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 (费孝通)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真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真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是定义、评估和监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
全书分为总报告和大事记两部分。总报告研究紧扣城市规划的“发展”这一主线,通过对城市规划发展史实的搜集、整理,解析影响城市规划发展演化的深层机制,试图初步建构起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整体历史框架。大事记资料详实,数据准确,是城市发展与研究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本书附有意大利、法国等外国实地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仔细地对他们的建筑风格、形式特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作出了归纳和研究,并进一步探求了这些规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甚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在国外的城市中,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巴黎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几个城市几乎是西方(除希腊外)所有重要的建筑风格的起源地和代表地——罗马风格(其后的罗曼式亦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和仿效)、文艺复兴风格、哥特风格、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也在形式上继承发展。探讨这些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原因,不仅可以从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以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形式中发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还需对其人文精神和
本书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都市形态演进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试图在近代上海都市空间演进的市政控制过程和市政设施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证,并为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开埠之初,英人获得了外滩地区土地租用权;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强在租借地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安全感,外滩建筑群也开始不断翻造。到了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外滩建筑群又一次大规模更新,从而造就了一个“摩登上海”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外滩地区都市形态的基本轮廓,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的“摩登l5年”内最终形成的。外滩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其都市形态是如此地高效多样,仪态万方,也使我们不由地对其支撑要素发生疑问:这一都市形态
《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城市更新》结合2016至2017年度课程选题 澳门世遗路线扩展与旧城更新 ,建立一套适合澳门城市更新的研究型设计教学模式,包括选题依据、澳门城市历史学习、理论学习、分析方法学习、实地调研、专题设定研讨、设计教学、设计展览的研究型设计教学过程。自2011年开展至今,该套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在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澳门城市设计课程,并不断总结和优化,为建筑学境外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北京城市面貌的百年变迁,包括北京城墙城楼、古建筑、街道牌楼以及四合院的保护与拆迁,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如:清末袁世凯修复前面的奏折、民国时期拆城墙的批复文件、张作霖保护文物古迹的布告、北京解放后拆城墙城楼、街道各种牌楼的批复文件、拆迁四合院的布告用大量历史事实分析古城保护的得失与利弊,具有比较高的学术和资料价值。
在利益多元化的城市语境中,我国旧城更新的顺利实施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急需对其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深入研究。与传统研究方法相异的是,本书作者选择制度分析的视角作为研究突破口,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对我国当前由政府主导的一元规划机制展开了剖析。通过大量翔实案例,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传统规划机制作为制度的运作过程、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成因,以及应如何弥补现行规划机制的不足,以改善规划干预的有效性。 由此作者从规划管理体制、更新实施方式以及产权模式创新等制度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个人见解,认为应全面建构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多元平衡的新型规划机制。该研究对于认识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增强旧城更新中规划干预的有效性和保证社会公平,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全书的特点是资料
张帆、邱冰编*的《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 空间重构研究》针对旧城开放空间的各类问题,基于 日常生活 的观察视角,以 自下而上 的方式分 别从价值体系重构、功能重构、布局重构与文化重构 四个方面研究了旧城开放空间重构的基本理论、技术 手段与策略。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理论成果均区别 于以往的同类或相似文献。在进行理论建构的同时, 本书以实证研究为主导,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 跨学科研究为特色,运用了社会调查、SPSS统计分析 、GIS空间分析技术、图解分析等方法,在功能、布 局与文化三个方面设计出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工具,可 直接应用于实践。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环 境艺术设计、旅游规划等相关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 员、管理人员及在校学生作理论参考之用,也可作为 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实践的工具
吕海平、王鹤*的《双重权力体系制约下的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研究(1861-1945年)》分别研究了中国人近代建筑制度及俄日移植式建筑制度在沈阳的影响,全面展现了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的完整面貌,揭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近代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研究填补了前人对俄日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筑制度研究的空白,并将其与中国人在沈阳的近代建筑制度整合为拼贴式的沈阳建筑制度模式,阐明了沈阳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背景空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对西方建筑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是中国近代建筑管理、建筑教育和建筑文化既现代又传统的根本原因。 本书可供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人员、有关专业师生等参考。
本书书集合了国内各大城市规划院设计师对于我国城市棚改规划和实践方面累积的经验和对棚改未来的探索建议,对未来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政府人员、规划院设计师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2004年笔者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时,曾做过一项课程研究 北京城市变迁 街道 ,即运用新老照片进行对比的方式,考察北京旧城街道景观之变化。当时笔者从学校资料室找到一本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图书《北京旧城》。 《回眸京城:北京老城街景同视角比较》记录了大量老北京的街景照片,主要拍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本人以这些老照片作为蓝本,重返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并以同样的视角拍摄了一张新的照片。研究成果是一本摄影集,利用同视角的新老照片进行对比,营造出北京旧城街景空间变化的整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