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的逐渐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古老又迷人东方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们也更加关注东方美学风格的设计。 本书案例根据设计风格,分为自然东方、现代东方、禅意东方、古典东方四个章节,详细且深入地介绍了近30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由国内一线景观公司设计的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案例新颖、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每个案例既展示了项目概况、设计手法、设计落地后的高清实景图,还展示了施工图纸。内容从设计理念到设计细节,再到设计总结,知识点多,参考性强,并随书赠送电子版施工图纸。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古典园林图像艺术》(全三卷)集文化性、艺术性、历史 性、研究性、资料性于一体,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展现 我国古代园林图像艺术成就的系列专著。全书深入发掘、整理了 中华古代园林图像遗产,从图像的视角来阐述中国优秀古典园林 的景观艺术特征,打破了以往中国园林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 络、以园林风格变化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梳理古代园林图 像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甄别图像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分类模 式,以图像所表达的园林内容和性质为主线展开阐述。全书分为 “皇家园林图像卷”、“风景名胜图像卷”和“私家、寺观园林图像卷” 三卷,各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 1200 余幅中国古代园林图 像的绘制内容、风格手法、媒介材料,并重点阐释、探讨图像中 所呈现的园林营造背景、空间格局,以及建筑、装饰、植被和
主要介绍江苏传统园林的人文地理背景、历史沿革、当前遗存概况、主要类型,以及其造园思想、造园要素、理法与美学意境。根据各地现存传统园林的实际状况,选出约56处历史价值高、当前遗存状况好、图文资料精美的经典园林重点介绍,每处园林约3-5页;另精选未列入经典园林的100处以 江苏现存传统园林名录 形式附后。为保护和发扬地域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江苏古建园林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活化利用,增强江苏优秀传统营造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和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提升社会大众对传统营造技艺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根据江苏省传统营造技艺活化传承系列工作部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传统建筑研究中心、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搭建。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本书为美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詹姆斯·科纳的合集,收录了他自1990以来发表的诸多重要学术论文。科纳作为景观都市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建构者之一,其景观理论远远不止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是渗透到风景园林话语建构和实践理论的各个方面。科纳的理论没有一个定式,其体系是发散性的,但是却透露出极强的人文主义的姿态,在后麦克哈格时代被视为“重塑”了风景园林专业,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科纳的理论思想,当代国内风景园林对于他设计的纽约高线公园如数家珍,但是却鲜有深刻理解该作品内涵的媒介和文本。风景园林如何作为一种话语而存在,如何作为一种文本,如何辩证看待理论与实践关系,如何将风景园林与文化逻辑建立起双向交流的架构,本书都做出了具有典范性的探讨,并提示了理论之于理论本身,以及理论之于实践的重要性。本书共
《营造法式》是成书于宋代的建筑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古代很为完备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样本。它的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水平已经达到很好状态。 《营造法式》全书36卷(现存34卷),共357篇,3555条,是对宋代以及宋以前建筑设计、施工的经验总结和完善。李诫根据自己多年各类工程管理的经验,并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制度,编撰成书,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成为当时的官方建筑规范文本。 书中附录的千余幅建筑、构件设计详图及装饰图样,既有助于对全书内容的理解,也便于今人建造仿古建筑时借鉴。
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鉴价值。
本书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 学术著作 ,也非一部有关中国园林的 摄影集 ,而是一位建筑学者以其独特视角所扑捉到的 中国园林 。书中作者用镜头记录了现存较有代表性的园林,以极富意境的黑白表现再现了 道法自然 的哲学思想及 有法而无定式 的造园手法,并将自身对中国园林所有深层思考隐于所摄作品中,而不同于传统文字记载的方式。从艺圃、环秀山庄、留园、拙政园到网师园、沧浪亭、退思园,从豫园、个园、瞻园到燕园、北海、谐趣园,通过近200幅的拍摄作品,呈现了设计师眼中中国园林的精华所在,以对当代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使人在身临其境感受巧夺天空的园林之美的同时,引发对中国园林的深层思考。本书适合景观设计、建筑师阅读,同时也可为园林研究、建筑史研究及历史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是中国与挪威的合作项目“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的成果结晶。作者克纳德·拉森以及阿穆德-希丁·拉森作为北欧知名的建筑学家,对于西藏的传统建筑保护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很早就关注拉萨传统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学者,作为“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对拉萨市的建筑、景观的勘测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主要讲述了古老拉萨的地形、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建筑物和城市景观。它也引发出关于拉萨的未来规划问题以及面对城市发展如何保护拉萨历史城市景观的争议。本书中的插图涉及范围很广,其中有25幅以前从未出版过的古老地图,有卫星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水彩画、建筑信息表和大量*的彩色图片。