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因此,我们的书试图再次考证身体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在章的论述中,回顾西方历史,“身体作为建筑思想的中心有多久”为一种暗示,我们回顾了许多重要的事件。我们提出,直到现代设计学院出现的前后过程中,建筑的信仰才变得如此强调“理性”,并且分析了属于建筑观点转变的后笛卡儿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争论。随后的几章内容,是我们研究的焦点。在此,我们回顾了一些感觉模式,这些感觉模式已经在20世纪颇有影响;我们还十分详细地研究了身体——图像理论的某些含意,重视触觉的理论发展。我们相信三维的基本且难忘的感觉在于身体的体验,而这种感觉可能在我们体验建筑的过程中,是组成理解空间、感受空间的基础。 在本书的后半部,我们讨论了“身体一图像”理论的私人暗示和公共暗示之间的关系,回顾了身体运动的主题,并继续讨
《如何欣赏建筑》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历代继承,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凝聚着建造者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本书以梁思成、林徽因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对中国古建筑考察、测绘、研究并撰写《中国建筑史》的经历为主线,介绍了他们在那个艰难岁月执着勘测的种种古建筑,带领读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访古寻迹,了解中国古建筑之美,体会他们的家国理想、人文情怀与工匠精神以及他们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本书图文并茂、文字平实易读,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优秀建筑文化读物。本书作者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从建筑设计岗位退休后,花费多年时间,查阅资料、实地探访古建筑,热衷以轻松、幽默的文字普及传统文化与建筑知识。
本书对木结构建筑文化、造型和构造艺术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结合古代木结构建筑、现代木结构建筑以及景观建筑美学,展现了木结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艺术性。本书通过木建筑文化、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现代木结构建筑艺术、木结构建筑赏析、公共卫生间??木结构青城驿站等5章,对木结构建筑之美、木结构建筑构件之美、木结构构筑物之美、木结构建筑材料之美、木材加工利用之美等方面进行了文字描述和实物展示。 本书不仅体现建筑科学之美,同时为木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木材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还对人们利用木材建造、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的理念进行了描述。本书适合木材科学与工程、建筑学、设计学、风景园林学等相关行业人员阅读参考。
《勒 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
建筑是一种空间的艺术,音乐则是时间的艺术,相比之下,音乐更加抽象。本书将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放在一起,目的就是像冯继忠老先生所说的:“音影转换,意动空间”,献给全国各高校的学生们,让这些微波粒子在空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更深的理解,在学习和设计中更具创造力。这本《建筑与音乐》由尚涛、丁倩、马立、王莉莉编著,首先通过环境心理学讲述了建筑与音乐在人们心里的通感;然后在时间上讨论了建筑与音乐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再从空间的角度展开建筑与音乐依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区别;在不同艺术中,又存在着雄伟和阴柔两大美感,可以看到建筑与音乐的艺术延拓;后,建筑与音乐要在数学和算术中进行展示,成为艺术与数学的结合。《建筑与音乐》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艺术类和建筑类、城市规划类、广告设计类等专业本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讲给孩子的故宫·探秘建筑》精选祝勇新作《故宫六百年》中与故宫建筑知识相关、青少年读者值得了解和关注的7个主题(名字、空间、时间、地点、设计、布局、建筑物),每个主题下设置3个与建筑知识有关、青少年熟悉且易混淆的小问题。(如:“为什么故宫又叫紫禁城?”“故宫到底有多大?”“故宫是如何建成的?”“故宫的正门在哪儿?”“故宫里有哪些宫殿?”“中轴线是怎样一条线?”)作品以优美、凝练、专业的散文化语言,为青少年读者讲述故宫这座伟大而宏伟的古建筑群的专业知识,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从而 青少年 清晰地了解历史,掌握文博知识, 深入地体会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使用后评估(POE)是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严格评价过程,主要关注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的设计成败和建成后建筑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会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基础。尽管使用后评估在西方的起源较早,但直到近二十年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对中国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使用后评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使用后评估源于设计研究人员对建筑使用者的关注,是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使用后评估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连结点,是构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一闭合体系的关键一环。使用后评估促进了建筑环境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与建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建筑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使
《营造之道:中国建筑与园林》内容简介: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是人的艺术,而人是文化的人。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道”的本体活动。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标志着传统中国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而且也标志着现代人的开放性使中国艺术成为走向世界和进行文化对话的当代话语。在中国艺术的当代历史文化建构和创造性转型问题上,那种认为只有走向西方才是专享出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观点,早已不合时宜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时性”文化抉择,置换成各种文化间的“历时性”追逐。西方文化较其他文化先一步迈人了现代社会,但这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本卷收录了1961年至1964年期间刘敦桢先生关于古代建筑、古典园林等的讲话稿、信函等。主要内容有:《鲁班经》校勘记录、《印度古代建筑史》(未完稿)、漫谈苏州园林、编史工作中之体会、苏州园林讲座、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编辑工作之信函等。 本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建筑设计人员、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人员等参考。
童寯所*的《新建筑与流派》一书,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赖特、密斯、柯布西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风土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长三角标准技术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楼舒、王青春、南白苏、俞佳峰、孙 战、李忠慈、吴晓晖、肖民、黄立变、谢欢欢、邓铭庭。本标准规定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依据和程序、编制内容、编制格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尚未确定为历史建筑,但确认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修缮工程的设计文件,也可参照本标准编制。
《建筑与文化》为什么不同的建筑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为什么有些建筑如此特别?哪些建筑可以名垂青史?从古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到普通的农舍,作者深入到建筑的背后,探寻其中的经济、政治因素和美学意义,揭示出建筑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