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针对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习者,由实践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建筑技术与建筑结构教学的同济大学曲翠松副教授编写而成。书中由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入手,着重讲解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设计的支撑作用。全书共分七章,包括设计顺应气候、能量、通风、双层立面、中庭、被动式与主动式。各章节中均选取了相应的建筑实例以更好地说明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本书适合建筑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广大建筑从业者阅读与参考。
本书共分六章,包括建筑节能检测概述、外保温系统及组成材料测试技术、建筑幕墙、建筑门窗、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建筑现场检测。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外保温系统及组成材料检测技术、建筑幕墙及门窗检测技术、采暖通风空调系统检测技术、节能建筑现场检测技术、门窗节能性能标识等,同时在附录中给出了一些常用检测项目的检测记录表,内容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工作的检测、生产、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学习使用。
桩基础工程的试验和质量检验评定是一项重要工作。本手册是将近年业有关桩基工程检测方面的各类方法汇总编撰而成。本手册包括以下内容:概论,灌注成孔质量检测,桩基静载试验,桩基高、低应变动力检测,静动法(Statnamic)检测桩基承载力,灌注桩声波检测法,灌注桩试件强度检验与钻芯法检测,水泥土搅拌桩检测,碎石桩检测。书中对每种方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处理、分析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列举了每种方法的工程应用实例。 本手册除了介绍传统的、现行的测试方法外,还洪了当前桩基检测工作中许多新技术和新设备,如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灌注桩CT扫描成像技术、静动法等技术,以及的各类检测设备。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强、内容全面的工具书,昌从事桩基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工作人员的实用手册,
本书所展示的作品,从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住宅、办公建筑、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为生态建筑提供了全方位的剖析。书中既收录有专业人士提供的高技派解决方案,又有虽然以低技术低成本进行,却也同样有效的生态建筑实例。本书有图250 幅。本书从西班牙引进。书中所展示的作品构成一条路线,从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住宅、办公建筑、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为生态建筑提供了全方位的剖析。本书既收录有专业人士提供的高技术解决方案,又有虽然以低技术低成本进行,却也同样有效的生态建筑实例。
本书系统介绍了水泥基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进展;将水泥材料及混凝土材料这两部分以前截然分割的内容有机整合在水泥基材料科学中;在吸取、发扬传统教材优势和特长的同时,融人了水泥基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内容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水泥、生态水泥基材料等新理念及新动向,使之及时反映当代水泥基材料科学的前沿知识和研究进展。《水泥基材料科学》不仅可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更适合从事水泥基材料科学研究与应用相关领域的教学、设计、生产、施工、研究、管理、监理等各类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概括介绍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类型和成因,从材料组成、构造设计、施工养护、监测诊断、修复维护五个方面论述了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的影响因素和相关防治措施,重点就混凝土材料组成和配合比对收缩裂缝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确立了抗裂混凝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并提出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综合控制导则。此外,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在线监测和诊断方法以及裂缝的修复治理方法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全书系统、完整,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介绍,反映了近年来结构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可为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监测、监理以及混凝土材料生产的技术人员提供具体指导,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除介绍普通混凝土外,重点介绍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耐腐蚀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耐火混凝土、道路沥青混凝土等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新型混凝土。主要内容包括新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技术要求、配制方法及施工要点等,为在特殊工程中正确科学地使用具有特种性能、用途的新型混凝土提供依据。本书内容简炼,通俗易懂,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学习与参考。
本书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和构件在常温和高温(达900℃)下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集,是从作者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以来所撰写的多篇论文以及与合作者(包括所指导的研究生)共同发表的约百篇论文中选编而成。全书共有论文35篇,编为6个专题:新型构件和结构,加气混凝土材料和板材,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材料的高温性能和耦合本构关系,构件的高温性能和计算方法。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基本建设事业发展和需求的历程,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际应用和研究工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书中介绍了有关研究课题的具体试验研究方案和主要成果,其中属于应用基础类的研究成果占很大篇幅。书中提供的试验数据、性能规律、机理分析、计算模型和公式,以及理论分析方法等可供工程实际应用。此外
本书在扼要阐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外普通混凝土、特种材料混凝土、特种材料混凝土、特种性能混凝土、特种施工方法混凝土、掺外加剂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100多种混凝土的原材料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实例。该书具有配合比设计百科全书之功能。 本书对从事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混凝土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供从事混凝土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混凝土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及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编写完成的。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土中应力,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土坡稳定性分析,地基承载力,地基、基础设计,桩基础,软土地基处理与特殊土。