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第五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根据颁布的《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 2021、《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2017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钢结构工程的实践,对原手册内容作了很多增、删、插、换、改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使用更为方便。 主要内容包括:钢结构连接节点的基本特性;钢结构的连接材料及设计指标;钢结构的连接;平面桁架屋盖结构的节点设计、钢管桁架结构的焊接节点设计;空间网架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门式刚架结构连接节点设计;多层及高层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预应力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钢结构连接节点的焊缝和高强度螺栓施工检测及验收与加固;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计算用表。重点仍为多、高层钢结构连接节点、连接方法以及焊接、高强度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混合连接为主。内容侧重以构造规定、构造图例、计算例题
文明的城市地下,暗流涌动 下水道,滋生细菌,也孕育文明。我们生产的每一滴废水,最终都汇入这座地下城市。这里藏污纳垢、臭气弥漫。又是在同一座地下城市里,废水经过收集、输送、净化,最后以 人畜无害 的方式回归自然。下水道是城市的静脉,有时因疾风骤雨而外溢,有时因污物沉积而堵塞,考验着考验着市民的觉悟、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胆识。下水道是人类文明的显微镜,从5000多年前巴比伦简单的深坑式厕所,到现代便捷卫生的抽水马桶;从古罗马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巨型城市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从中世纪夜间出没的掏粪工,到21世纪大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厂 作为不断进化的超级工程,下水道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下水道也是一座城市的显微镜,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段段城市秘
`
本书由初版于1955年(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俄罗斯建筑史》《古典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三本书辑和而成。在1950年代学习苏联的大潮中,陈志华立足于建筑史研究,甄选苏联名家撰写的建筑史名作翻译出版。本书反映了在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世界建筑史研究的状况。 《俄罗斯建筑史》叙述了公元10 20世纪俄罗斯民族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将各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遗物加以分析研究并指明其特征。《建筑艺术》选译1950年出版的俄文《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关于建筑艺术的内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简要勾勒了世界建筑史发展的脉络。《古典建筑形式》系统、细致地叙述了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组合的要素和手法。
枡野俊明先生的作品继承和展现了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准确地把握了日本传统庭园的文脉。本书收录了枡野俊明近十年的作品集,项目遍及世界各地,每部分内容以具体的庭院项目为主。 内容包含建成实景图,设计图的平立剖面等,实用性强。同时本书也是作者近十年年的设计理念与感悟的一次总结,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师生及设计从业人员的设计修养和水平很有提升意义。本书为禅庭系列的第三本,其他出版社引进的禅庭系列一二册,已积累的一定的人气和口碑。本书主要采用大量精心拍摄的照片和设计图片,来表现这些作品。每处园林作品配以各种细节照片,装帧设计风格清新简单。
在目前市场竞争加剧和转型升级压力的双重挑战之下,同时伴随着项目的规模扩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全过程工程咨询应运而生。其既是市场环境变化的外部要求,也是工程计价内在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发展趋势。全过程工程咨询不是各专项咨询业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致力于为建设工程各方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以最大化发挥投资效用,确保管理效率。 本书中的案例展现了业内优秀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宝贵经验与创新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致力于为客户和各方干系人交付咨询服务价值 全过程工程咨询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一个用管理提升价值的过程,既要关注咨询服务的目标控制,也要注重咨询服务的价值交付。增强客户体验,协助投资方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是咨询企业开展全
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聚居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见证者和活化石,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本书聚焦浙江,在充分的田野调研和翔实的数据梳理基础上,以理论研究为支撑,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模式、路径及绩效评价体系,以40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村落为例,阐释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对浙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村落特征及保护利用评价、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研究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理论建构;下篇以地域为单位阐述代表村落的特征概貌、规划设计、建设实绩及保护利用模式与路径。 本书适合乡村规划建设人员、村落保护研究从业人员、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关心热爱村落保护发展的社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通过对丰富的传统与现代建筑案例的调研与总结,深入梳理并解析优秀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渊源,提炼并阐释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当代与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提供信息和借鉴。
