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从丝绸之路和城镇演化的历史脉络入手,系统研究了两千一百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的原因和动力机制,根据城镇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分类探讨城镇与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归纳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区域作用范围、结构类型、作用机制、功能构成、人地关系历史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剖析黄土高原、河西绿洲、沙漠荒原、青藏高原四个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区典型城镇兴衰演变历史,系统研究典型城镇兴衰内外动因的作用机理,对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城镇产生、兴盛与衰亡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政权的稳定与繁盛的经济贸易交流是西北多民族地区兴盛发展的条件,而沿线生态的合理利用则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杨春侠著的《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第2版)》重点围绕我国跨河城市现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提出了跨河城市与河流的整合对策,以及跨河地区与河流的互动对策,并总结出五点综合策略。这种既有理论分析,又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的写作方式,在我国当前普遍重视城市生态、整治河流水体、建设滨水地区的情况下,对跨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宏村古村落空间生长更替的五个历史阶段:定居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再发展阶段,以及现状空间形态的村落建筑空间、村落街巷空间、村落整体空间。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全书从“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解析宏村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的研究首先以纵向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村落及周边区域的经济、政治、地理、思想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发展演变与村落空间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从四个层面来研究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即村落整体空间层面、村落内部空间层面、村落组团邻里层面、村落住宅单体层面。“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村落民居中基本建筑单元
吕海平、王鹤*的《双重权力体系制约下的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研究(1861-1945年)》分别研究了中国人近代建筑制度及俄日移植式建筑制度在沈阳的影响,全面展现了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的完整面貌,揭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近代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研究填补了前人对俄日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筑制度研究的空白,并将其与中国人在沈阳的近代建筑制度整合为拼贴式的沈阳建筑制度模式,阐明了沈阳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背景空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对西方建筑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是中国近代建筑管理、建筑教育和建筑文化既现代又传统的根本原因。 本书可供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人员、有关专业师生等参考。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历史的脚步买入新世纪大门以来,她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正不断向世人绽放她历目前曾具有的魅力和光辉异彩。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小城镇、村落,它们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宝贵的遗产。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空间结构布局和文化脉络的科学保护,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有的造成了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0月公布了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务院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些均对我国历史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已建成的各类建构筑物400多亿平方米,现在每年还以5亿多平方米的规模进行建设。这些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物力建成的各类既有建(构)筑物,是我国的宝贵社会财富,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为维护好大量既有建(构)筑物,保证其安全使用,及时消除天灾或人为造成的各种病害,延长其使用寿命,就是对国家社会财富有力的保护。《建筑加固改造托换工程技术实例50例》是广州市胜特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十五年来高难度工程的典型案例及各种特种新技术的汇编,涉及的工程类型包括结构加固、基础加固、改造、纠倾、托换,并介绍了部分自有专利技术。
本书将《管子》城市思想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研究,即营国思想与营城思想,并归纳出其因应务实的独特性。放之国家建设中,营国思想是全面的经营国家的方略,营城思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转到城市建设上,营国思想就与营城思想共同构筑起经营城市的城市思想。 本书可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本书分析了在城市高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遗产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并对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终归纳出一套量化的、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当前旅游综合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引领旅居生活方式的潮流,推进了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发呈现出文化主题的鲜明性、产品开发的落地性、开发模式的品牌性、消费配套的全面性、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营销推广的创新性等特性。目前旅游界对此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旅游规划与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理论研究与案例解读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本书由吴必虎主编。
《旧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及欧美国家旧建筑改造设计经典案例的详实剖析,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旧建筑改造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 当今,许多建筑作品都涉及旧建筑改造的内容,它给专业和非专业设计师们带来了关于建筑与结构、美学与经济、历史与文脉、继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本书力图通过对中外旧建筑改造设计中“新旧”之间关系的梳理,抽取出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理论性方法,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为简明实用的指导性建议。 全书自始至终都以生动形象的图解和实景照片来说明和强调“新旧”之间的协调关系,加之对案例中规律性认知的叙述和分析,其必定会博得广大设计者和相关院校师生们的喜爱。
城市,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新区开发时,对地形地貌、风土特征、地域个性熟视无睹;旧城更新中,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简而言之,今天的中国城市面临着整体危机: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本书作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或整合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城市形态与城市记忆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前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与频繁的更新不仅使城市结构丧失记录真实历史的功能,同时也给城市社群带来种种的记忆认知、认同问题。朱蓉、吴尧编著的《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从较为本质与深层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阐述了城市记忆的基本理论,并深入研究了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的时间观与价值取向,同时对城市形态中的记忆要素以及相应的表现原则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较为科学、整体的发展新思路。 《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具有鲜明的学理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它既可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人员、城市管理决策者以
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上庄古村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9-05-01出版。 上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部,是晋城市文保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本书是《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的册,分为综述、古村的历史和文化、营建和选址、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建筑装饰艺术等部分介绍上庄古村的建筑和文化历史。是一本集专业知识于通俗语言之中的普及类读物,同时又为古村镇的保护留下了大量文字和测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