究猪的大脑时,两人发现了一种不会上瘾的麻醉性化学物质。如果他们能分离出人类体内的这种化学物质,也许他们就能找到帮助世界自我治愈的方法。 在《寻找大脑快
昆虫经历数次大灭绝仍能如此繁盛的秘诀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时候长出翅膀飞上天空的?科幻电影里的巨型昆虫有科学根据吗?原始昆虫是怎么表白的?夏天在你头顶聚会的飞虫到底在干什么?工蚁不繁衍后代是大公无私还是别有用心?有关昆虫的一切,本书都会告诉你。 本书作者兼 生物怪才 绘画圣手 于一体,综合了多个前沿科研成果,以翔实、确凿的生物史实,辅以近1000幅搞笑漫画,和读者一起重走昆虫4亿年进化之路,历数昆虫走过的艰难历程,以及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进化出的种种 奇葩 策略。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佳作,带你开启一场跨越46亿年的生命探秘之旅。从原始海洋中第一个分子的跃动,到恐龙王朝的兴衰更替,再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崛起,本书以科学为笔、时间为纸,在化石与基因的密码中重构生命的史诗。书中揭示的 进化迷宫 颠覆了传统认知 人类进化绝非单行道,而是交织着灭绝与重生的命运网。你会遇见人类祖先与其他远古物种的进化 备选方案 ,理解地质剧变如何推动智慧生命的诞生。本书将晦涩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进化剧场,带你见证生命如何在偶然中创造必然,用旷日持久的坚持写下宇宙中最动人的生存诗篇。
海图是海洋调查、测绘与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是从事海上活动的重要资料,广泛用于航海、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海上资源开发、海洋划界以及海洋军事等活动中。本书从科学普及的角度介绍海图制图、识图与用图的知识,构建集海图的历史发展、分类构成、数学知识、地理要素、制图技术、海图相关法律等多元知识于一体的海图知识图谱,使读者了解海图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海图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方向,提升关注海洋、重视海洋、向海图强的意识,为海洋强国战略、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本书既可供部队官兵、大学生和中学生阅读,又可供对海洋测绘、航海、海洋等领域的知识感兴趣的人员阅读。
到2050年,多重耐药细菌每3秒就会杀死一个人。一个小小的擦伤或一个常规手术都可能导致生物死亡。本书介绍了一种被遗忘了百年之久的治愈方法 噬菌体,它有望成为抗击全球超级病菌危机的一种潜在解决方案。流行病学专家的丈夫遭遇了致病细菌,命悬一线,她该怎么办?她又能否力挽狂澜呢?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回忆录,深情记叙了一个女人为拯救她丈夫的生命所做的努力,以及一种被遗忘的治疗方法如何被再次发现,它有可能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根据科学计算统计,地球大约有45亿岁了!地球在这45亿年漫长的光阴里经历了什么?这颗神秘星球上的万千生命如何演变?那些曾经存在又消逝的远古生物究竟长什么模样?书中一一做出了解答,并依循时间的历程从远始时代到现今与未来,对与地球有着关联的一切事物的进化、演绎进行了探究。大量绮丽无比的手绘插图,有着比摄影作品更精致的细节描绘,带给读者观看纪录片一般波澜壮阔的视觉感受,身临其境领略地球的真实进化史!如果你也对地球从古至今的这些问题感兴趣,请深呼吸,你即将乘坐时空穿梭机,走进地球的历史!
高大威猛的暴龙是捕猎高手还是尸体清道夫?三角龙为什么被作者戏谑地称为 三角猪 ?背部长满骨板的剑龙是怎样繁衍后代的?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吗?有证据吗?比利时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禽龙为什么是两腿站立,拖着尾巴的?有关恐龙的一切,本书都会告诉你。 本书作者兼 生物怪才 绘画圣手 于一体,综合了多个前沿科研成果及50多个关于恐龙的争议话题,以详实、确凿的生物史实,辅以近1000幅搞笑漫画,和读者一起重返恐龙世界:分辨恐龙的骨骼,感受恐龙的温度,看清恐龙的颜色,了解恐龙的繁衍,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向中生代的大门。
《生命科学史》以广阔的文化史为背景,涉及人类一般文明,对贯穿科学史的重要主题及理论作了清晰、简洁的概述 探讨了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及其重要性、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意识形态和当前模式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影响。作者尽力论述生物学中的主题、它的理论和方法的演变,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的不同态度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科学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言语运动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 回顾、实证、展望
人类起源与演化一直是世界科学前沿的研究课题:人类历史有多长?古猿是怎么变成现代人的?人类远祖都来自非洲吗?现代生活方式会让我们变成大头小身子的怪物吗? 本书是中国当代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的力作,凝聚着老一辈科学家一生的心血,是他60余年实践经验和人生经历的总结,书中不仅介绍根据迄今为止发现的化石推出的人类进化路线图,还穿插了作者从事古人类学研究工作的体会以及相关领域其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虽属专业解读,但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并配有150余幅彩色插图,适合作为古人类学的入门读物。
《寻秘自然》由科普作家汪诘老师创作,围绕生命起源、物种灭绝、恒星光变、球状闪电、湍流之谜、地磁逆转、探索寒武纪、快速射电爆八个令人着迷的科学现象展开探寻。 本书立足于弘扬科学精神,利用纪录片形式向读者和观众展现科学家如何通过严谨的手段与合理的猜想去解开自然中的谜题,不仅生动讲述自然现象背后的客观原因,更是突出了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真相的每一步,从而让读者领悟什么是科学精神。 本书在纪录片的基础上,新增了大量扩展知识以及着重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与成果进行展示。这对大众起到很好的科学沟通效果,特别是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彼岸:博物学家古尔德生命观念文集的末卷》是作者为《博物学》杂志所写的专栏文章的合集,共收录31篇文章,按主题分为八章。这样的合集共有十卷,本书是第十卷。这些专栏文章以生物演化为中心主题,不仅涉及演化科学的发展,还涉及演化这门科学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等。在这卷出版于作者去世前一年的博物学随笔集中,古尔德以生命演化为经线,以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为纬线,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科学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画卷,让人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将科学散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然演化的奇迹 动物之眼 以大量精美的照片和示意图、复原图,展示了动物王国里令人惊叹的多种多样的眼睛,包括简单的眼点、独立灵活的可伸缩的复眼以及晶状体眼;并介绍了多种有趣的视觉机制,体现了演化的过程,让人体会到自然演化的神奇。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以迷人图片激起读者对视觉器官多样性的好奇心。本书充满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为读者精彩呈现自然、演化和生命的奇迹。 本书适合自然爱好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 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 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人类跟水打了几十万年的交道。我们知其然:水是生命之源;但我们也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万物不离水?本书把与水相关的自然、生态、资源、能源、利害、应用、文化等诸多离散的知识点像江河汇流一样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手绘图用透视的手法来剖解各种水工程构筑物的三维场景。全书分为34个知识单元、350个知识点,按照水与万物的关系、水之兴利的成就、水对文明的贡献三个层次,依序编排。本书旨在让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察水世界、了解水文化、学习水知识、掌握水应用、探索水开发、加强水保护。 水世界,美得只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