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 古典时代 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是1944年完成的,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
名城保护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以往单点文物保护的情况,开启了地方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新局面。不少城市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名城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名城保护制度的理解偏差,部分城市保护制度效果并不乐观。以往对于名城保护的研究,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较少从制度层面研究名城保护。笔者基于这些年参与名城保护立法、制度建设工作的积累,对名城保护制度和案例进行了梳理研究,试图从制度发展的角度去探寻和解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和理念。
本书从传统园林的景象系统构建角度出发,将 借景 与 造景 对照起来,对传统园林中借景和借景设计进行思考,以期对借景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析,供大家参考。本书前两章主要分析阐释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3章至第4章主要探究了借景的类型、特性、传统园林的外围环境及 实借 景象等基本问题。第5章至第8章主要探析了借景设计的目标、内容、对象、原则、一般过程以及设计要点等内容。最后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明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大、帝后陵寝*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包括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和思陵(明思宗)十三个陵。胡汉生编写的《明十三陵》对其中的长陵、定陵、昭陵、永陵、康陵和思陵进行了详细介绍,还介绍了陵区的下马碑、石像生、御路石雕、石五供、明楼、琉璃影壁等雕刻。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和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系统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新特征的工作领域。截至目前为止,剔除一些零散的学术成果,学术界还没有推出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明长城沿线大量存在的分散分布的军事堡寨,借鉴和发展了 遗产廊道 的理念,提出了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区域保护和利用模式,同时借鉴 文化景观 的理念,提出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三种典型模式,这些模式的提出在此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41辑。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中国城市史、古典园林、乡土建筑、地域建筑文化、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护、现代建筑理论等领域。王贵祥的论文探讨了战国时期楚国吴地春申君为其子建造的宫院建筑的布局和形式;王鹏的论文辨析了早期中国都邑中宗庙设置方式的演变,由“多庙”演变为“合庙”;耿昀的论文考证了平顺龙门寺的创寺历史和创寺僧人;《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一文将大殿沿革分为五个时期,梳理了各时期重要的营建工程;姜铮的论文分析了北宋崇庆寺千佛殿的营造用尺、设计方法和技术特征;《再论 中的“分心斗底槽”与“金箱斗底槽”》一文对殿阁地盘图和草架侧样图提出了新的
我国的文物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一旦引发火灾,燃烧蔓延迅速,消防扑救困难,因此防火安全工作一直是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书主要介绍了文物建筑防火的相关做法,内容共6章,包括:文物建筑防火现状;文物建筑火灾荷载特性;文物建筑火灾蔓延规律;文物建筑电气防火;文物建筑火灾报警;文物建筑灭火设施。内容既涵盖了文物建筑火灾荷载的调查和对文物建筑火灾蔓延规律的认识,又囊括了文物建筑电气火灾预防、文物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设计,文物建筑灭火设施设置等。本书适合于从事文物建筑防火保护和研究的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其他防火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使用。
吴焕加教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讲授外国现代建筑史,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的建筑思潮、科技发展、建筑大师、社会思潮、历史大势,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并独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历述两百年来,在历史、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科学的进步、思想的更新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整体仍是一种建筑史的脉络。然而与古代建筑不同的是,风格的多元化、建筑大师的角色凸现,加之对建筑作品及思潮的评价,使得本书显得支脉纷繁,线索庞杂,与古代建筑的论述面貌大为不同,更显丰富多彩。
作为《现代建筑的演变》册的续篇,由彼得·布伦德尔·琼斯(Peter Blundell Jones)和埃蒙·卡尼夫(Eamonn Canniffe)编著的第二册对近现代建筑历史任何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将是颇具价值的。 本书又一次重新解读了这段时期著名的一些建筑。若干不太知名的建筑师的作品也被列入其中,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往往为通常的近现代建筑史所忽略。案例研究式的写作结构使每一个实例都成为探索不同理论方法的出发点。 结合精美的照片、平面图和建筑师草图,本书对战后时期以及第二代现代建筑师——这些在当今建筑学领域仍在引发争论的主题——进行了清晰易懂的论述。
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存在着以政治变革阶段性分割建筑历史内在整体性的状况。有鉴于此,本书从20世纪中国建筑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出发,尝试打破建筑历史分期中的人为分隔,建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观。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并非仅仅是把现行的中国近代、现代建筑历史进行简单叠加,而是把二者作为一个有着历史延续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完整历史过程,对其历史演变线索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进而建立新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书主要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切人点和侧重点,通过揭示中国现代建筑从发轫、兴起乃至高潮的历史过程,追溯和探寻了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建筑自发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源头。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关系大文明。乡村厕所革命不仅关系到旅游环境的改善,更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提升。推动乡村厕所革命不仅要打造乡村厕所文化,还要变革乡村厕所的设计理念。 本书大量采用厕所设计和厕所制造企业提供的数据资料与近期代表性项目案例,具体内容包括我国乡村厕所革命的必要性、理论体系、指导方针;乡村厕所的设计、设备与案例;对乡村厕所排泄物的处理方法及案例;乡村厕所文化的引导,以及对乡村厕所智能化的展望,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乡村厕所实践性图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燕京梦华、大都宏图、故宫遗录、草原夏都、异域风情、中土真传等。
刘清泉主编的《质量员专业管理实务》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考核系列用书》中的一本,依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考核评价大纲》及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人员岗位统一考核评价题库编写。全书共17章,内容包括:装饰装修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标准,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施工质量计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装饰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预防及处理方法,参与编制施工项目质量计划,建筑装饰材料的评价,施工试验结果的判断,施工图识读、绘制的基本知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点的确定,编写质量控制措施等质量控制文件、实施质量交底,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与评定,工程质量缺陷的识别、分析与
《欧洲古典建筑》共分为六章。第*章讲述古代建筑;第二章讲述中世纪建筑;第三章讲述15—18世纪建筑;第四章讲述19世纪建筑;第五章讲述欧洲古典建筑综述;第六章讲述欧洲古典建筑评析。其中,第*至五章讲述古希腊、古罗马、罗曼风、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洛可可、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这些经典的建筑艺术形式。第六章列举大量的欧洲古典建筑案例深入剖析。通过大量实景图片的形式,让读者更全面的感受欧洲城市景观的风貌,能完整了解当代欧洲发达国家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所采用的图片素材是从近7万张作者现场拍摄的照片中遴选而得,资料详实、完整,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很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