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 汇集了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 各种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和计算用表与常用数学公式等供读者计算时使用, 以及矩阵位移法、行列式法、逆矩阵法等计算结构的方法, 使计算过程程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供读者在使用计算机计算时参考。除此之外,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更换和补充了部分内容, 以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本书主要包括建筑结构静力计算基本知识、常用截面图形的几何及力学特性、单跨梁与水平曲梁的计算、连续梁计算、板的计算、桁架的计算、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井字梁计算、拱的计算、排架计算、刚架计算、结构实用计算法、结构静力计算常用数学基本知识共 12 章内容。 同时, 本书还配有四大线上资源: ①24个授课视频; ②474条知识条目;③190余个可计算公式; ④38个可查询表格。读者可通过在
● *版《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2015、《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2017、《冷弯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等现行钢结构各种规范的*诠释、延伸与补充。
《中国近岸结构及岩土技术与实践》针对我国码头、防波堤和海上风电基础等常用近岸结构面临的结构-地基土相互作用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基于状态相关的近岸地基土静止土压力理论、砂土本构理论及近岸地基土-结构接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详细论述了结构-地基土状态相关系列理论在深水板桩结构、桶式基础防波堤结构及海上风电筒型基础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指导我国近岸结构及岩土技术与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建议整体为三个篇章,第一篇是对于冬奥会的总体要求的解读和分析,以及相关内容的调研,目的是提出问题,把读者带入设计语境。第二篇则是基于调研和冬奥总则,结合我国文化和科技发展,提出设计导则(原则),导则提出一方面是具有普适性,可以供后来者参考学习,另一方面则是具有本土性,凸显我国特色,本篇目的将设计理念,价值导向传达给读者。第三篇则是成果展示,进一步凸显设计导则的落地,将一些实际成果、使用反馈、设计亮点和实际做法进行展示,勾起读者实地探寻冬奥村的兴趣。
《基于稳定性能的预应力钢结构设计》是以预应力钢结构稳定性能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计研究著作,是葛家琪及其团队近二十年来所完成的预应力悬挑钢桁架、大跨度预应力钢桁架、塔柱斜拉结构、索网钢桁架、平面张弦梁、空间张弦桁架、弦支穹顶、索穹顶、双层索网、张拉索膜结构等各类预应力钢结构典型工程稳定性能影响分析研究和工程设计实践的总结。
本书内容上按照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结构、混合结构和抗震加固结构五种结构类型及其细节设计进行了分章,采用大量的照片、详图、草图进行详解。该书能够让国内的结构师和建筑师了解、学习到日本的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工法,对于国内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发展,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合结构师、建筑师,结构、建筑、设备等相关专业从业人员与师生阅读与参考。
9 5 泸定地震震级6.8,最大烈度9度,地震发生于川西高山峡谷区,毗邻贡嘎山、海螺沟等著名景区,相较于汶川、九寨沟、芦山等近年来历次地震,泸定地震既有相似的楼梯震害、强梁弱柱震害、底层薄弱层震害等,也有减隔震震害、坡地建筑震害、景区自建房震害等。本书根据 9 5泸定地震 后第一时间及多次赴震区对房屋建筑进行的震后科考,整理了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减隔震建筑、景区自建房等各类建筑结构震害,力求以大量、清晰和不同视角的现场照片客观反映震害的真实情况,对典型震害进行了论述分析,并给出抗震建议。
本书内容涵盖周期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数值方法和部分试验,共11章,各章内容大致如下:第1章主要就周期结构在结构隔震和交通环境减振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周期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概述;第2章以固体物理研究周期结构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介绍相关概念、方法和基本理论,并就弹性波在周期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工程结构的波动问题进行阐述;第3章和第4章分别研究周期结构的能量耗散以及频散特性的主要分析方法;第5~7章为周期结构在基础隔震中的应用,包括层状周期基础、二维周期基础、三维周期基础的设计与理论;第8-10章为周期结构在交通环境减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周期性连续墙和周期性排桩的设计及减振效果数值模拟;在上述典型周期结构基础上,第11章介绍几种改进的周期结构,丰富了周期结构的类型和应用范围。
本书收录了首届全国钢结构行业数字建筑及BIM应用大赛的55个获奖项目,详细介绍了在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钢结构工程、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银川丝路明珠塔、郑州大剧院等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情况,是我国钢结构行业部关于BIM大赛的作品集。本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参考价值,可为推进数字建筑及BIM技术在建筑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深化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实践,创新BIM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一定帮助。
本书是根据的结构检测、鉴定标准的有关要求,并参照近年来工程检测、鉴定的技术文献编写而成。 本书共分十一章,即概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砌体结构的检测、钢结构的检测、已有建筑的可靠性鉴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砖砌体的加固、钢结构的加固、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建筑工程常用代号和符号、建筑工程常用的基本数据和设计要求。 本书可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检测、监督、施工、设计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涵盖了21世纪以来中建西北院有代表性的19项工程,涵盖框架、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框架-支撑、空间网格等各种结构体系以及混凝土、钢、钢-混凝土组合等各类结构形式,既体现技术创新又突出地域特色,特别是对于涉及大厚度强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填方地基、高烈度区复杂结构、超高层及大跨度结构及近发震断裂带建筑结构设计会有所裨益。
本书系统阐述了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理论、技术和装备。全书共分6篇,包括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工程概述、砂卵石地层盾构压力平衡掘进与渣土改良技术、可输排粒径砂卵石地层盾构开挖理论与长距离高效掘进技术、不可输排粒径漂石地层盾构开挖理论与碎石掘进技术、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地层位移变化特征与精准测控技术、工程案例等内容。 本书内容新颖,技术全面,针对性强并有工程实践,可作为隧道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科研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我国**成功开发的涪陵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开展页岩气《BR》本书针对以高土石坝为代表的岩土工程问题,在跨尺度精细建模、软件研发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大型岩土工程分析软件GEODYNA7.0,发展并集成了多种数值耦合分析算法,深入开展了高土石坝工程的精细化数值分析研究,精准模拟了关键防渗结构局部损伤演化过程,定位了薄弱区位置及其渐进发展规律,量化了抗震措施效果,为准确评价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的安全状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分析与概念设计》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利用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实践,着重介绍了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体系的分类及特点,系统地阐述了各类结构的主要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强调了结构中的概念设计与结构选型的重要性,便于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同时为了启发读者自身的创新思维,书中尽量增加了一些工程信息,对部分实际工程设计与分析进行介绍,并对部分工程进行点评,在供同行专家参考的同时也欢迎读者对此进行探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分析与概念设计》内容主要结合实际工程中最常见的空间结构形式进行阐述,力求做到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在叙述上尽可能简洁,便于阅读。对于一些新型的结构体系,《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分析与概念设计》仅就基本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供读者在进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