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有机更新三个理论维度对古城进行研究剖析,结合巴黎、京都、苏州、丽江、平遥等国内外五个古城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在对漳州古城历史、山川形胜、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按照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 的思路开展。从论证目标、整体保护、分类引导、功能布局、文化挖掘、风貌维护六个方面入手,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技术、法制、机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保障体系。
广州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旧城区一直以来都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具有深厚底蕴的商业名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的积淀造成了旧城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内城的高度集中建设,广州旧城正面临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城市传统空间形态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选择。建国以后的广州旧城区经历了几次城市更新改造浪潮,逐步形成了这个高楼大厦、骑楼街、工人新村与西关大屋共生的多元形态,复杂的城市形态的演变也深刻的记录着城市变革的历史印记。《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一书结合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了三个视角的研究:*,基于形态分区理念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康泽恩 城镇平面分析 方法为基础,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基于 形态单元 的系统分析框架。第二,基
本书分析了在城市高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遗产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并对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终归纳出一套量化的、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学习。
宽窄巷子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团队的创作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与成都的经济基础、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消费人群等密不可分。所以,任何地方对宽窄巷子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借鉴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途径。现在,刘伯英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宽窄巷子的经验总结成《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宽窄巷子的“思路”和“点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的文本。
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 (费孝通)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真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真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是定义、评估和监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城市空间形态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是城市经浊、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和城市功能空间组合的形体表现。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城市空间形态也将不断演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探索永无止境。适适逢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角度把东北地区城市划分为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论述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演进过程和典型模式;探讨了新时期东北地区空间形态与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本书既是对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一次总结,也晃对城市空间形态这一科学命题的新探索。
本书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 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的主要线索,本书首先提出了 车站关联地区 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 车站地区 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 车站关联地区 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 车站关联地区 与 车站地区 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 三站 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
温州大学的王新和温州市规划局的蔡文云合著的《城中村何去何从》是以温州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丰富的调查研究,根据大量事实而作出的对策性研究成果。温州市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先地区,温州市的城中村改造起步较早,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为化解其中各种社会矛盾而采取的政策和取得的一些经验,对于更广阔层面的城中村改造的对策研究和制度安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这部著作立足城中村改造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社会矛盾,有针对性地作出政策研究,表现了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尤其是书中关于政府在城中村改造、房地产开发中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怎样才能公平、公正地行使政府权力与政府职能,怎样既推进城中村改造顺利进展,又切实保护村民权益的一
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是我国城镇近现代的新城市空间,也是引导近现代中国城镇空间拓展、重组的重要空间类型。相应地,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也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也是城市规划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在大量搜集相关史料、整理和借鉴相关史志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基本分期、总结了其基本规律并挖掘解析了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规划史在专门史研究角度的学术空白。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行政管理和高等教育等专业人员和高校学生参考,也可供各级各类开发区的管理者、政府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周乾松编*的《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紧扣新型城镇化、加强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形势背景,简要介绍国外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重点论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措施,全面阐明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保护预警系统、保护管理体系等内容,并重点总结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浙江乌镇、江苏周庄、浙江诸葛村等保护成功案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可供历史城镇规划师、名镇名村保护者、管理者,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文化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瑜伽的力量》是瑜伽界知名学者、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关于瑜伽智慧的演讲集,涵盖了联结、整合、自我、灵性、梵、存在、智慧、喜乐等大瑜伽起始至今的全面信息,主要从人的五鞘和不同类型的瑜伽的对应关系(最初在《智慧瑜伽》中提出)、瑜伽哲学角度考察身心灵三重健康观念、通过现象层面阐明梵我合一的三个标准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演讲者所倡导的广义瑜伽的观念。 在这苍茫幻化的世界,脆弱的生命到底安于何处?王志成教授带给不确定尘世中漂浮的灵魂以内在力量。他谈瑜伽,也是在谈内心;他谈人生,也是在谈世界。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自身之内的身心灵的好的联结,一种有力量的联结。达成这种联结,我们的灵魂才能结束飘荡,心灵才能平静喜悦。这是瑜伽带给人们形体、面容、内心之美以外,能够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