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发组织力量对社会未来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动完成对 更加美好的生活 的期盼。 基于当下社会背景,本书探讨了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以及针对 公共 这一概念的未来思考。本书分别从公园、政府机关、滨水空间、学校、航站楼、图书馆、住宅小区几个方面,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构想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艺术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义次的两篇访谈。 全书内容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意与一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城市规划 这个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耳熟能详的词汇了。然而在日本,伴随着 城市规划 诞生的 社区营造 一词也已经被广泛使用以久。 社区营造 一词蕴含了市民或居民持续地为自己的社区进行营造活动的意思。社区营造在与粗犷又强硬的城市规划之间,时而争斗,时而互补的过程中,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通过社区营造为日本的城市增添了更多舒适宜人的场所。同时在这段历程中也诞生了许多 社区营造的工作 。本书整理了日本的社区营造方面工作的全貌,但在社会环境和城市规划手法与日本截然不同的中国社会,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本书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在条条框框地阐述 工作意味着什么 。书中收录的是,许许多多日本的社区营造专家们,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是如何从事相关工作的故事。
本书对消防工程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全面介绍,涉及消防工程基础知识、施工安装、识图、验收、问题处理、管理等全方面内容,兼顾入门、提高与精通、实战等不同层次的需求。本书以实际需要、市场需求技能为出发点,结合最新政策、标准、规范,配合现场实况进行讲解,更辅之以大量现场图片、相关视频。全书逻辑清晰、图文并茂、简单直观,使读者能够轻松掌握消防工程知识与技能,实现从零基础入门到提高与精通的进阶。本书可供消防工程、安全工程、管道工程、设备与环境工程等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设计人员、监理人员、物业人员、操作安装工等学习参考,还可以作为灵活就业、想快速掌握一门技能与手艺的读者的自学参考用书,以及可供大中专院校师生作为教材参考使用。
这本《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手册》由东方文慧、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编,立足于新时代消防安全的要求,总结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消防安全知识,并经过巧妙的编排与整理,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使广大读者的消防安全知识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本书是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研究领域内,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但又常遭曲解的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兼具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的田园城市的新型居住形式。并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并从经济、社会、行政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用 图说 的方式,即使用大量的插图帮助读者学习消防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其内容较为新颖,工程实用性强。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消防系统及工程基础知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灭火系统;防排烟及通风系统;防火卷帘与消防电梯;消防广播与火灾事故照明;消防控制室与联动控制系统;消防系统的设计、施工与调试;消防工程案例分析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暖通空调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建筑弱电技术、暖通空调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城市是不断新陈代谢的有机生命体,社区更新的意义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焕新,更在于其背后的社区共同治理。社区更新规划是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抓手,其目的在于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使社区居民具有最高的幸福感和凝聚力,而参与式规划的提出,正是要通过社区更新规划这一行为,促进社区公共治理,改变陌生人的社会倾向,从而激活社区的共治与自治,使之真正成为具有社区共同体意义的幸福家园。本书结合作者深耕城市更新与社区规划的实践积累,梳理和反思城市社区更新与社区治理的理论脉络,在总结国内外典型社区更新和参与式规划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度解析城市社区在物理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两个方面的问题与难点,探析参与式社区更新规划与可持续社会治理的耦合作用机制,从治理模式、参与程序、技术方法和运维机制等方面提出
《桥梁史话》收录了桥梁大师茅以升关于桥梁方面的文章,论述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以及历史维修经过,赞誉历代 桥工 、桥匠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并追溯有关桥的轶闻佳话。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文笔清新朴实,字里行间,我国古代桥梁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中的崇高地位跃然纸上。本书作者一生钟情于桥梁、谙熟于 桥经 ,对于 桥 的意义所作的理解和引伸,更是出神入化,因此,这些关于桥梁的文章既是科普文章,又是艺术性颇高的学术散文。
智慧园区是什么?智慧园区做什么?智慧园区怎么做(如何实现)?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作者在15年以上信息化和智慧园区研究实践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行业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规划、实现和展望三个层面构建了完整的智慧园区建设、管理和应用体系。本书从智慧园区概述出发,论述了智慧园区关键技术和规划方法,探讨了智慧园区的基础资源、开发建设、招商服务、运营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公共服务、园区智慧大脑等各功能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展望了智慧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可以为智慧园区学习者、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方面 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水资源和绿化为核心内容)和城市交通。这四个方面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在新加坡城市(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架构,又能在土地规划和建设实施上实现高度协调和相互支撑,体现出新加坡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连贯性,而实施过程中又能保持动态调
