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 小地方 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 造城市的人 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 小地方 ,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 小地方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 小地方 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 小地方 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
公共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根本在于个体汇集下的自发组织力量对社会未来的参与和承担,社会可以给个体如此大的可能性用行动完成对 更加美好的生活 的期盼。 基于当下社会背景,本书探讨了公共空间该有的样子以及针对 公共 这一概念的未来思考。本书分别从公园、政府机关、滨水空间、学校、航站楼、图书馆、住宅小区几个方面,介绍了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的思考、成功案例以及改造构想等内容,同时书中还收录了艺术策展人森司和制作人清水义次的两篇访谈。 全书内容兼具理论、实践与创意与一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描述了三种相关的现象:区域主义的出现、郊区的成熟以及旧城街区的复兴。每种现象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另两种现象相关联的。 本书试图提出区域城市的框架,考察正在兴起的区域、正在展开的郊区以及得到更新改造的城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部分 蔓延的终结 ,提出了这种新都市形式的性质和原则。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城市和郊区的理论来解释 区域城市 , 甚至也不能把新都市形式的原则解释为政治司法的汇编。必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把 区域城市 看成一个单元,它由街坊和社区综合而成,这些街坊和社区把大都市联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部分 区域城市的建筑学 ,提出了把我们的都市转变为区域城市的政策和形体设计原则。必须在区域和街坊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区域城市和街坊层次的建筑环境和公共政策进行设计。如同区域城市,这些
本书作者将城市更新与绿色低碳技术的耦合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对当下城市体检过程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实践研究成果,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提升、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产业类绿色低碳更新、设施类绿色低碳更新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通过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城市宜居性;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提升其能源效率和环境性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在产业区内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减少工业污染和碳排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性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城市的韧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后,结合前沿技术,对未来的绿色低碳技术与生活方式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当前,我国的老旧小区改造面临存量任务重、资金平衡难、政策堵点多等多重挑战。在改造中引入社会资本以拓展资金来源,是保障我国老旧社区更新行动有效落地的重要一环。 《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基于 成本-收益 的北京实证分析》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盈亏平衡关系创建 成本-收益 分析框架,据此解读社会资本参与下的劲松北社区改造、鲁谷六合园南社区改造、光明楼17号楼重建、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重建等7个北京老旧小区改造典型案例。通过深度剖析不同类型老旧小区改造的具体 成本端 和 收益端 构成,研究揭示了 民企 和 国企 参与模式的异同,以及项目改造面临的共性与个性困境,进而提出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的 降成本、提收益 政策路径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为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老旧小区改造的 资金不足 难题提供启发性策略参照。 《社会资本参
城乡规划的发展动态与新变化对其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结合近几年城乡规划的新观点和新方法,重点阐述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做了简单介绍。本书更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颁布执行后的城乡规划的新内容,且与国家城市规划执业制度及其考试相结合,将执业考试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书中,直观且明确地阐述城市性质和类型、城市人口构成和规模、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实践的需要。 《城乡规划原理》一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及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 智能城市规划 丛书的第5本,主要内容依托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课题 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 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内容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城市概念,阐述了从智慧城市到人工智能城市的发展理论基础,人工智能城市的智化要素、核心目标、发展前沿,以丰富的实际城市案例带入对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人工智能城市发展前景的深入讨论,以人的需求的视角,预判下一代人工智能学者和城市规划者可共同解决的城市难题和共同突破的技术挑战。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即视为该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世界范围看,老年人住宅大致分为社区式照顾老人住宅、机构式照顾老人住宅和居家式照顾老人住宅。社区式照顾老人住宅也称呼为 养老社区 ,它主要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共同为老年人设立,是集合了居住、餐饮、医疗、娱乐、文化、学习等各种功能的养老场所。 本书以养老社区作为阐述对象,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社区现状、老年人需求以及居住体系进行分析,对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原则、空间组织模式、建筑布局及服务配套设施。并且精选了多个国内外的养老社区案例,能为设计师、管理者、城市规划师和高校师生等提供参考价值。
《总体设计》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中国城镇化开始从高速度发展进入既重视一定发展速度又更重视发展质量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发展转入内涵式发展与治理的新模式。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规模化集聚导致城市空间面临越来越大的人-空间-服务等矛盾,为此需要加快城市更新步伐,重视城市空间治理模式创新。本专辑聚焦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探讨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的内在关联,以国内外典型城市更新实践为例,总结梳理其有益经验和模式,推动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中一直被忽视的类型,在当前城市更新国家大背景下,对修补城市断裂尺度,连接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主旨意在回归人本尺度与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展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要义,解析其情感内核、本源属性及健康效益。综合运用新技术和多源数据分析老年人行为偏好和感知数据,通过SPSS等统计方法,挖掘小微公共空间与老年人行为感知间的互动特征,揭示 空间-行为-感知 间互动关联机制,提取适老化空间形态要素的关键指标,从而提出科学性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
