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很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 文丘里 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 少就是多 ,文丘里却认为 多并不是少 。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
《东西建筑十讲》一书是作者2012年讲授的十堂 中西建筑文化 课的文本呈现,主要内容架构在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点的西方建筑,与以中国黄河流域文化为起点的东方建筑的对比之上,呈现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东西建筑及人文思潮,浓缩了 中国建筑史 、 西方建筑史 和 现当代建筑风潮 的精要。作者以不凡的见识和丰富的学养,在有限的篇幅(约9万字)内,钩玄提要,穿古越今,盱衡东西。全书行文晓畅,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图片(226幅),是一本很好的面向一般知识读者的建筑文化普及读物。
结构工程师罗玛 阿格拉瓦尔从专业角度,带领我们解析建筑的成形过程。她从基础的结构和材料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水下开凿隧道,如何在宽和深的河流之上架起桥梁,某些地区又如何驯服大自然中宝贵又难以捉摸的水资源。她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中充满野心和想象力的有识之士,介绍了万神殿的混凝土穹顶是如何完成的,摩天大楼如何一步步拔地而起,人类如何以更高的高度突入天际线。罗玛不逃避失败的案例,审视了多个建筑事故悲剧,反复强调工程师从灾难中学习的重要性。她与我们分享了见证自己个有形贡献的喜悦,也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工程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导向。书中还收录了罗玛的手绘说明图。
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是1944年完成的,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
本书为韩国国宝级建筑师承孝相的最新出版作品。本书以作者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为背景,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及其与土地的关系进行反思与总结,进而形成作者的建筑方法论,分享给广大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关注建筑的广大读者。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通过6篇文章向读者阐述 地文 概念的由来及其指向。第二部分收录作者以 地文 为主题的7个作品,它们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落地,但却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热爱、对设计的敬畏以及对人们生活及未来的反思和憧憬。本书作为承孝相先生的代表出版作品之一,行文流畅,用语简练,对理念的阐述深入浅出,同时附以丰富的照片和图纸,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名城保护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以往单点文物保护的情况,开启了地方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新局面。不少城市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名城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名城保护制度的理解偏差,部分城市保护制度效果并不乐观。以往对于名城保护的研究,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较少从制度层面研究名城保护。笔者基于这些年参与名城保护立法、制度建设工作的积累,对名城保护制度和案例进行了梳理研究,试图从制度发展的角度去探寻和解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和理念。
抛开建筑家们的成果是无法谈论现代社会的。他们是如何与时代角逐,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 本书的序幕由丹下健三开始,其后从焦土的风景出发,介绍了经历了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一代建筑家,在萧条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沉着地蓄养力量的一代建筑家,在泡沫经济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代建筑家,在阪神大地震与泡沫经济破灭后开始脱颖而出的一代建筑家,以及在二十一世纪登上建筑舞台的新一代建筑家。 本书共计收录多位极具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家,其中8位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并包含80多张照片及现代日本建筑家 系谱图 。
吴焕加教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讲授外国现代建筑史,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的建筑思潮、科技发展、建筑大师、社会思潮、历史大势,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并独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历述两百年来,在历史、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科学的进步、思想的更新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整体仍是一种建筑史的脉络。然而与古代建筑不同的是,风格的多元化、建筑大师的角色凸现,加之对建筑作品及思潮的评价,使得本书显得支脉纷繁,线索庞杂,与古代建筑的论述面貌大为不同,更显丰富多彩。
尼泊尔的建筑在不失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吸纳了周边国家的建筑优点,并在历经千百年的洗涤与淬炼后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独具魅力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其建筑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建立了一种既定的韵律和节奏,既满足了民众的实用功能需求,又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可根据人口发展、时代变更不断进行调适,构成了表象丰富且散发着浓郁人文精神的建筑空间文化景观,并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书主要研究了尼泊尔建筑发展的历史与建筑艺术。包括尼泊尔建筑的发展历程,尼泊尔主要建筑要素、类型和装饰艺术,尼泊尔建筑的布局与选址,尼泊尔建筑的主要成就与历史文化遗产四部分。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塑造蕴含着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种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既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彼得?G. 罗指出,城市规划师在塑造公民场所时需要跨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藩篱,才能既避免国有场所的威权特性,又抵挡住私营场所的排他特性,从而使得公民场所具有真正民主的价值倾向。
潘谷西主编的《中国建筑史(第7版)》分中国古代建筑、近代中国建筑、现代中国建筑三部分,每一部分除对发展概况进行综述外,重点对城市建设与各类型的建筑作了分章论述。其中古代建筑部分所占分量较重,内容较系统
1981年冬到1982年夏,陈志华教授在意大利研究考察,回国后撰写了这本“散记”,以自然优美、 、专业的笔触,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二十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栋古建筑的建造渊源,以及其在保护历史古建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保护方式的演变过程。 书中充满对艺术的崇敬和感人的人文情怀,读者可以将之作为意大利文化之旅的 指南,在一位建筑学家的深情 下,走过意大利从古至今的建筑历程,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不仅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本套教材均为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此次修订,采用 规范、行业标准,突出其 性和实用性,教材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构,以适应当前建筑业对土建施工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