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桥下的中国》是李晓杰教授专为“九说中国”撰写的读本,桥梁是如何起源的?津渡是怎样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风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都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在本书中。 ?《桥上桥下的中国》从桥梁起源和它们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讲起。从古今史话、营造之术、建构之妙、园林飞虹、诗中赏桥、桥上战事、佳话典故、神仙传说、桥俗民风等九个方面让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对桥梁的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技术,还是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来说,都是近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的不可多得的普及型读物。
......
本书是一部关于现代建筑史的经典著作,是 建筑学家罗小未4篇早期文章的集萃。书中围绕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这4位颇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以及作品,详尽论述了二十世纪新建筑流派的历史、特色、区别及影响。本书简洁清晰,是难得的建筑史入门佳作。
本书将日本的古建筑分为神社、寺院、书院三部分,通过以图解文的形式介绍了春日大社、法隆寺、桂离宫、东大寺、西本愿寺书院等古建筑,书中对这些古建筑的特征、其中包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古建筑相关的专有名词都进行了详细解说。 本书将日本古建筑中的神社、寺院、书院三部分,按照建筑样式细分成住吉造、春日造、流造、日吉造、八坂造、飞鸟样式、和式、大佛样、禅宗样、折中样等14种建筑样式在住吉大社本殿,领略悬山屋顶的直线美 在春日大社本殿,从翼角起翘中窥见佛教建筑的影响 在兴福寺五重塔,欣赏典型的出三跳斗栱 在鹤林寺本堂,体味样式美丽的混搭风 ...... 手绘插图详细剖析14 种古建筑样式细部,带你领略日本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之美。
《讲给孩子的故宫·探秘建筑》精选祝勇新作《故宫六百年》中与故宫建筑知识相关、青少年读者值得了解和关注的7个主题(名字、空间、时间、地点、设计、布局、建筑物),每个主题下设置3个与建筑知识有关、青少年熟悉且易混淆的小问题。(如:“为什么故宫又叫紫禁城?”“故宫到底有多大?”“故宫是如何建成的?”“故宫的正门在哪儿?”“故宫里有哪些宫殿?”“中轴线是怎样一条线?”)作品以优美、凝练、专业的散文化语言,为青少年读者讲述故宫这座伟大而宏伟的古建筑群的专业知识,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从而 青少年 清晰地了解历史,掌握文博知识, 深入地体会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标志性的文化地标、特色建筑、重大工程等。通过这本书,你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了解到中国各大城市不同文化特色的发展规划,还可以见识到中国是如何把古人的智慧保留下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这些新的地标性建筑,都 代表性,它们代表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了解这些新地标,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在这些地标的修建和改造过程中,你也能感受到中国人一直以来的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以及与时代相融的智慧。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赵逵、邵岚所著的《山陕会馆与关帝庙》以山陕会馆和关帝庙为专题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关帝庙和山陕会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从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论述了关帝庙与山陕会馆的传承与演变,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种种
这是一本围绕英国灯塔的非虚构读物。英国临海,海洋帝国时代 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灯塔,可以说,古老的灯塔是了解英国历史的重要意象之一。本书作者走访了分布在英国不同海岸 八座知名的岩石灯塔,从岩石灯塔的建造谈起,讲到每座灯塔在其所处时期的历史、发挥的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守塔的人。作者的寻访过程就一次抒情地探索:探索岩石灯塔这一壮观、孤立的哨兵,探索构想它们的人的聪明才智,探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和重建它们的人,探索居住在它们中的圆形房间里的人,探索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珍视历史象征的方式。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若干种住宅建筑上常用的钢结构构造方法、钢结构的特点、基本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如保温、防潮、防火处理的方法和环保问题等。除了一些技术数据外,书中还介绍了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应用的历史,从21世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本书首次对不锈钢在建筑中的各种应用及其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书中详尽阐述了不锈钢的构造技术及不锈钢在建筑中的应用。介绍了大量与不锈钢相关的芬兰及欧洲的建筑工程实例。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说:“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 正是因为这段阴阳怪气的评述,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而“后现人主义建筑”这一新的旗号,也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当然,真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罗伯特·文丘里。文丘里在1980年的一次谈话里说:“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事实上,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从来都是含混的、模糊的,在中国建筑界尤其如此。本书的出版意图,正是为了试图理清其中的脉络,让读者对这场建筑运动有一个清要醒的认识。本书中将近300余幅的精美图片,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资料。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虽不是纯艺术,却同样具有形式美和艺术美,而且因其体量巨大。保存时间久远,更由于它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等艺术特性,其价值并不在纯艺术之下,且不能被代替。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在实用和形式美的背后,深蕴着精神内涵——“道”,这“道”既是“人文”的,又是“自然”的,反映出中国人的礼乐、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本书是“上海?精神的行走”系列之一。全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平淡?而镌刻着往日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本书收录了现代主义建筑研究专家执笔撰写的20篇现代主义建筑专业小品论述,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现代建筑奠基者的理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了解他们如何摆脱过往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在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了100年后的今天,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发展的这段历史,通过对这20个经典建筑的讲解,作为对理解当代建筑特色,以及判断未来建筑发展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