当城市化浪潮迅猛来袭之时,乡村也正处于蜕化成蝶的时刻。这是一本探讨中国乡村未来可能性的书,从人文与生态的角度阐述了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未来乡村可能会是什么形态,对社会和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为什么这样的乡村环境能够支持超越城市的更好生活。
联合国人居署编*的《城市规划--写给城市领导者(原*第2版)》为处于人类历史关键时刻的城市领导者和决策者而撰写,是关于城市规划信息、观念和做法的有价值的资料。预计接下来50年的人口增长将对所有城市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人口规模在200万以下的中型城市。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能需要将现有的城市空间翻倍,以容纳预期的人口数量,而发展中国家需要使它们的城市空间扩张300%以上。 影响城市的因素,以及我们如何应对,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预算有限等等,这些严重的问题将不会消失,但往往被忽略。如果不从现在开始为其做准备,大多数城市显然将不能应对人口增长和其他问题。这意味着在住房、交通、垃圾处理、商业区、公园、安全、道路系统以及其他*多的方面,需要进行规划、设计、融资并且贯彻理念。本书是制订这些
本书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下,探讨城市形态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将研究范式推广到城乡规划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的新方法、新标准和新措施。同时,研究成果可望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意义。以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作为城市气候变化的两个表征因子,以合肥市为例,从市区和街区两个层面探讨城市气候变化演变特征;宏观层面,从城市外部形态探讨城市形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微观层面,从城市内部形态分析城市形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明确空间形态如何有利于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形态优化策略。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是对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块,利用较短时间快速解读题目和任务要求,明确设计目标和概念,完成设计构思和空间布局方案,并通过简单直观的分析图解和准确有效的图纸表现传达设计构想。适用于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街区层面的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规划设计,是在有限时间内独立创作完成,因此不能开展现场调查、对方讨论、系统研究等基础性工作,而是要求规划设计者迅速领会任务、抓住重点、确定构思、形成方案并进行图纸表达。这对规划设计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因如此,以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考试成为考查专业人员基本素养和选拔优秀人才的有效手段。本书是一本综合全面讲述如何迅速抓住快题设计的精髓,做出高质量的规划设计,取得高分的手册。
研究中国的传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能照搬欧美诸国与日本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及其理论,必须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阐明中国式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质及其在近代的转型。本书作者从学术史的考察入手,结合自身对华北农村的现地调查,利用满铁调查资料以及今人对这些村庄的再调查资料,研究华北农村中的社会结合(具体包括宗族、村落、信仰、互助四种社会结合)与国家关系的演变过程,从水利史角度探讨农村水利习惯和秩序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近代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变做一初步的架构。
目前,世界的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并且这个趋势在近20 年间仍在不断扩大。快速的城市化意味着比乡村更高的人口密度,然而这只是意味着人口的快速集中,相应的居住环境却并没有匹配,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人类历史上从未面临过的如此复杂的难题。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无法得到安全的环境管理服务、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设计不当的城市交通系统也会造成包括道路交通伤害、空气和噪声污染以及安全身体活动障碍等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城市内部人口的快速流动也使得城市本身成为让人不得不重视的疾病传播中心。因此如何以多领域的视角去看待城市健康问题,以合理的方式去帮助制定良好城市规划的体制和政策框架,以增进城市居民健康和福祉,成为当前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本书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到居民健
本书共5章括:乡村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概况、理论视角、乡村区域旅游规划及景观设计策略、案例分析: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乡村区域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结论等内容。本书梳理了当前乡村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发展的概况,从加快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乡村区域旅游规划及景观设计策略,并以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为例行了乡村区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景观设计的案例研究。本书可供从事城乡规划、景观规划、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师生使用。
本书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20年来参与深圳市、区两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更新政策研究制定过程中的经验,撷取其中技术层面的关键创新及其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性总结研究,呈现了深圳城市更新政策规划制定过程中,从识别关键问题,到锁定关键技术方法,再到将技术方法转化为规划或政策的全过程,以期为高度城市化地区规范城市更新、引导市场积极参与、创新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等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 城市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 新路径和品质在美学层面提出了 高的要求,则需进一步提升街区价值,增强城市的归属感。在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品质提升应该“综合整治”与“重点织补”两手抓。《城市 新与城市美学》一书立足于城市本身的美学框架,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通过“理念+方法+操作+案例+总结”的阐述方式,探讨如何塑造恰到好处的城市美学,如何 扎实地绽放包容、开放和共享的城市表情,如何 持续地锤炼宜居、智慧、韧性的城市品格。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作为农业生产和文化复兴的重要增长点,是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交织的国土景观类型,形成了 三生 融合的中国特色。本书围绕乡村文化景观多元价值识别、人地关系解译、生物文化多样性管理等方面开展调查与研究,提出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景观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为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多元价值的提升与转化,推动农耕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