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宽窄巷子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团队的创作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与成都的经济基础、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消费人群等密不可分。所以,任何地方对宽窄巷子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借鉴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途径。现在,刘伯英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宽窄巷子的经验总结成《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宽窄巷子的“思路”和“点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的文本。
本书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 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的主要线索,本书首先提出了 车站关联地区 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 车站地区 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 车站关联地区 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 车站关联地区 与 车站地区 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 三站 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
周乾松编*的《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紧扣新型城镇化、加强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形势背景,简要介绍国外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重点论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措施,全面阐明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保护预警系统、保护管理体系等内容,并重点总结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浙江乌镇、江苏周庄、浙江诸葛村等保护成功案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可供历史城镇规划师、名镇名村保护者、管理者,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文化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收录了著名学者、设计师阮仪三教授和祖慰教授的多篇X家访谈,访谈文章中对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挖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本期杂志还收录了包括德国埃森红点设计博物馆、白城兵器博览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博物馆在内的多个精彩案例,旨在探索历史街区改造与利用的理念与方式,探讨历史街区活化、民居环境改善的合理途径。
《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性》一书审视了关于城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这两个关键问题在历史城市这一语境中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它们在一种相互支持的一般性理念与惯例中是如何被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本书陈述了建筑保护的理论背景与实践背景,以及当它被绑定在更广泛的可持续性议程和文化身份上的时候,其已知的相关性和成就水平怎样才能得到扩充。通过来自欧洲各国及其他国家的案例,本书检测了城市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将它们与可持续性议程联系在一起。
今年,由费迎庆副院长带队,成丽、胡璟、郑剑艺、高江菡加盟,形成五位导师的教学团队,师生一行22人走进内港,采用“单一课题、分项调研、专题教学”的新模式。同学们针对澳门内港十月初五街区的文化价值、民生议题、环境景观、交通问题和发展潜力,展开全面深入的调研,资料汇总架构清晰、内容详尽、数据真实、图文并茂,为毕业设计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经过三个阶段的教学,费迎庆主编的《旧区新生(澳门十月初五街*新设计)》形成了五个专题,从城市设计、街区风貌、建筑本体和景观设计等层面对澳门十月初五街及其周边片区做出了相应的优化与*新。 他们的方案或许还有不足,但却充满激情和睿智,展现了华侨大学青年学子的开阔视野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如同圣洁的莲瓣,在澳门的悠久文化历史中婷婷绽放,馨香无限。
本书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寻。通过研究,本书形成了以下编写目的:寻找旧城更新中制度的缺陷,及其引发缺陷的根源,由此搭建一个初步的解析“旧城更新制度缺失”的分析框架;对旧城更新制度变迁历程进行梳理、归纳,并构建制度体系框架,供进一步研究;构建解决旧城更新问题的框架,探寻旧城更新制度创新与规划设计技术创新。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古镇、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 古村落的保护,建立在文化、社会、公众和政府四个层面上,“政府主导、学者主张、公众参与”是古村落保护的关键。《苏州古村落保护规划》从规划层面对前一阶段古村落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汇编,期望通过保护规划方案展示,汲取社会各界对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反馈意见,达到抛砖引玉、集思广益的目的。
本书收集中国近200座古代县城规划图谱,其中大多数都是从有关部门所藏明清时代的资料中遴选,并经作者实地考察、印证,故史料价值极高。 中国古代城池规划与目前城镇规划相同的一点是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所不同的是前者城市概念更清晰,更注重城市规划、建设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公共建筑(如寺庙、塔)、官府建筑与民居的关系,从而达到天、地、人自然合一的境界。 作者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工作,对所选的古代城池规划图都经实地考察、印证、故本书见解独到,对于赏析图谱及对目前城市规划、设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及设计的研究人员参考,亦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要求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本指南即是基于上述需求进行研究和制定,旨在更有针对性地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效果。 本指南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言、改造内容指引、附录。 其中,改造内容指引包含十大项三层次: 十大项:改善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基础设施安全供应、改善交通及停车设施、保持小区环境整洁卫生、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改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绿化环境景观、规范物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三层次:每项改造内容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个层次进行指引,其中基础类是指满足小区运行安全需要和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改造内容;完善类是指有条件的小区为满足居民生活便利和改善型生活需求,进一步完善功能、环境
