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的逐渐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古老又迷人东方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们也更加关注东方美学风格的设计。 本书案例根据设计风格,分为自然东方、现代东方、禅意东方、古典东方四个章节,详细且深入地介绍了近30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由国内一线景观公司设计的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案例新颖、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每个案例既展示了项目概况、设计手法、设计落地后的高清实景图,还展示了施工图纸。内容从设计理念到设计细节,再到设计总结,知识点多,参考性强,并随书赠送电子版施工图纸。
日本历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同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将中日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中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客观地看待园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日本传统园林艺术实际上是东方哲学文化、宗教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东方园林之树的重要分支,而古典造园文献是其造园技法、理念及象征意义等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书采用解译、归类、图文对照、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书中所解译的日本造园古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造园书,原书不仅专业性强,且晦涩难懂。本书结合作者的专业背景,采取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对这些造园古籍进行解读和翻译,并按照风格、章法、象征、技法、实例进行归类,对于技法内容再按照池泉、筑山立石、茶庭露地等造园要素类型分别论述。 本书聚焦日本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本书以中国传统儒、道、禅等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盆景美学命题的形式,以内在相连的逻辑结构,试图构建盆景美学的基本架构。其中阐发的部分盆景美学命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者新意,如“盆景的空寂之美”“盆景的禅意及禅意表现”“‘比德’的美学意蕴及在盆景艺术上的应用”“禅宗自然的心相化及于盆景艺术之意义”“般若观照与盆景艺术的审美体验”“盆景美的阐释”等,这些盆景美学命题,不仅涉及盆景美学认识论、审美方法论、审美创造论,而且涉及盆景美的本质、盆景美的鉴赏等一系列盆景美学问题。本书对这些以前未曾或者说很少从理论层面论及的盆景美学问题都进行了系统阐发。
《我眼中的英国花园》为作者带领团队长达十多年对英国园林的实地考察、研究与复盘,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及众多花园主进行交流,对英国国民自然信托基金会等组织管理的城堡、大宅及花园的保护及运营模式进行探讨,英国园林考察的一些体会及记录的图片的总结。 本书为下册以公元与植物园、个性化花园、小镇花园为主。本书对英国园林发展和历史做了梳理和介绍,针对每一个花园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具体介绍。图片精美、文字精练、直观生动,可读性强。为读者展现了英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与传承,通过作者团队的照片和文字,呈现丰富的游园体验。
中国园林是一种诗意的建筑,是人的精神寄栖之地,向来以文化品位为宗旨,山水田园,亭台楼阁,帝王胆略,文人胸襟,意在其中,天人合一。皇家园林硧浑博大,江山万里寓于宫苑庭园,至帝王万机闲暇不忘江湖之乐。自古庶民不秀雅空灵,移山缩水寄于曲院回廊,使文人归隐田园不忘江湖之乐。 四座名园,两皇两私,数百年间或辉煌或凋落,风雨相伴,乃中华建筑史上奇绝的一章。今有北京、承德、苏州三地摄影名家,将十几年潜心拍摄的园林佳作,辑成卷帙,合作出版。虽学养各异,却意趣相同,对园林建筑情有独钟,每有奇思妙想,或触景生情,皆以影像为记。各人的情感,各人的理解,各人的观念,各人的功力,尽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像表现之中。
该书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对脱胎于中原文明的河南园林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并按照历史脉络,对先秦直至民国的河南园林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河南各个时期的物质、文化、思想背景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指出园林产生的基础和影响因素;然后依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类型进行分类阐述;*后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园林的类型、功能、要素、特征、理法以及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等进行总结。完善了中国园林史的研究内容,凸显了河南地区园林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对河南园林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评价.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套装共5册)》是作者精心编写而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套装共5册)》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们更好的阅读,从书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值得了解和知道的。一起来阅读吧。
《园综》一书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和蒋启霆先生选编的。此书的选编工作始于1979年。“余从事园林建筑,垂五十余年矣。每见昔人有关名园记事,辄录以备稽阅。岁已末(1979年),适雨田内阮垂老退休,每与语及此事,拟更扩而充之,以成专帙,俾汇历代名园史料,以供园林专家之参考。”(见《园综小序》)。 《园综》一书的选编工作异常艰难。全书文稿有一尺多高,大部分是两位老先生亲手抄在文稿纸上的,有的是两位老先生在阅读古籍时随手抄录的;有的则是专程去图书馆查找的,甚至是专访私人藏书后抄录的,当时的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还曾为此提供了特别的方便。所以,原稿用纸大小不一,各式各样,有些还是用学生练习本、香烟纸盒等写就的。书稿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现今可能找到的所有的园记。从时间跨度上
