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1928-1937年,是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建设相对活跃、繁盛的一个时期。北平市政府建立后,市政管理体制更为成熟、专业。而国都南迁后的衰落局面,又迫使当局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市政计划加以探索和实践。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对北平城市环境、空间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使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地方政府与公用企业主导市政发展的同时,因为切身利益关系,北平市民对市政建设也非常关注,并施加了多重影响。一方面,知识分子研究市政理论,向政府建言献策;普通市民则承担了大量的市政经费,并主动参与某些建设活动。另一方面,一旦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运营发生重大缺陷,损害公众利益,市民也会发起维权抗议活动,其结果既可能实现市政建设的优化,也往往造成市政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成为21世纪X大的世界性事件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密集区成长迅速。城市密集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快速成长。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30多个地区类似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实际上佐证了城镇化主战场转向城市密集区的趋势明显。 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蔓延的大潮,尤其是城市密集区人口和空间的快速膨胀,生态空间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密集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已面临严峻挑战。 本书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与问题,总结其生态空间保
2019年5月9日,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表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政府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学界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书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图书的第33辑。本辑聚焦城市文化,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这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书分为“城市文化”“健康城市”“书评”三大部分,共13篇文章。
本书对大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发掘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从中梳理出历史文化的内质及特色。本书内容全面系统,论述精辟,具有说服力。同时,是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寻找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难的症结所在,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村镇在保护、整治、更新与利用方面借鉴。
《建筑物改造加固工程设计与施工》由韩继云主编,本书为“建筑特种工程新技术系列丛书”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检测与鉴定;基本规定及加固 材料;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设计与施工;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后锚固技术;质量控制与验收;改造加 固工程实例。 《建筑物改造加固工程设计与施工》可供加固人员、结构设计人员、检测鉴定人员、材料人员、施工 人员使用,并可供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香港陡峭崎岖的地形造成了这种状况:已建楼宇区紧凑、空间经验丰富,很少远离山地和水域,由一系列*好的公共交通互相连通。《香港造城记》一书的三位作者在这些状况中发现了价值:一个具有小城市足迹的大都市,乘车出行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达90%,与自然亲近。虽然这个紧凑的城市是城市思考者们经常提倡的模式,但它却是很少可以遇到的。本书清晰的文本和200多幅大部分系原创的插图(包括设计未来的图像),对于城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和其他关注城市设计、密度、城市理论、东亚都市主义,以及香港建筑形式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专业人员来说,都是*基本的。
成臻铭编著的这本《土司城的建筑典范--永顺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针对永顺老司城研究的积弊,借助建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建筑史的理论与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解读了有关永顺老司城的建筑文献资料、土司建筑考古学资料和建筑口述史料,深度描述甚至是复原了土司时期老司城的建筑布局,重现了其建筑功能,在土司建筑学研究或者土司区域建筑史研究方面拓展新领域,推进了前人对土司衙署的理论研究,同时为土司学教学与研究乃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土司城局部复建提供了相应的建筑史料。
张帆、邱冰编*的《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 空间重构研究》针对旧城开放空间的各类问题,基于 日常生活 的观察视角,以 自下而上 的方式分 别从价值体系重构、功能重构、布局重构与文化重构 四个方面研究了旧城开放空间重构的基本理论、技术 手段与策略。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理论成果均区别 于以往的同类或相似文献。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 本书以实证研究为主导,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 跨学科研究为特色,运用了社会调查、SPSS统计分析 、GIS空间分析技术、图解分析等方法,在功能、布 局与文化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工具,可 直接应用于实践。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环 境艺术设计、旅游规划等相关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 员、管理人员及在校学生作理论参考之用,也可作为 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实践的工具
本书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对当前旧城更新现状的分析,对旧城更新历史演进的回顾,和对国内外旧城更新的教训和经验的汲取和借鉴,针对旧城更新这一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详尽地阐述了旧城更新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内在机理、旧城区居民动迁的驱动机制、房屋拆迁当事人的博弈和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中的几个重要关系,提出了构建旧城更新调谐机制的基本理念,井终演绎成为建立面向公众的旧城更新项目社会评价机制、倡导以社区为载体的自组织旧住房改建模式、建立以土地储备和净地出让为主要特征的授权业主机制、完善旧城更新拆迁补偿安置机制、建立旧城更新与住房市场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之联动发展机制等五个部分。 论文分为7章,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是中国 一五 计划时 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也是规划成果获得较高评价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编制过程、理 论范型、运作实施等方面具有历史典型性。唐相龙著,李百浩主编的《苏联规划在中国--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 制史实研究(1949-1966)/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 基于历史与价值视角,通过还原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 规划的编制过程, 以小见大 地透视中国现代城市 规划从延续近代都市计划到效仿苏联规划模式,再到 自主规划的发展历史阶段,分析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制 过程中的重点关注,总结出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兰州规划史和中国现代规划史上的地位及其价值,从而 为今后现代规划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本书可供从事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 市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
《南阳古镇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南阳古镇的历史溯源、古镇风貌、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描写,反映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南阳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向读者展现南阳独特的运河名镇格局。
《旧城改建与文化传承》汇集了作者陈业伟30年来对上海旧城居住区改建和棚户区改造由实践到理论的比较全面、系统、梳理性的研究成果。本书反映了上海旧区改建经历的若干个发展阶段,呈现出旧区改建内涵的不断深化和丰富,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演进,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记录了30年来上海旧区改建所走过的历程和轨迹,以及发展的阶段和脉络。30篇论文涉及旧区改建、规划理念、建筑布局、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但其主线是旧城改建。《旧城改建与文化传承》对从事城市规划和旧城改建的领导者和实际工作者、广大建筑院校师生以及关心城市建设的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吕海平、王鹤*的《双重权力体系制约下的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研究(1861-1945年)》分别研究了中国人近代建筑制度及俄日移植式建筑制度在沈阳的影响,全面展现了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的完整面貌,揭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近代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研究填补了前人对俄日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筑制度研究的空白,并将其与中国人在沈阳的近代建筑制度整合为拼贴式的沈阳建筑制度模式,阐明了沈阳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背景空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对西方建筑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是中国近代建筑管理、建筑教育和建筑文化既现代又传统的根本原因。 本书可供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人员、有关专业师生等参考。
《乡城类型:形态学视野下的广州石牌空间史:1978-2008》由黄全乐著。
《旧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及欧美国家旧建筑改造设计经典案例的详实剖析,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旧建筑改造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 当今,许多建筑作品都涉及旧建筑改造的内容,它给专业和非专业设计师们带来了关于建筑与结构、美学与经济、历史与文脉、继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本书力图通过对中外旧建筑改造设计中“新旧”之间关系的梳理,抽取出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理论性方法,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为简明实用的指导性建议。 全书自始至终都以生动形象的图解和实景照片来说明和强调“新旧”之间的协调关系,加之对案例中规律性认知的叙述和分析,其必定会博得广大设计者和相关院校师生们的喜爱。
中国正处于重建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着因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生存危机、全球化和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民族身份危机和与之伴随的草根信仰危机,俞孔坚分别从城市、田园和遗产三个层面论述他的景观理想:一种“生存的艺术”,即“天、地、人、神的和谐”。为此,他提出了引起热议的“反规划”理论,提倡“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强调“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并对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保持警惕,认为有可能破坏农村延续几千年的土地与人的和谐,“新能源”——农村的城市化也许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回到土地”是俞孔坚理论和实践的基点,而他的追求则是建设真正“中国”而“现代”的景观。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正定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正定古城的佛教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描写,反映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正定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向读者展现正定的千古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