本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记述了南京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发展历史。 南京是著名古都。本书《古代篇》记述了南京这个地方从远古时期一直到清末的漫长岁月里的成长、发展的演变过程,着重论述了以南京为都城的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三个时期的都城规划史。主要涉及:定都、迁都与战略态势,都城的总体布局,都城的形制,都城的规划手法,城市的功能分布,以及建筑、交通、园林等的规划设计。 有别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都城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乐和礼序”的规划思想,南京是我国另一种重要规划思想——以《管子》为代表的“天材地利”观念的典型,别具一格。本书结合南京“龙盘虎踞”的山水形胜,着重分析了古代南京的都城规划特色。 南京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作为鸦片战争失败的苦果,在南京
在人类创造物中,城市是持久和的。在《城市的形成》这本著作中,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 科斯托夫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 即城市如何及为什么成为目前的样子。 科斯托夫教授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 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书中数百张照片、历史图片和特别制作的图解镶嵌出一个关于城市建造的画面:精心塑造而成盼中世纪锡耶纳。作为英国人统治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新德里,自封为世界社会主义首都的莫斯科的改造,以及城市天际线从宗教与公共性的象征物到商业集团私有摩天楼群的转交 在所所有这些章节中作者不断强调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对于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历史学家,以及所有希望了解我们所在世界的过去与现在的人来说,这部经典研
本书以八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篇章,从历史环境对象的性质、特征和具体的约束条件出发,以作者所主持和主创的典型设计方案(内含上海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复原、豫园老街改造、杭州来氏聚落再生、日喀则“小布达拉”重建等国内外知名项目)为例,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践操作途径展开讨论,涉及了对历史建筑的分类认识、处置方式和再生策略选择,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再生的时代主题、国际视野、历史眼光、地方特色,以及设计者的独创性观点和手法。 书中所涉主题和相关成果先后获“*科技进步奖”、“亚太建筑金奖”、“上海市优秀建筑创作奖”、“优秀勘察设计奖”等。作为相关研究背景之一,作者同时也承担了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之一“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适应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的任务。本书所探讨的
拉萨市是我国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中拉萨老城区是拉萨市的发源地,集中体现了藏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本书作者十余年来在拉萨老城区进行多次考察,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查,对拉萨城市历史形成、空间格局、规划、建设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将老城区的历史演变过程置于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阐述和考察,从历史到现实进行了长时段的脉络梳理。书中附以许多作者亲摄的反映老城区变迁的图片。
宽窄巷子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团队的创作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与成都的经济基础、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消费人群等密不可分。所以,任何地方对宽窄巷子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借鉴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途径。现在,刘伯英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宽窄巷子的经验总结成《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宽窄巷子的“思路”和“点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的文本。
宽窄巷子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团队的创作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与成都的经济基础、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消费人群等密不可分。所以,任何地方对宽窄巷子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借鉴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途径。现在,刘伯英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宽窄巷子的经验总结成《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宽窄巷子的“思路”和“点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的文本。
本书主要从工程技术角度评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对古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先秦时代和秦汉统一之后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特点、水平及其技术成就的评价;对近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外国入侵之后中国规划技术的艰难成长过程,以及重点城市的发展实例;对现代史则较详细地叙述各阶段发展情况及其在编制、设计、实施、管理方面的特点,并附以大量各种城市规划的实例,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等方面专项规划的实施成果。 本书图文并茂,理论结合实际,可读性强,可作为大专院校研究性、本科生、专科和一学习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历史、考古、经济地理等专业的参阅书籍,也可作为设计研究机构、国家城建管理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参考书。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士心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1988年以来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的有机系统——村落的类型、选址、结构、管理机制和社会功能,陈志华教授在〔村落〕中对村落形态、建筑形制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精彩的论述。
2004年笔者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时,曾做过一项课程研究 北京城市变迁 街道 ,即运用新老照片进行对比的方式,考察北京旧城街道景观之变化。当时笔者从学校资料室找到一本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图书《北京旧城》。 《回眸京城:北京老城街景同视角比较》记录了大量老北京的街景照片,主要拍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本人以这些老照片作为蓝本,重返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并以同样的视角拍摄了一张新的照片。研究成果是一本摄影集,利用同视角的新老照片进行对比,营造出北京旧城街景空间变化的整体印象。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法,是一部独特的北京城市发展研究著作,附有约200份图表和24幅珍贵照片资料,参考价值很高。书中以北京历史提示与西方迥异的传统中国城市理念,通过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发展形态、城市经济、人口变化、住房、交通、环境、旧城保护和社会区等发展情况,叩问本书的核心问题:北京是个怎样的城市?北京到底有多独特?北京的文化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