内容基本涵盖了江西 五河一湖 水系流域与地理分布,是中国第一本以省为单位所做的整体研究著作。该著作由历年来本人的若干小论文组成,这些小论文多数已发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著作。上梁文的调查实际从我在昆明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了,迄今近 20年。调研上梁文的重点工作则集中在 2015-2017年指导学生为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时做的系列准备,我基本走遍了江西大部分县市,同时还主持参与了地方建房仪式与上梁文喝彩彩词的撰写,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本书编著者们将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规划干预的城市项目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现代化城市所普遍面临的新挑战。《日常城市主义》英文版于1999年首次出版,在业界获得巨大的反响和广泛共鸣,成为城市与现实生活中的经典之作。道格●凯尔博(Doug Kelbaugh)将 日常都市主义 视为当代城市主义的三大主流范式之一。在城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背景下,呼吁探索城市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必须响应日常生活和邻里的关注,并提供在城市社会和政治城市工作的分析和方法框架。日常都市主义提供了一个似乎出人意料,但又和大多数人有关的概念。提出关于日常生活概念,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其所映射的一套新的城市设计价值观。而当下我国面临着对城市自身发展规律认知的缺失、建成环境成长机制的匮乏、管理尺度的重新界定等等均难以为现阶段规划管理和实践活动提
自20世纪90年代起,陈志华与他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组开始了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中国乡土建筑》是这一段工作的研究总结。由原 乡土瑰宝 系列的《庙宇》《宗祠》《住宅》《村落》《文教建筑》的部分内容编选而成。本书深入体现了清华大学乡土组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生活、乡土文化的研究路径与体会。 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是乡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 陈志华
本书全面回顾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钟训正先生的学术人生,在评叙结合中展现了钟训正先生的操守与品性。内容共分早年、大学、初出、返宁、蓄势、赴美、盛产、丰获、教研、设计、绘画等11个章节,其后还附有钟训正年表、主要学术论著、主要设计作品以及弟子追忆等内容。
本书首先在前人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营造法式》彩画原文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校勘和标点,并补充了图样版本比较、体例格式的分析。其次,对《营造法式》中与彩画相关的百余条术语进行了深入解读。后,作出56幅彩色及线描图解,在视觉上还原彩画的历史图景。本书还对《营造法式》反映出的装饰概念、彩画的设计法则、历史的独特性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归纳出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中的大壮、适中、和谐三项总体原则,提取出5个蕴涵重要设计原则的概念: 鲜丽 色彩原则; 圜和 造型原则; 匀 宜 分明 构图原则。分别从时代和地域两个维度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这些原则在彩画、装饰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以《营造法式》为参照,对同时期的两组典型建筑装饰实例之形式特征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本书是九城都市的教育类建筑实践特刊,全书收纳了近20个学校的实践项目,其中包括幼儿园、中小学、高中、大学等。从微观到宏观,本书归纳和总结了九个学校设计中的要点,形成本书的九个章节。从入口接送场地、餐厅、图书馆、运动场谈起,到校园的开放、多首层的概念、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空间、水平和垂直分区,最终到高效的教学综合体。每章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案例,对学校的设计提出我们的看法与思考。内容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分别为:从内外清晰的接送场地到边界模糊的交互式界面、餐厅不仅是吃饭的地方、从图书馆到泛图书馆、从运动场到运动广场、向内围合与向外开放、首层与多首层、正式学习空间和非正式学习空间、水平分区与垂直分区以及高效的教学综合体。
本书收录了四川地区25处古代建筑,包括阙、寺庙、宫观、塔、桥、牌坊、民居、祠堂、会馆等。均为实测原始数据,以古建筑调查必需的手段——实测来表现四川地区古代建筑的结构和特点.各种类型的单体建筑均配有能代表其特点的照片,以作为补充。 ??? 本书适合文物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员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筑和仿古建筑设计人员和相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
北京传统村落文化丰富多彩、深厚珍贵。本书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以元、明、清、民初时期的北京城区与郊区农村的传统村落建筑、居住环境及民居文化为对象加以研究,进一步分析归纳北京传统村落类型、空间构成以及相关的建筑类型、构造与装饰艺术等。以生态、物质、精神三大居住环境构成体系,研究北京不同地区人居环境空间构成,从北京帝都多元化交融聚集的社会文化角度,认识北京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