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即视为该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世界范围看,老年人住宅大致分为社区式照顾老人住宅、机构式照顾老人住宅和居家式照顾老人住宅。社区式照顾老人住宅也称呼为 养老社区 ,它主要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共同为老年人设立,是集合了居住、餐饮、医疗、娱乐、文化、学习等各种功能的养老场所。 本书以养老社区作为阐述对象,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社区现状、老年人需求以及居住体系进行分析,对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原则、空间组织模式、建筑布局及服务配套设施。并且精选了多个国内外的养老社区案例,能为设计师、管理者、城市规划师和高校师生等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山崎 亮通过归纳整理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从事社区设计的约翰 罗斯金、威廉 莫里斯、阿诺尔德 汤因比、奥克塔维亚 希尔、埃比尼泽 霍华德、罗伯特 欧文、托马斯 卡莱尔为代表的早期 社区设计 师的思想,作者从英国的社区设计和社会主义者出发,阐述了自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发生的历史变化,期间以罗斯金为代表的诸位先驱们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社区设计之中,以及这些理念和实践对于例如山崎亮经营的studio-L等当代社区设计工作室和社区工作者们带来的影响和启发。书籍内容详实脉络清晰,包含大量考证和引据,有志于社区设计工作,对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作为研究英国社区设计发展的历史的参考文献之一,本书收录的内容对当代的社区设计师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全面系统地介绍东京都市圈城市交通治理经验,主要内容包括东京都市圈基本情况、东京都市圈的城市化、机动化历程、东京都市圈的出行需求演变、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发展、东京都市圈的停车治理、东京都市圈的地面公交、东京都市圈的路网、东京都市圈的慢行交通、东京都市圈的无障碍交通、东京都市圈的出租汽车、未来的东京都市圈交通。
《生态乡村规划 普通高等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一书*章至第三章回顾了乡村的概念与乡村划分,提出了生态乡村规划的学科支撑与理论基础,简述了生态乡村规划及发展历程,介绍了生态乡村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四章至第十章重点围绕生态乡村战略规划、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居民点布局与节地控制规划、景观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环境规划、旅游规划等主题逐一介绍了生态乡村规划的主要专题规划内容;第十一章围绕生态乡村规划的编制依据、成果形式与要求、 多规合一 对生态乡村规划编制的 新 要求、 乡村振兴 对生态乡村规划实施的 新 要求、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等进行了阐述。 本书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系统阐述和专题探讨相结合,经典知识与前沿热点相结合,既具有教材的普遍性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可作为全国高
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特别喜欢讨论交通 就像伦敦人喜欢谈论天气一样。而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北京的交通足够复杂,却还不够方便。《京城绘1 人来车往》要说的正是让人们 既爱又恨 的那些交通事儿 错综复杂的西直门立交桥时怎么被设计出来的?公交车发生的哪些变化使这些马路上的大家伙越来越人性化?春运期间北京的4座客运火车站都会被 挤爆 ?对道路作哪些简单的调整就可以让我们更安心地骑车?答案就在这本书中的30余幅图里。
联合国人居署编*的《城市规划--写给城市领导者(原*第2版)》为处于人类历史关键时刻的城市领导者和决策者而撰写,是关于城市规划信息、观念和做法的有价值的资料。预计接下来50年的人口增长将对所有城市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人口规模在200万以下的中型城市。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能需要将现有的城市空间翻倍,以容纳预期的人口数量,而发展中国家需要使它们的城市空间扩张300%以上。 影响城市的因素,以及我们如何应对,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预算有限等等,这些严重的问题将不会消失,但往往被忽略。如果不从现在开始为其做准备,大多数城市显然将不能应对人口增长和其他问题。这意味着在住房、交通、垃圾处理、商业区、公园、安全、道路系统以及其他*多的方面,需要进行规划、设计、融资并且贯彻理念。本书是制订这些
张自杰主编的《排水工程》下册(第五版)主要内容分为3篇:总论、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 第1篇总论,主要阐述污水及其中污染物的形成,形态与分类,污染特征与污染指标;各类地表水体(河流、海洋、湖泊)被污染造成的危害及其自净的过程、规律及其数学模型;有关水质标准和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法规等。 第2篇为城市污水处理。本篇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预处理的各项物理性处理技术(格栅、沉淀)、中间处理技术的各类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生物膜处理工艺)及包括传统性的处理工艺和新开发的处理工艺从工作原理、技术特征以及设计要点、计算方法等问题全方位、系统地做了详细、深入的阐述。此外也对城市污水的消毒、深度处理技术以及回用问题也做了系统的阐述,还对经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产
本书作者将城市更新与绿色低碳技术的耦合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对当下城市体检过程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实践研究成果,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提升、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产业类绿色低碳更新、设施类绿色低碳更新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通过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城市宜居性;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提升其能源效率和环境性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在产业区内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减少工业污染和碳排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性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城市的韧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后,结合前沿技术,对未来的绿色低碳技术与生活方式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