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一书作为 城市更新行动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 的分册之一,旨在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有序推广 城市更新行动 提供全方位政策解读;在《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框架和思路引领下,系统地总结切实可行的老旧小区改造路径与操作机制,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 热点、痛点、难点 ,按照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的改造内容,从 评估 策划 设计 建设 运维 全流程维度分类施策,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引;并通过系统地总结我国已有典型老旧小区改造类型和实践案例,为我国新时期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的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希望本书不仅成为一张揭示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方向的导航图,也能成为一部为读者提供深度思考和实践指引的行动指南。帮助读者以历史思维和发展视角来认识
本书是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研究领域内,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但又常遭曲解的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兼具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的田园城市的新型居住形式。并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并从经济、社会、行政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本书按照浙江省建设厅深化城市更新改革项目的要求展开,共分为 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三个部分。*部分根据 需求的重要性 即聚焦上级部署和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重新认识 城市更新 的内涵,明确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项目建设。同时分析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和新阶段城市转型的需要来重构城市更新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提出新阶段城市更新应坚持的原则以及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从 改革的系统性 和 内容的创新性 探索城市更新的方法论。按照 谁来做 怎么做 的系统思维模式,分别探索城市更新的主体、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发展的路径。第三部分主要突出的是城市更新的 成效显著性 和 成果示范性 。通过引用国内外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分析当前城市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 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并且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这两大落脚点,在规划的精细化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早在2001年起上海就开始推进针对二级旧里以下地区的新一轮改造工作,随着2017年上海城市建设从 拆改留 向 留改拆 转变,全面推进新一轮的旧区改造工作,加快改善中心城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中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2022年7月,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生效,标志着上海全面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进入了 两旧一村 改造阶段。这些旧改工作不仅只是改善了物质空间环境,同时也是社区结构重组、社会文化再造的一个过程,让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内涵更有厚度。 在新时期,本书希望通过梳理上海旧区改造发展历程,借
本书共分为三篇:理论篇、技术篇、实践篇。理论篇介绍了老旧小区改造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近年研究的趋势特征,分析了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老旧小区户外空间与户外相关活动,根据调研情况和实际需求,提出老旧小区户外空间改造策略;技术篇介绍了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导则;实践篇则列举了基础、完善、提升三类小区中的改造实例。 本书配有大量图片可以直观地让读者了解老旧小区的改造方法,本书的出版丰富了老旧小区改造的相关研究设计内容,同时促进了更多地市老旧小区的改造。
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继《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城市更新》后,《澳门城市与建筑设计教学丛书》的第二辑。本书结合2017至2019年度课程选题 澳门黑沙环工业片区更新设计 ,建立一套适合澳门城市更新的研究型设计教学模式,包括选题依据、澳门城市历史学习、理论学习、分析方法学习、实地调研、专题设定研讨、设计教学、设计展览的研究型设计教学过程。自2011年开展至今,该套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在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澳门城市设计课程,并不断总结和优化,为建筑学境外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
本书综合集成工业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分析老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界定中国老工业城市,阐述其发展过程,分析其历史贡献、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探讨其存在问题与突出矛盾;考察老工业城市的发展分化,揭示其衰退机理;总结发达国家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的经验和启示;剖析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的历史过程与当前形势,考察其调整改造的难点与总体思路;探讨中国老工业城市的调整改造路径,尤其是考察示范型、衰退型和集中连片型老工业城市的调整改造思路,总结部分老工业城市的成功经验与可推广模式。以此,科学认知老工业城市发展的科学路径,丰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中国加快推动老工业城市的调整改造提供科学指导。
本书附有意大利、法国等外国实地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仔细地对他们的建筑风格、形式特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作出了归纳和研究,并进一步探求了这些规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甚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在国外的城市中,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巴黎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几个城市几乎是西方(除希腊外)所有重要的建筑风格的起源地和代表地——罗马风格(其后的罗曼式亦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和仿效)、文艺复兴风格、哥特风格、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也在形式上继承发展。探讨这些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原因,不仅可以从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以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形式中发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还需对其人文精神和
本书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都市形态演进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试图在近代上海都市空间演进的市政控制过程和市政设施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证,并为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开埠之初,英人获得了外滩地区土地租用权;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强在租借地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安全感,外滩建筑群也开始不断翻造。到了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外滩建筑群又一次大规模更新,从而造就了一个“摩登上海”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外滩地区都市形态的基本轮廓,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的“摩登l5年”内最终形成的。外滩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其都市形态是如此地高效多样,仪态万方,也使我们不由地对其支撑要素发生疑问:这一都市形态
针对以往旧居住区更新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书拟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研究中,搭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从使用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角,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前和更新
《当代中国城市设计读本》由童明主编
本书以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靠前外规划成果的研究,总结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文章分析了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的历史脉络和现状概况,并对我国相关的规划进行解读,梳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各个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成为21世纪X大的世界性事件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密集区成长迅速。城市密集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快速成长。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30多个地区类似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实际上佐证了城镇化主战场转向城市密集区的趋势明显。 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蔓延的大潮,尤其是城市密集区人口和空间的快速膨胀,生态空间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密集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已面临严峻挑战。 本书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与问题,总结其生态空间保
暂无内容简介。。。。。。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城市空间形态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是城市经浊、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和城市功能空间组合的形体表现。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城市空间形态也将不断演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探索永无止境。适适逢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角度把东北地区城市划分为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论述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演进过程和典型模式;探讨了新时期东北地区空间形态与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本书既是对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一次总结,也晃对城市空间形态这一科学命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