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本地达人 地头蛇 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 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本书聚焦于 编木拱桥 ,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独创或特例。这种 普世的独特性 ,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 故事 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 侦探 ,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 召唤神龙 。 以编木拱桥作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20世纪建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路易斯 康及其建筑作品,并阐述了他的建筑哲学。其中, 人物篇 以时间线索讲述了路易斯 康坚韧而传奇的一生,并梳理其建筑思想从青年到晚年的嬗变轨迹; 建筑篇 选取了路易斯 康建筑生涯中10座重要的作品,诸如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详述了其建筑过程; 图集篇 精选了大量建筑实景摄影图片和手绘草图。本书对之前精简版本做了修订增补,新版本图片达300余张。除了文章和有简单的标题与说明的图片外,本书还列出了完整作品表和检索表,以保证本书的学术性,并且注明了对康的建筑说明的出处。
《中国桥梁史纲(新版)》旨在用较小的篇幅,集中介绍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直至21世纪四千多年间中国桥梁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史,并列出重要的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工程,以描绘出中国桥梁的历史纲要和主要骨架,希望对桥梁专业的学子和桥梁界的同仁有所启迪和鼓舞,为中国桥梁的未来贡献力量。
本书共4册,由福利营业有限公司出版,其内容主要为民国时期反映上海市区各街道商业机构、网点的商业地图册,由专家分区实地测绘,将商业的名单与分区图合二为一,其信息量非常大,内容详实,准确度非常高,其中还有大量的广告页,可以了解到上海当时流行的一些品牌情况。
戴仕炳,同济大学教授。本书针对中国目前遗产保护领域存在的理论与技术脱节 传统技艺,特别是建筑石灰技艺濒临失传技术难题,以及英文学术表达的瓶颈。作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8年组织的 2018亚太地区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课程 石灰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培训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编委会着意选编了过去80年与传统石灰有关或者采用石灰完成的著名保护案例的经典英文文献的英中双语对照文本,采用英-中双语对照方式,编写了国内本普及型的保护修复技术读本。
本书全面记录贵州现存的25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的分布状况,详细记录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的地理位置、地质状况、历史沿革、造像概况等。同时,对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外观特征、内部细节、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可能导致损害的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其保护管理和安全防范状况,汇总与分析调查数据,揭示保护工作的发展态势,探讨调查成果与文物保护事业、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相关保护规划工作建议。本书旨在引起相关领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实际的保护工作。本书可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文物保护工作者和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和公众提供参考。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主办,北京建筑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办的CIID 室内设计6 1 校企联合毕业设计活动,旨在通过与设计企业的联合,国内设计专业高校的参与,探索设计研究与毕业设计的新模式,推动校企联合促进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发展。2018(第六届)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的研究性设计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包括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室内设计等的方案设计。本书详细记载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命题、开题、项目介绍、现场踏勘、方案讨论、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环节,成果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充分记录了高校毕业生在指导教师、工程师们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方案协同设计的过程,直到*终成果的汇报,以及有关专家的评审等。
《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着眼于四川盆地汉魏晋南北朝崖墓的建筑特征,选择相关命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崖墓空间的三维特征,探讨了四川盆地崖墓的演变模式及地域差异,分析了崖墓与其他墓葬形态的关系。通过将崖墓与汉代民居遗迹和建筑画像进行比较,探讨了四川盆地汉代崖墓与民居建筑的关系。通过总结汉代崖墓中所反映的木构建筑做法,探讨了汉代建筑做法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后,对个别崖墓中所反映的汉代民居庭院和单体建筑进行了复原。
石质洞窟遗址保护物理环境的研究,对于石质洞窟窟内微环境的调节控制和文物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针对敦煌莫高窟窟内物理环境的相关问题,主要开展了敦煌莫高窟建筑空间优化、洞窟内微气候测试、壁面材料表面吸放湿过程、洞窟内通风调节与控制、洞窟内光环境、窟区绿化景观微气候调节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在石质洞窟物理环境的遗址保护理念、洞窟形制与微气候的关系、洞窟内外空气交换模型、壁画地仗层传热传湿机理、洞窟遗址环境主动式和被动式结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等研究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推进了我国石质洞窟遗址保护物理环境的研究工作。
本书是关于西南近代建筑史的研究。西南近代建筑的发展可分为萌芽期、转变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退期,外来建筑风格在融合本土建筑材料样式后,形成带有典型地域特征的近代建筑类型,无论是18世纪的本土化天主教堂,19世纪下半叶的中西合璧教堂,还是开埠时的外廊式和洋房式公馆,20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民国后期的装饰艺术派和现代主义建筑,都具有典型的本土化特征。通过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起源、传播路径,分析其演变过程和原因。本书的读者范围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历史学等专业师生,以及广大的爱好者。
《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70年》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精选的山西国保级古建筑研究综述性论文合集,共30余篇。内容涉及了山西唐、五代、宋辽金、明清各时期中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的国保级古建筑,对每一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研究综述、保护大事记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其中许多论文均为原创性和首次发表,代表了目前山西省在古建筑保护与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70年》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山西古建筑保护及其管理等方面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建筑是凝固的文明,艺术巨匠的灵感和创造力,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记忆。置身于旷世建筑,其震慑无法言喻,而建筑手稿在我们和大师中间搭建起桥梁,传递设计和思想的神髓,它与人类文明交相辉映,是天才神思和伟大时代的美学结晶。 《伟大建筑手稿》是横跨人类5000年文明史的建筑美学巨著,一部凝聚人类至高设计灵感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收藏276张罕见的经典建筑手稿,剖视了260多位艺术巨匠的设计个性。本书独创性地把经典建筑按文化渊源进行关联编排,每一对开页都将不同时代、风格和地点的建筑之间建立联系和对比,以精妙之手稿,全面呈现建筑结构、精神、思想、美学、设计手法等细节,讲述了人与建筑、建筑与艺术的传奇故事。
城市历史景观 是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提出并推行,是可用于指导历史城市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时,采用的一种整体性的方法。本书借鉴地标-基质模型,搭建锚固-层积模型,并以英国城市卡迪夫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三个阶段细分锚固-层积效应。鉴于如今绝大多数历史城市都已进入第三阶段,而城市遗产的周边环境是该阶段中矛盾聚焦的重要空间,直接影响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管理,本书对我国与英国的城市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制度展开综合评述与比较研究,并建议加强对周边环境管理制度的建设,以保障城市历史景观在持续性的锚固-层积效应中保持良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