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研究领域内,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但又常遭曲解的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兼具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的田园城市的新型居住形式。并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并从经济、社会、行政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与大众化的生活空间,对其进行再生研究需要聚焦 遗产 和 社区 两大基本属性,将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事务在促进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下进行统筹协作,进而从历史、地理、市场、政策和日常生活等维度描述遗产社区的变化过程,并对其内涵进行相应阐释。本书通过对石库门里弄街区多样性的价值思考,从多维视角审视石库门里弄保护和更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与文化效益;并就石库门里弄对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影响、石库门里弄继续作为大众化生活空间的可能性,以及石库门里弄与城市再开发模式转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此探讨城市更新与社会转型背景下石库门里弄的再生路径。
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本书内容主要是一位城市规划界的前辈在1956年前后的日记。通过一份个人的经历和视角,广泛并详实地记录了一大批新中国*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工作及生活内容,生动再现了1950年代中国城市规划师努力工作、开拓进取,为祖国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部分:大事纪要; 第二部分:日记选编 第三部分: 张良友日记 对规划史研究的独特价值 第四部分:张良友先生谈日记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力图通过甄别归拢国内外现有的城市史、城市问题、公共管理、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专著和期刊的史实、理论、政策点滴,并进行重新串接,从历史演变、理论体系和政策模式三个方面对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城市管理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明确西方城市管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管理学体系轮廓。
广州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旧城区一直以来都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具有深厚底蕴的商业名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的积淀造成了旧城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内城的高度集中建设,广州旧城正面临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城市传统空间形态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选择。建国以后的广州旧城区经历了几次城市更新改造浪潮,逐步形成了这个高楼大厦、骑楼街、工人新村与西关大屋共生的多元形态,复杂的城市形态的演变也深刻的记录着城市变革的历史印记。《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一书结合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三个视角的研究:*,基于形态分区理念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康泽恩 城镇平面分析 方法为基础,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基于 形态单元 的系统分析框架。第二,基
本书分析了在城市高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遗产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并对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终归纳出一套量化的、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学习。
本书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选取道路、植被覆盖度、降水、土地利用类型等八项生态因子作为山东省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采用GIS、RS技术与多因子评价法,获得了山东省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图。结合各类用地空间格局分布的实际情况,将山东省划分为五个旅游用地分区,并提出山东省旅游用地发展对策。
宽窄巷子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团队的创作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与成都的经济基础、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消费人群等密不可分。所以,任何地方对宽窄巷子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借鉴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途径。现在,刘伯英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宽窄巷子的经验总结成《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宽窄巷子的“思路”和“点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的文本。
本书以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为主题,涵盖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理论研究、编制方法、支撑技术、实践案例等。本书厘清城市生态网络内涵,提炼其本体时空进化特征及规律;从规划衔接与规划编制、构建方法和构建技术方面,阐述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原理机制;总结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并梳理国内外典型生态网络规划案例;探索形成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以期指导城市生态空间系统规划、保护建设及管理。
本书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都市形态演进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试图在近代上海都市空间演进的市政控制过程和市政设施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证,并为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开埠之初,英人获得了外滩地区土地租用权;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强在租借地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安全感,外滩建筑群也开始不断翻造。到了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外滩建筑群又一次大规模更新,从而造就了一个“摩登上海”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外滩地区都市形态的基本轮廓,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的“摩登l5年”内最终形成的。外滩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其都市形态是如此地高效多样,仪态万方,也使我们不由地对其支撑要素发生疑问:这一都市形态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城市空间形态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是城市经浊、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和城市功能空间组合的形体表现。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城市空间形态也将不断演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探索永无止境。适适逢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角度把东北地区城市划分为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论述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演进过程和典型模式;探讨了新时期东北地区空间形态与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本书既是对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一次总结,也晃对城市空间形态这一科学命题的新探索。
本书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 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的主要线索,本书首先提出了 车站关联地区 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 车站地区 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 车站关联地区 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 车站关联地区 与 车站地区 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 三站 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
针对以往旧居住区更新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书拟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研究中,搭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从使用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角,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前和更新后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
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是我国城镇近现代的新城市空间,也是引导近现代中国城镇空间拓展、重组的重要空间类型。相应地,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也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也是城市规划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在大量搜集相关史料、整理和借鉴相关史志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基本分期、总结了其基本规律并挖掘解析了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规划史在专门史研究角度的学术空白。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行政管理和高等教育等专业人员和高校学生参考,也可供各级各类开发区的管理者、政府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周乾松编*的《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紧扣新型城镇化、加强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形势背景,简要介绍国外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重点论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措施,全面阐明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保护预警系统、保护管理体系等内容,并重点总结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浙江乌镇、江苏周庄、浙江诸葛村等保护成功案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可供历史城镇规划师、名镇名村保护者、管理者,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文化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