本书英文版已在英国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虞金龙教授的《我眼中的英国花园》不仅以风景园林设计和实践的专业人士的视角对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英国园林发展的脉络、风格演变和经典设计做了系统阐述,更从历史、人文、自然这三个维度将英国园林和花园的美好全面展现。 带读者从历史“时间轴”上了解英国园林和花园是本书的亮点。《我眼中的英国花园》的另一精彩之处是虞金龙教授将这些花园、园林,及它们所属的古堡、庄园、乡舍与“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是开辟建筑设计创新道路的主要方向之一。本书作者早在1990年代发表的研究中就指出,用室内外空间配对来服务于每个主要建筑功能,是中国建筑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实践证明, 该特点在工业化的中国仍然被公众所喜爱。因此它也应是现代建筑在中国本土化的出发点之一。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书作者从1990年代初开始就在自己的建筑/城市设计实践中有意识地重点探索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本书共选择了15个设计作品,来演示到目前为止的心得。选择建筑与园林结合作为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切入点,目的不在于复活表面上的传统,而是找出隐藏在表面形式下的基本空间结构及其服务的实际功能,按今天的中国社会现实加以取舍或调整,最后用当前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新形式。
《中国古建园林大全(北方卷)(精)》对全国各地古典园林的建造年代、历史变迁、形态及结构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本书图文并茂,容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并专门邀请我国知名园林专家对所述古典园林逐一进行点评,可谓知识面广、权威性强,可供广大园林工作者学习、借鉴及应用。
极少主义园林,以其注重简洁的线条、抽象的形体和强烈的空间感觉而日益流行起来。特别是在过度繁忙的生活中,人们渴望创造出一块宁静的蔽所,用以修养身心。极少主义风格还有其他的优势:它适宜于市内的小空间并仅需较少的维护。这部精彩的图解著作,是对极少主义园林的一种极富灵感的诠释。 曾多次获奖的园林设计师克里斯托弗·布雷德利-霍尔,从全世界城市、乡村大大小小的园林中,精选出了*的极少主义作品。他从每一处园林背后探究创作的灵感,并解析了如何把对空间和比例的理解与对材料和植物的巧妙而富于想像的运用结合起来。他为我们展现出:*的园林都能同其周围风景及其所邻接的住宅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书介绍了极少主义的哲学思想,也谈及了相关的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和当代生活方式。本书在绪论中还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
北方私家园林:中国历史上北方地区曾经兴建过大量的私家园林,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本书以相对通俗的笔法首次对北方私家园林艺术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四章,章对从西汉至清末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北方关中、中原、幽燕、齐鲁等地区的私家造园的发展历史进行记述,第二章重点赏析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地区的现存名园实例,第三章从布局、建筑、叠山、理水、植栽五个方面总结其造园手法,第四章从地域、气韵、哲学角度对其文化内涵作进一步的探讨。 岭南私家园林: 岭南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种形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加之对外商贸与社会发展,因此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园林文化。岭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而经济发展又为造园提供了物质基础。岭南私家园林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造园
本书以中国传统儒、道、禅等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盆景美学命题的形式,以内在相连的逻辑结构,试图构建盆景美学的基本架构。其中阐发的部分盆景美学命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者新意,如“盆景的空寂之美”“盆景的禅意及禅意表现”“‘比德’的美学意蕴及在盆景艺术上的应用”“禅宗自然的心相化及于盆景艺术之意义”“般若观照与盆景艺术的审美体验”“盆景美的阐释”等,这些盆景美学命题,不仅涉及盆景美学认识论、审美方法论、审美创造论,而且涉及盆景美的本质、盆景美的鉴赏等一系列盆景美学问题。本书对这些以前未曾或者说很少从理论层面论及的盆景美学问题都进行了系统阐发。
伴随着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召开和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落成,《瓷上园林——从外销瓷看中国园林的欧洲影响》于2013年5月18日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展览以近三百件实物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明清外销瓷的输出以及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欧洲仿制的代尔夫特蓝白陶和英国骨瓷,使观众可以直观的通过实物了解中国自然观通过瓷器这种媒介的西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欧洲人审美意识所引发的深刻改变。对于研究欧洲自然式造园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本次展览以及马晓□和余春明所著的《华园薰风西海岸(从外销瓷看中国园林的欧洲影响)(精)》的出版是以瓷器作为媒介研究中国自然观的西传以及欧洲自然式造园兴起的重要成果,其中代尔夫特蓝白陶和英国骨瓷是次在中国大规模对公众展示,展出的中国外销瓷有很多种类和式样也是次
施奠东、刘延捷著的《世界名园胜境(Ⅲ)(精)》是极为难得的风景园林专著。作者集20多年之经历,全面介绍了世界风景园林,内容涵盖了世界70多个 的150多个经典名园和110多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以及150多处城乡风物,对世界园林三大体系及各名园与世界遗产都做了专业阐述。共分八卷,欧洲为 卷至第五卷,美洲、大洋洲合为第六卷,亚洲、非洲合为第七卷、第八卷。全套书从作者实地拍摄的20多万张照片中遴选出7000多张精美照片,观念超前,文字精炼,对风景园林的研究、教学、设计、施工、管理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读者也可视之为一部直观形象的旅游指南。
本书包含北方著名古典园林中的殿、舫、楼阁、门、桥、塔、堂、亭、榭、轩、斋十一类园林建筑的全面展示,每一大类前有文章讲解和描述,每座建筑含有建筑测绘图纸和照片,细部图纸丰富、具体,生动,充分展示国内经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和构造,为园林建筑设计师提供大量参考和学习的样本。