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技术、道路桥梁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与应用案例》介绍了全球以及我国能源和环境所面临的严峻状况,阐述了我国及上海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和目标任务,并且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主体;领导在节能减排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这是一本系统阐述建筑设计方法的著作。作者从建筑技术角度客观地剖析了建筑系统的各组成元素,并且全面论述了“整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本书的部分介绍了整合的方法。这部分按章节分为四个题目。章陈述了整合论题的原理和总观。第二章描述了自水晶宫以来的“系统思维”。第三章浏览了整合活动的不同模式,并纵观了建筑系统的整合潜力。第四章,为了在任意一个建筑作品中探寻整合的踪迹,提出了一个分析模型和一个扩展了的案例。 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按照类型和年代顺序,提供了大量得到人们公认的重要建筑作品。这些案例表明了系统的技术和整合的思想是如何协调起来并共同发展的。 本书所演绎的推理深入浅出,而且运用大量详实的论据来说明问题,这构成了本书与众不同之处,使之兼具很高的应用性和科学性,这对梳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从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开始,重点介绍各类节能技术,并针对各种节能技术进行了适用场景以及优缺点分析,其中涉及智能新风焓差节能、冷却塔供冷节能、智能通风节能、智能换热节能、EC直流风机节能、240V直流供电、模块化UPS、高频UPS系统等技术。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是从事各类数据中心设计、建设、维护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书中体现的理念对于各个行业从事节能减排工作的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以及各类通信设计人员都有启发意义。
本书依据现行《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等相关规范进行编写,主要包括智能小区系统概述、住宅小区公共系统工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住宅小区通信网络系统、住宅小区有线电视系统、住宅小区消防自动化系统、住宅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及住宅小区一卡通系统等内容。 本书可供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招标投标人员、方案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刚走出校园初涉智能建筑领域的大学毕业生使用。
“人类的历史是能源变革的历史。每一个时代都以自身的能源技术作为标志。我们正进入一个新太阳能时代。” 《建筑与太阳能》一书生动地研究了太阳作为首要能源的重要性和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分析了太阳能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建筑师如何进行建筑设计以限度地利用阳光。书中的照片资料所显示的令人兴奋的进程,记录了从古至今房屋建筑技术的多个方面。如今,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必然趋势。本书正视了由于不节能设计所导致的全球能源浪费问题,提出在太阳能建筑中采用主动和创新的方法来设计节能建筑。它鼓励未来的建筑设计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呼吁在建筑行业内有更紧密的合作。
本书以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4—2008)、《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2009)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为依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节能设计概述、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原理、建筑单体节能设计、供热采暖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建筑遮阳设计、建筑采光与照明节能设计、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是建筑节能规划、设计人员及其他质量控制人员
本书以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与建筑设计资料集以及通用建筑图集为基础,以建筑技术构造设计为主线,全面介绍了常见民用建筑关于构造设计方面的技术问题。本书共三篇,篇为大量性民用建筑构造,包括概论;地基、基础与地下室;墙体;楼地层;楼梯、电梯与自动扶梯;门窗与遮阳;屋顶;变形缝等。第二篇为大型性建筑构造,包括高层建筑、大跨建筑、轻型钢结构建筑以及工业化建筑等。第三篇为特殊构造,包括建筑节能;建筑防灾;建筑幕墙;采光屋顶与中庭;观众厅、楼座、看台与舞台;室外工程与环境景观小品等。本书为建筑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读者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本书按照新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编写,共10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板、梁(简支梁和连续梁)、柱和各种连接件的承载力的设计和计算,同时也编写了预应力和温度应力的有关新内容,提供了构件之间连接节点的设计和计算。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广泛,一般所有工程结构体系它都适用,特别是大跨度建筑、桥梁结构、高层和超高层结构,更能体现它优越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性,有极强的经济性和抗火、防腐蚀性。本书是大专院校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社会实践和课堂学习的工具。
桩基础工程的试验和质量检验评定是一项重要工作。本手册是将近年业有关桩基工程检测方面的各类方法汇总编撰而成。本手册包括以下内容:概论,灌注成孔质量检测,桩基静载试验,桩基高、低应变动力检测,静动法(Statnamic)检测桩基承载力,灌注桩声波检测法,灌注桩试件强度检验与钻芯法检测,水泥土搅拌桩检测,碎石桩检测。书中对每种方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处理、分析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列举了每种方法的工程应用实例。 本手册除了介绍传统的、现行的测试方法外,还洪了当前桩基检测工作中许多新技术和新设备,如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灌注桩CT扫描成像技术、静动法等技术,以及的各类检测设备。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强、内容全面的工具书,昌从事桩基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工作人员的实用手册,
本书第2版是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及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并结合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编写的实用工具书。本书内容包括:材料标准与一般规定,钢筋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柱牛腿,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构造,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建筑防水构造与做法,预埋件及吊环,常用资料。本书技术标准新,内容丰富,简明实用,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监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土建专业师生及科学研究人员使用与参考。
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岩土体的本构模型;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主要介绍了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边界单元法与离散单元法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在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和建筑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常用的GeoStudi0、ANSYS和FLAC3D等岩土工程软件的应用方法和一些工程实例。 本书可作为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参考使用。
本刊物为建筑与都市中文版创刊号,为双月刊,本期为2005年3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