欧洲建筑的辉煌,永远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英国建筑细部设计写真系列全书,作者特有的视觉理念,在光圈中将欧洲建筑细部设计,通过典型的英国建筑纵情表现。全书影像中的建筑印象,摆脱了前期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设计上敦厚的墙壁和粗壮的柱了不见了;门窗孔角多引用了来自东方的尖券,代替了古罗马时期的半圆拱;尖形肋骨拱顶和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以及耸入云霄的钟楼、尖塔,群柱和飞扶壁,精雕细刻色彩斑斓的棂花窗和门饰,是这时期典型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史称这段时期的建筑,为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虽然这一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建筑为主,但实际上已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和军队作战的堡垒工事。演变成市民会堂、公共礼堂、市场和剧场,成为市民活动的中心。无论是婚丧大事,还是一系列重大活动,教堂都逐步演变成为市俗
《中国园林立志·创作·表现》这部园林专著,是吴肇钊先生多年实践的总结。肇钊先生的业绩是从扬州开始和发展的。扬州园林早在隋唐就盛名天下,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誉。历经沧桑,扬州园林多遭破坏。自十年动乱向,扬州园林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市委、市政府关心和重视下,吴肇钊先生先后主持修复了白塔晴云、片石山房、卷石洞天、二十四桥等处景区景点,荣获过国际金奖等多项奖励。吴肇钊先生尊重历史,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勇于创新,不但再现了扬州园林昔日的辉煌,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中国园林立意·创作·表现》新著中,其不少篇章可为佐证,并将成为修复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之作。更令人赞赏的是新著中一幅幅精美的绘图仿佛出自书画名家之手,他刚来扬州时,别人忙于“斗私批修”,他却潜心于美术创作。他所绘制的
本书为美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詹姆斯·科纳的合集,收录了他自1990以来发表的诸多重要学术论文。科纳作为景观都市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建构者之一,其景观理论远远不止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是渗透到风景园林话语建构和实践理论的各个方面。科纳的理论没有一个定式,其体系是发散性的,但是却透露出极强的人文主义的姿态,在后麦克哈格时代被视为“重塑”了风景园林专业,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科纳的理论思想,当代国内风景园林对于他设计的纽约高线公园如数家珍,但是却鲜有深刻理解该作品内涵的媒介和文本。风景园林如何作为一种话语而存在,如何作为一种文本,如何辩证看待理论与实践关系,如何将风景园林与文化逻辑建立起双向交流的架构,本书都做出了具有典范性的探讨,并提示了理论之于理论本身,以及理论之于实践的重要性。本书共
本书包含北方著名古典园林中的殿、舫、楼阁、门、桥、塔、堂、亭、榭、轩、斋十一类园林建筑的全面展示,每一大类前有文章讲解和描述,每座建筑含有建筑测绘图纸和照片,细部图纸丰富、具体,生动,充分展示国内经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和构造,为园林建筑设计师提供大量参考和学习的样本。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历代都城所在,不但皇家园林鼎盛,而且曾经出现过大量的私家园林,形成独立的造园体系,地方特色鲜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的重要成果,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考据,首次系统、深入地对北京私家园林进行全面的探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卷“综合研究”对北京私家园林的历史源流、造园意匠、园居生活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保护对策进行探讨。下卷“实例萃编”对不同规模的36处典型园林实例的建置沿革进行考证,同时对其基本格局和造园特色作进一步的分析;附录“故园钩沉”以辑录古今文献为主、调研摄录为辅的方式对300多座北京历代私家园林进行梳理、考证、记录,以留存历史印记。 本书对于建筑史、园林史的
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是开辟建筑设计创新道路的主要方向之一。本书作者早在1990年代发表的研究中就指出,用室内外空间配对来服务于每个主要建筑功能,是中国建筑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实践证明, 该特点在工业化的中国仍然被公众所喜爱。因此它也应是现代建筑在中国本土化的出发点之一。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书作者从1990年代初开始就在自己的建筑/城市设计实践中有意识地重点探索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本书共选择了15个设计作品,来演示到目前为止的心得。选择建筑与园林结合作为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切入点,目的不在于复活表面上的传统,而是找出隐藏在表面形式下的基本空间结构及其服务的实际功能,按今天的中国社会现实加以取舍或调整,最后用当前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新形式。
主要介绍江苏传统园林的人文地理背景、历史沿革、当前遗存概况、主要类型,以及其造园思想、造园要素、理法与美学意境。根据各地现存传统园林的实际状况,选出约56处历史价值高、当前遗存状况好、图文资料精美的经典园林重点介绍,每处园林约3-5页;另精选未列入经典园林的100处以 江苏现存传统园林名录 形式附后。为保护和发扬地域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江苏古建园林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活化利用,增强江苏优秀传统营造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和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提升社会大众对传统营造技艺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根据江苏省传统营造技艺活化传承系列工作部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传统建筑研究中心、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搭建。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汪菊渊编著的《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第2版)(精)》为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研课题《中国古代园林史》的重要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包括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清朝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册。本书含有各类图纸及图片500余幅,并附有详尽的园名索引。 《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第2版)(精)》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界的广大科研和规划设计人员,园林及建筑院校的师生,从事历史文物保护的专家和考古学者,对历史和科技史、艺术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